登录 | 首页 -> 华新鲜事 -> 创业求职 | 切换到:传统版 / sForum | 树形列表
关于转行的故事-3 :从量化到宏观
<<始页  [1]  2  下页>  末页>> 

关于转行的故事-3 :从量化到宏观前情提示:
关于转行的故事-1:离开engineering 的日子

关于转行的故事-2:对冲基金


给11年前的自己
我花费了几年时间在engineering 寻觅职业目标,后来转行金融时也继续探索适合我的方向。刚开始,和大部分的MFEers 一样朝着quant的方向去努力,后来发现其实量化并不适合我。机缘巧合下接触了宏观,也确定了外汇的细分方向。回顾过去,我发现自己走了这么多弯路的原因是没有过来人给我提供一些经验和建议。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希望我自己的经历可以对后来人有所启发。

写在这篇的很多想法还都在探索中,不成系统。所以可能会有些琐碎。敬请见谅。



缘起量化
我一开始选择量化也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作为一个工科生,而且是不懂编程的工科生,根本就不知道有什么途径能让我转行金融。这点我很羡慕IT工程师,他们基本上可以在各个行业无缝接入,从半导体跳去金融行业简直就跟喝水吃饭一样。但一个搞芯片的/搞内存的/搞电梯的工程师要去金融行业,基本上要从头再来的节奏。甚至就算自己愿意从头再来,也很难说服别人给大龄/不仅没有金融业经验/而且还不是一片白纸的自己机会。


为了敲开这个大门,我自己选择的敲门砖是读MFE。我也发现,很多不是IT出身的工程师转行的敲门砖也是读个金融相关的硕士:MFE, QF甚至MBA。虽然有了砖不一定敲开门或者敲开好的门,但开门的几率的确大大提升了。


MFE 学的东西很难,而且偏技术化。经过这样的专业训练后,有一部分,而且是引人注目的那一部分学长学姐都是去做量化,而更多的人是做了风控。这两个职位有所差异,但是要求的能力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对于非金融行业的朋友,简单粗暴点的理解:量化就是高配版的风控, 风控就是乞丐版的量化。但是如果你遇见了一个量化的, 千万别说人家是做风控的,对方有可能会爆炸的。)所以如果着手准备寻找量化的工作,就算拿不到,也有很大几率找到风控的工作。我拍脑门估算一下,基本上一半多MFEers 最后做了量化或者风控。所以我当时选择做量化也算是大势所趋。


逃离量化内卷
至于为什么要离开量化,很多想法我都是慢慢才领悟的,也不是很成熟。但说实在话,选择一条道路不一定要撞了南墙才回头,知道不适合自己,就可以跑路了。(PS:量化里面也分买方和卖方,差别也是不小。我的想法适用于买方量化。对于卖方量化不评价。)


1)我不客气的说,量化的工作在资讯交流这么发达的今天,就是在闭门造车。100个做量化策略的人,99个会对自己的策略守口如瓶。剩下一个,可能已经打算转行了。如果你想要加入一个基本上每个人都在重复造轮子的行业,请选择量化。


2)量化行业为什么会这么闭塞,就是因为量化的同行都是竞争者。再小的竞争者掌握了赚钱的策略后也会迅速成长起来,所以量化这个行业是黑暗森林,要防备甚至最小的竞争者。不仅对手公司是竞争者,同事也是竞争者。在某些公司,甚至同一个team 的pm 和researcher 也会互相提防。更有甚者,有些公司把所有人设计成螺丝钉:developer 不知道市场,researcher 不知道怎么组合alpha, PM 不知道系统。不管是谁辞职了,都不可能在在短时间成长为竞争者。


3)聪明的你肯定就明白了,在一个各自为战,闭塞的行业是很难成长。公司一般都是防着你学得太多,怎么可能尽心培养你。这个行业除了少数幸运的天才,其他人都是炮灰。
4)内卷这个词是量化行业最佳的形容词。理论上,量化行业的整体利润是有限的,但最近10年,越来越多的从业者进入这个行业。如果10年前是100亿美金一千家公司分的话, 现在就是一万家公司分,并且是赢者通吃。可想而知,从业者的处境更加艰难。如果想了解更多量化的内卷,去知乎关注一下这个问题:Quant未来会成为非常内卷的职业吗?



宏观交易/研究
不知道非金融行业的朋友有没有听过宏观对冲基金,索罗斯,亚洲金融危机或者索罗斯阻击港币这些故事。在我看来,宏观交易就是在宏观层面深入对世界的理解,然后根据理解来寻求交易机会。交易既是为了赚钱,也是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这种把对世界的认知和赚钱结合起来的工作很容易让人着迷。很幸运,我在对量化感到迷茫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做宏观的机会。


基本上所有的知名宏观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都会把自己的思想写成书。比如索罗斯的反身性,达里奥的原则和债务周期。而且他们也会时不时在各种场合展现他们对金融市场,甚至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对于这个行业的年轻人来讲,有很多可以学习的材料和机会。


而且对于理工科出身,并且对科学/真理有强烈探索精神的人,宏观交易/研究是个绝佳展示自己才智并且收获丰厚报酬的职业。想象一下,如果你通过交易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这种满足感是天上掉下来一笔财富也比不了的。但如果获得这种满足感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笔财富呢?

该帖荣获当日十大第8,奖励楼主4分以及6华新币,时间:2020-06-12 22:00:06。
[近国 (6-11 20:12,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楼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 [随便转转 (6-11 20:25,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2楼

说的很符合。。。quants and trader都是各自为营,公司都防着员工,不会考虑培养和长远发展,尤其是一些hedge fund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毛绒绒滴小河马 (6-11 21:04,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3楼

楼主你问的恰恰也是我想说的。
做宏观,尤其外汇这种零和游戏,一方赚的钱就是市场上其他人亏的,专业投资者割散户的韭菜,割实体套保者的韭菜,然后互相割韭菜,有时候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也有时候加大了市场的波动,很难说是对社会有意义,很有成就感的事。
其实人一开始都是急于证明自己的,等内心足够强大了,有了inner peace,就会更多思考一些哲学和伦理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当有个百年一得的机会可以一战成名,同时也知道挤兑的行为会造成一个国家的动荡,很多人流离失所的时候,你会做出索罗斯的选择么?还是会等风波之后百废待兴时,投资于那些国家赚十年的慢钱?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投资尤其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吧。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 [tale (6-11 21:21,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4楼

(引用 tale:楼主你问的恰恰也是我想说的。 做宏观,尤其外汇这种零和游戏,一方赚的钱就是市场上其他人亏的,专业投资者割散户的韭菜,割实体套保者�...)术与略海阔凭鱼跃。
商术的胜利者将竞争商略,商略的胜利者将竞争商道,商道以后的胜利者,一些归隐了,顿悟了; 另外一些进入政术的竞争场,同样,由底向高的三个层次也是,政术,政略,政道。
政道的胜利者,一些归隐了,顿悟了;另外一些进入人性人心的竞争场。
天高任鸟飞。
[Barnhardt (6-11 21:36,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5楼

(引用 Barnhardt:术与略海阔凭鱼跃。 商术的胜利者将竞争商略,商略的胜利者将竞争商道,商道以后的胜利者,一些归隐了,顿悟了; 另外一些进入政术的竞争�...)层主很有见解点赞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 [tale (6-11 21:51,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6楼

赞楼主心路历程的思索和总结

[守白 (6-11 22:26,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7楼

赞一个!楼主勇气可嘉,值得学习!从金融做起,做到现在的风控,反而越来越迷茫了,不想走编程的路子,但下一步不知道怎么走了,面了几个都要求编程背景。。。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sey (6-11 23:06,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8楼

量化从业者表示不太同意量化内卷那是国内,国外的很多领域都还没探索完呢。
量化这个东西靠天赋靠研究, 有些人就是拍脑袋能想出新奇的方法。 有些研究你不花上几个月当然做不出很精细的东西
量化股票方面更讲究团队配合吧。个人闷头造轮子估计没那么靠谱了。
所以决定了上做量化突破上限不太容易。

宏观这个东西具体做法估计种类更多,有基金经理是纯做fx carry的,有基金经理是纯做rv的,还有基金经理是做asset allocation, risk parity什么的呢。做法是一方面,对于黑天鹅的承受能力也是一方面。在covid这种binary event面前,如何形成自己独立的view 都很关键啊。(SPX 一直rally到2月20号呢)。新加坡这么些个做宏观的(那几家比较大的)估计刚毕业没个三四年是不太容易进去管pnl的。另外宏观上限高一些。宏观呢都要看risk/reward的,可能一次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要是想成为一个star那肯定宏观比较适合。

最后,我自己的理解是,做这行没有真理也没有科学,只有一遍遍打人(大部分人)脸的facts,没有普适大道理。只在乎你赚多少钱,不在乎方法论。

(套用知乎经典结尾,利益相关:我家领导是做宏观的)



[yzhowen (6-11 23:54,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9楼

(引用 sey:赞一个!楼主勇气可嘉,值得学习!从金融做起,做到现在的风控,反而越来越迷茫了,不想走编程的路子,但下一步不知道怎么走了,面了几个...)编程其实不难学下编程,就算不做相关的工作,这个技能也是很有用的。

如果真的不想碰编程,要不往人气接触比较多的工作上靠?
[近国 (6-12 8:39,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0楼

量化是小众行业买方量化投资,就业机会很少。主要是量化的东西不好推广销售,产品,销售部门的人都不愿意推,绝大部分客户(超过90%)也不能理解不能接受。这还是最近几年机器学习如日中天的情况下,10年前超过99%的人不愿尝试。没有业务那就没有职位了。

另外一个因素,量化的固定成本其实比较高,买数据,维护数据库,编程等基础配套都要不小的代价,小公司一般是不玩的。

最后一点,我认为是最关键的,雇主和员工的关系不好处理。你提到的是公司防员工,但员工何尝不是防着公司。员工最好的最有效的策略是不会共享到公司平台的,有赚钱的机器为什么不自己另起炉灶呢。所以你看到的公募基金的量化策略往往吹的神乎其技,业绩基本上不入流,最多中游水平。量化的核心竞争力太容易被复制了,本质是一些代码(估计核心部分不超过100行)。当然有些对冲基金不需要共享代码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作为中国人做量化不算很差的选择。因为这个领域相对非常公平,大部分靠实力说话,你不擅长沟通一样行。而其他的投资相关工作,99%都是拼销售,拼渠道,拼关系。实力基本上是没法评估的,也没人评估。渠道销售人员都是看哪个最容易拿到销售费用,就推那个。中国人做投资,除非在国内,否则天花板很低。宏观投资更是白人的游戏,有一两个成功的吹上天,绝大多数都是靠嘴上吹的投资。

量化就像那些相对公平的竞技体育项目,你要是牛,不用在乎复杂的人际关系,恶心的老板,不公平的公司文化都不能阻挡你大发展。这种职业特性,看你愿不愿意赌了。
[dera (6-12 8:55,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1楼

(引用 yzhowen:量化从业者表示不太同意量化内卷那是国内,国外的很多领域都还没探索完呢。 量化这个东西靠天赋靠研究, 有些人就是拍脑袋能想出新奇的方...)感谢学弟再次捧场你做量化,你老婆做宏观,你们家的这个组合真是特别好。互相交流下,对双方的提升都很明显。
 
 我们的观点当然可能不同,也没有必要说服对方。而且,我的想法只适合我自己,或许你是那个万里挑一的量化人才,这个行业就是适合你这种有天赋,悟性强的人。 但我也觉得有必要把我的想法讲清楚,避免误解。我的观点是1)量化闭塞交流少,2)个人职业前途和公司利益有所冲突 ,和3)内卷。你不赞同我的第三个观点,而我认为:
 
 i) 中国的量化内卷就是以后全球的量化内卷。虽然中国金融市场的特殊结构让量化内卷来的更快,但大方向不会错的。
 ii) 没有达到上限不代表不内卷。一个典型的内卷例子是中国某些省份(山东河南江苏)的高考,你努力还是可以考上清华北大的。但在高校资源供给显著少于高校资源需求时,你考上的高校是以挤掉别人为代价的,而不是创造了一个高校名额。这种不能创造新资源,只能和同类争夺限定资源的无意义竞争就是内卷。
 iii) 理解内卷的最好办法是做一个推演。假设你在点基金,你们基金的系统做的非常好,你也在公司内做出了不错的成就。现在千禧给你三倍的钱挖你过去。但千禧系统很差,而且每半年一次考核pnl, 连续两次为负就滚蛋,你敢去吗?如果你要去的话,要在几个月内把系统搭建好,这是不是重复造轮子?如果不是千禧,是world quant, 他们有系统,但系统和你们基金肯定差异很大。你跳槽过去,发现需要的数据并没有,或者是回测方式不一样,甚至是下单方式不一样。你能保证继续做出和在点基金一样的成就嘛?这些量化公司知道你每次跳槽都不能以100%的能力去工作,是不是也会压你的价?甚至你的公司知道你跳不走,是不是也会减慢你的升职加薪?
 
咱们再换个角度,假设你老婆在GAMA工作,一家瑞士投行想挖她过去。你觉得她会有你这样的担忧?是不是只要有一台bbg, 她需要的系统就搭建了90%?这样的话,瑞士投行敢压她的价嘛?GAMA 敢不给她升职加薪嘛?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片面理解,只是希望能让你看到不同角度的观点。祝好
 
 
[近国 (6-12 9:10,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2楼

(引用 dera:量化是小众行业买方量化投资,就业机会很少。主要是量化的东西不好推广销售,产品,销售部门的人都不愿意推,绝大部分客户(超过90%)也�...)你关于宏观的观点我就不爱听了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做投资?为什么宏观是白人的游戏?

一个自己感兴趣,又有丰厚回报的工作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能做了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做好沟通,搞好关系?在外资投行的中国人多了去了,管理层的也不少。如果你真的懂宏观,就知道亚洲市场宏观做的好的,有一半都是华人,其中很大部分都是大陆背景的。

我开这个系列的本意是想让更多还有选择机会的学弟学妹不要自己抛弃宏观这个机会。希望你的言论不要误导未来的宏观从业者。
[近国 (6-12 9:35,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3楼

(引用 近国:你关于宏观的观点我就不爱听了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做投资?为什么宏观是白人的游戏? 一个自己感兴趣,又有丰厚回报的工作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这有待中国整理实力的提高投资人拿钱给投资经理投资最重要的因素是对投资经理的信任,信任,信任。按照当前西方媒体对中国人的描述(profiling),中国人很难拿到西方投资者的钱。这很大程度限制了中国人作为投资经理的客户群。我们可以做,但大部分可能会是中国客户。中国人能搬大把资金出来的不缺投资渠道,买基金的又是少数。

亚洲宏观市场的规模我不清楚。本地做global macro的quantedge绩效如此之强,5,6年前也不过40亿美元左右规模,这可是有超过15年超强track record的基金,记得有一年哪个对冲基金回报排名第一(AUM>$1B),新加坡华人管理的。这种绩效你要是一个欧洲美国基金,早就不只是这个规模了。当时让我惊讶的是我了解到他们的规模相当大一部分都是靠NAV增长获得的。最近几年听说规模可能被策略流动性限制了。这不是个例,华人的基金规模很难超100亿美元,不是回报的原因。我观察大陆背景的在这上面成功的基本上出去的早,在美国牛校牛公司有经历。这只是必要条件。真有这样条件的国人,做啥都行。。。

刚入职宏观量化不到3年的时候,不懂事,我觉得策略有得卖,销售部门老大(新加坡华人)原话investment is white man's world。当时他只是在应付我罢了,但这10年下来觉得他说的不完全错。这不是自恨,很大程度是因为中国在国际上的相对弱势(话语权)造成的。你搜一搜欧美大厂的专投中国的相关基金,中国男性的脸简直是凤毛菱角,更别说亚洲策略基金。macro不等同investment,但中国人要做宏观,基本上就是做中国宏观经济,有先天优势,要是研究其他国家那基本是给自己填堵。但这有个问题,职位不多,高级职位更是少(卖方还成,买方大把的洋人不懂中文也在做)。如果满足于做一个研究中国宏观的策略师,做久了一年拿个300K,那是不错的。

但是,我觉得做量化的人不应该以300K为目标。量化投资是一个极其scalable, flexible,可高度定制的手段。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往百万级看齐。设想一下,你可以为每一个客户定制衬衣,当然要价比那种批量生产的标准化衬衣高。而且你的生产过程是全自动化的,放一块布到机器里面就有成衣出来,生产能力几乎只受布料供给限制(市场流动性)。有这样的商业模式的话谁还愿意做一个看洋人脸色的策略师天天抓数据讲故事呢。
[dera (6-12 10:35,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4楼

(引用 dera:这有待中国整理实力的提高投资人拿钱给投资经理投资最重要的因素是对投资经理的信任,信任,信任。按照当前西方媒体对中国人的描述(profi...)...假如你知道在埃塞俄比亚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你需要一个投资经理去执行,你会把钱给一个在埃塞俄比亚有生活阅历的中国人呢还是一个你完全没见过的当地人?埃塞俄比亚对国人还算是一个人畜无害,相对中性的词。[dera (6-12 10:43,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5楼

(引用 dera:...假如你知道在埃塞俄比亚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你需要一个投资经理去执行,你会把钱给一个在埃塞俄比亚有生活阅历的中国人呢还是一个你�...)engineering只是在新加坡空间小差点忘了这么重要的信息。新加坡的市场规模和经济构成决定了搞engineering空间不大,但绝不是工程类在世界范围内没前途。本人是division 2的,当时在NTU做RF IC设计的phd现在回去很恨很大部分都相当不错,有自己公司要上市的,有在一类大学做系主任同时拉项目的,反而自己似乎什么都学了,但什么也没学好。深度有时候真需要一个好的老师。[dera (6-12 11:05,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6楼

哈哈我说的关于量化不内卷的事实是根据我对一些前辈和周围人的观察得来的。跳槽不跳槽这个事我毕业之后就参加过面试了 那我说了不算。
(银行不在讨论范围内吧?)
话说回来。我的意思是量化不容易突破你的上限,宏观更有机会赚大钱成为一个star。

我还以为audience是给想入行/想转行的人看的呢。要是真要我说,我个人觉得一开始先去稳定一点 团队合作的地方 稳定了之后再建议追求诗和远方。(和宏观/量化没关系)

要是audience是已经从业的,我这一小兵有什么好说的。赚钱的都是大爷。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yzhowen (6-12 11:49,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7楼

唉,说那么多理论有啥用呢。套路永远都一个样,总以为自己研发出了一招天下无敌,结果是一招鲜,只看索罗斯个人表面,人家背后的大台是谁是楼主这等靠读几本书就能搞懂?不把饼画的那么美好哪能忽悠到一地鸡血的韭菜。真理就一个,财富只能是用来转移的而不是赚的,至于过程,who care.[言出法随 (6-12 12:00,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8楼

(引用 近国:编程其实不难学下编程,就算不做相关的工作,这个技能也是很有用的。 如果真的不想碰编程,要不往人气接触比较多的工作上靠?)谢谢你的建议!有点编程背景,但不想往深了走。本来想要找个在编程和人多之间的工作,苦于不知道什么比较适合,实在不行估计还是要走编程的路子了,再改造下自己吧。

一般来说编程水平到什么程度就差不多了呢?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sey (6-12 12:14,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9楼

(引用 dera:这有待中国整理实力的提高投资人拿钱给投资经理投资最重要的因素是对投资经理的信任,信任,信任。按照当前西方媒体对中国人的描述(profi...)多谢你的观点,但我还是不认同你在宏观领域的经验比我久,应该很清楚DM 和EM 的区别。在亚洲做DM 肯定不如欧美的同行,但绝对不是实力不行,而是时区问题,以及距离市场太远,离客户也太远。  
 
但是回到EM Asia Macro,华人特别是中国人绝对有优势。特别是最近十年,华人的优势越来越大。
1)开放CNH 市场也就是10年前的事,IRS 大概7,8年前。credit 是14年后,才有大量中资出海发债。开放onshore debt market也就最近几年的事。
2)现在CNH/CNY ndf 的交易量已经超过很多DM currencies 了 。
3)你看看一看Asia Credit 的PM, 不是中国人就是印度人。白人已经很少了。
4)如果要投资China Macro assets, 第一个绕不过的词是央妈,第二个绕不过的词是信仰。没有大陆背景的人,很难理解这里面的套路。以前的确有很多白人做Asia macro 的PM, 但趋势是华人的比例在增加。特别是国债纳入指数的大背景下,需要更多懂中国的PM。
 
在未来的10年到30年,我坚信中国整体实力特别是软实力会慢慢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在国际金融行业特别是宏观行业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大。为此我愿意赌上剩下的职业生涯。我希望我退休的时候不会后悔这个决定。
 
 
 
[近国 (6-12 12:24,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20楼


<<始页  [1]  2  下页>  末页>> 
登录 | 首页 -> 华新鲜事 -> 创业求职 | [刷新本页] | 切换到:传统版 / s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