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新加坡的华校生吗?
登录 |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心情闲聊 | 本帖共有 46 楼,分 3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本帖树形列表 : 刷新 : 返回上一页
<<始页  [1]  2  3    末页>>
作者:山水 (等级:7 - 出类拔萃,发帖:2330) 发表:2024-11-02 10:37:31  楼主  关注此帖
你见过新加坡的华校生吗?

最近有次坐公交车时,旁边坐着一位看起来六七十岁的老人,在WhatsApp里用中文聊天,而且是手写输入法。突然感觉有点奇怪,本地人用WhatsApp都是英文,而中国人都是用微信。于是好奇地瞟了一眼,看到群的名字叫XX中学XX级同学。刹那间明白了,他就是传说中的新加坡老一代华校生。

上世纪末初来新加坡,已经感觉这里是个英语一家独大的社会,那时候就觉得本地人之间说英语是理所当然的事。还记得开学上课的第一天,在阶梯教室里找到自己班级的位置坐下,跟周围的人开始认识。其中有个同学叫Samuel,他主动过来跟我说话,说他父母是华校生。这是我在二十多年里唯一一次在生活中听人提到华校生这个词。虽然在报纸电视上偶尔看到,但生活中就听到这一次。

直到今年,一下子接触到三次华校生。坐车这算一次。第二次是不久后在国家档案馆,有个80年代华语喜剧电影的展览,旁边有个五十岁左右的人在卖相关的书。他是80年代最后几届华小生,聊起来说到当年进入中学,一下子所有课程都变成英文了,包括他在内很多同学实在跟不上,上完中学就出来打工了。现在失业在家,没事做就帮朋友在这里看摊。第三次是在晚晴园听华文导览,结束后跟导游聊了一会儿。他是德明政府中学毕业的,考到新加坡大学。一开始很痛苦,因为之前上了十几年学都是华语教的,一下子切换到英语,上课听不懂。我笑了,跟他说我也是上了十几年华语教的课到NUS突然切换到英文,我太理解你了。

联合早报》的发行量曾经长期高于英文《海峡时报》,现在想来,每天买联合早报的人,应该都是当年的华校生,我这层楼就有两个这样的邻居,只是以前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想过。从网上查到,60年代新加坡华校生还多于英校生。这些人到90年代应该正值壮年,可是在社会中完全没有存在感。以至于在新加坡生活了二十多年,直到开始关注这个话题,才发现身边到处都有这样的人。边缘化的威力如此巨大,越想越觉得脊背发凉。

Samuel那句话,当时也没有太留意,许多年后想来才明白,那意味着他们家里是说华语的,也许他主动过来跟我说话就是因为跟中文的人有亲近感?那时候在校园里经常能听到本地学生说话中英夹杂,当时只把它作为一件搞笑的事情。直到我儿子现在也是这样说话,才明白这背后的意义。他们那样说话,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是说华语的,就像我们一样。而新加坡更年轻的一代,说话已经不夹杂中文了。我预感到我的孙辈将来也会这样。


该帖荣获当日十大第1,奖励楼主25分以及37华新币,时间:2024-11-02 22:00:02。
该帖荣获当日十大第1,奖励楼主25分以及37华新币,时间:2024-11-03 22:00:01。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山水 (等级:7 - 出类拔萃,发帖:2330) 发表:2024-11-02 11:00:03  2楼
我正巧这几天在看郭鹤年的回忆录
他其实不算华校生。他家虽然是第二代移民,父母都是在中国出生长大到新加坡,但是他父亲做生意发了笔小财,所以一开始就把兄弟三个都送到英校。他大哥完全不会华语,也不认识汉字。二哥虽然是马共,但却是马共高层里极少数的受英文教育者。郭鹤年自己英校高中毕业后上过一年多的华校,然后就去了莱佛士学院,跟李光耀是校友。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鸡兔同笼01 (等级:4 - 马马虎虎,发帖:815) 发表:2024-11-02 11:51:30  3楼
最大的邪教,
没有之一。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功夫熊猫 (等级:?? - 无法无天,发帖:73469) 发表:2024-11-02 12:15:10  4楼
编继续编 随便看点奇葩文章就觉得自己对历史了如指掌了?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凡人 (等级:15 - 最接近神,发帖:20607) 发表:2024-11-02 16:27:36  5楼
大学时候就知道这一批人
现在很多在海外,尤其中国长期定居工作。我还在读书的时候,我姨妈工作的外资企业,她的上司是新加坡老华校生,当时他大概45-50多岁中年人,已经在中国很多年。一起吃饭就是骂老李、骂坡政府,让他们这群人一夜之间没学上,很多无法适应英文教育的就辍学了。自称是被牺牲的一代人。他也抱怨中国政府不给他绿卡……

我的保险经纪阿姨也是老华校生,不过她读书很好,通过自己努力适应了英文教育。但是原生家庭重男轻女,兄弟姐妹多,考上大学也不肯供她。后来是她同学的爸爸,一个富商,惜才资助她读完大学。这些经历,她都写进了自己的回忆录。

从个人发展角度,的确是被时代牺牲的一批人。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山水 (等级:7 - 出类拔萃,发帖:2330) 发表:2024-11-02 17:04:01  6楼
亲共这点也是实情,那是五六十年代的事情,70年代已经基本上放弃抗争了
可能也正是因为放弃抗争了,就只能慢性死亡了。可是如果不抗争,更早就已经死了。事情在1959年可能就已经注定了。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山水 (等级:7 - 出类拔萃,发帖:2330) 发表:2024-11-02 17:21:26  7楼
大学时候就知道这一批人现在很多在海外,尤其中国长期定居工作。我还在读书的时候,我姨妈工作的外资企业,她的上司是新加坡老华校生,当时他大概45-50多岁中年人,已经在中国很多年。一起吃饭就是骂老李、骂坡政府,让他们这群人一夜之间没学上,很多无法适应英文教育的就辍学了。自称是被牺牲的一代人。他也抱怨中国政府不给他绿卡…… 我的保险经纪阿姨也是老华校生,不过她读书很好,通过自己努力适应了英文教育。但是原生家庭重男轻女,兄弟姐妹多,考上大学也不肯供她。后来是她同学的爸爸,一个富商,惜才资助她读完大学。这些经历,她都写进了自己的回忆录。 从个人发展角度,的确是被时代牺牲的一批人。
华改英的大方向是另一个问题,就关闭华校的顺序上说,也有可商榷之处
当时先把南洋大学关掉(1980),关掉前已经改成英语授课(1978还是1975,看到两种说法)。然后中学全部改成英文(1982),最后小学改成英文(1987)。改大学导致华校中学生没有出路,改中学导致华校小学生后来要经历痛苦的转型。

正常的思路应该是反过来,从小学开始,让最后一批华小生升入中学后,小学全部英文授课。最后一批华文中学生毕业后,中学全部改成英文。最后一批中文大学生毕业后,关闭南洋大学。这样受影响的人会大大减少。

话说回来,那些华小孩子的家长也是心太大了,明明中学都已经是英文授课了,几年后考上中学时肯定要面对冲击,那几年里还不早做准备?也许最后的华小生都是社会底层,既没有能力也没有眼界去准备,孩子随便有个学上就行了,没想那么多?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功夫熊猫 (等级:?? - 无法无天,发帖:73469) 发表:2024-11-02 17:29:55  8楼
你意思的是基本都是 这很明显是扯淡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山水 (等级:7 - 出类拔萃,发帖:2330) 发表:2024-11-02 17:32:42  9楼
看来你也看过这本书,他受母亲的影响非常大
按他回忆录上所写,他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接近当时的华校生,具有反殖民的一面。但是他在行动中是跟日本人、英国人紧密合作的。这本书我还没看完,但是一直有种感觉,他们三兄弟不同的发展方向,有大家族分头下注的嫌疑。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小小的大象 (等级:3 - 略知一二,发帖:332) 发表:2024-11-02 17:40:03  10楼
事后诸葛亮来看,当时华改英对新加坡是最好的选择
东南亚的华人群体,也只有新加坡最成功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大好人 (等级:8 - 融会贯通,发帖:3154) 发表:2024-11-02 18:06:24  11楼
事后诸葛亮来看,当时华改英对新加坡是最好的选择东南亚的华人群体,也只有新加坡最成功
东南亚里面菲律宾全民英语
也没见多成功。把新加坡的成功归结于华改英,简直是本末倒置。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大好人 (等级:8 - 融会贯通,发帖:3154) 发表:2024-11-02 18:09:31  12楼
事后诸葛亮来看,当时华改英对新加坡是最好的选择东南亚的华人群体,也只有新加坡最成功
英国人还殖民了斯里兰卡,缅甸,都改成英文做为行政语言
没见有多成功啊。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小小的大象 (等级:3 - 略知一二,发帖:332) 发表:2024-11-02 18:32:52  13楼
英国人还殖民了斯里兰卡,缅甸,都改成英文做为行政语言没见有多成功啊。
当时华改英对新加坡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你觉得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山水 (等级:7 - 出类拔萃,发帖:2330) 发表:2024-11-02 18:48:53  14楼
当时华改英对新加坡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你觉得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看我下面关于华改英顺序的回复
按照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逐步改成英文,这样对学生的冲击最小。但PAP的实际操作是反过来,一共花了十几年,让十几届学生分别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经历阵痛。我想了一下,可能因为这个理想的做法当时阻力比较大,政府不敢一下子告诉大家以后全都是英文教育,那样会失去华人选票,搞不好选举就输了。于是用切香肠的战术,先把大学关了,告诉大家说小学中学还是会用华文,关闭南大是因为南大学术水平低,不是因为要压制华文教育。过了几年,再把中学改成英文,说我们小学保留华文教育就够了,你看大学都是英文了,中学开始用英文可以多几年时间准备。最后因为中学都是英文的,华文源流小学慢慢招不到学生了,再把最后的华小改成英文,阻力就小了。这样连哄带诱带吓,软硬结合,终于成功把华教消灭了。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大好人 (等级:8 - 融会贯通,发帖:3154) 发表:2024-11-02 19:43:49  15楼
当时华改英对新加坡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你觉得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哈哈,当年香港是英国人的殖民地
英国总督都没有下令强制华校改英校,到今天香港还是华校英校并存。新加坡当年也是华英校并存,百花齐放。

一个二毛子做了当时全部内阁都反对的政治决定,被你吹捧成这样?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小小的大象 (等级:3 - 略知一二,发帖:332) 发表:2024-11-02 19:46:19  16楼
哈哈,当年香港是英国人的殖民地英国总督都没有下令强制华校改英校,到今天香港还是华校英校并存。新加坡当年也是华英校并存,百花齐放。 一个二毛子做了当时全部内阁都反对的政治决定,被你吹捧成这样?
所以你认为新加坡当时的最好选择是保留华校,华校英校并存吗?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大好人 (等级:8 - 融会贯通,发帖:3154) 发表:2024-11-02 23:24:13  17楼
把肺片
阉了,就算是有困难,也未必就困难到哪里去。人家太监还不是活得好好的,还长寿。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大好人 (等级:8 - 融会贯通,发帖:3154) 发表:2024-11-02 23:28:25  18楼
看看你的逻辑多么混乱
李在文化大革命最疯狂期间都没有行动,偏偏在改革开放开始以后的1980年才关掉南洋大学。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小小的大象 (等级:3 - 略知一二,发帖:332) 发表:2024-11-03 00:03:29  19楼
同意这点
华文转英文学习不难
不要是因为不想学,成绩不好,就赖在语言上
不少国内转学过来读小学的学生,会考照样考出好成绩
抗战时期,八路军还学日语套鬼子情报呢,虽然文盲占大多数,但是也不妨碍八路把日语讲得十分地道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大好人 (等级:8 - 融会贯通,发帖:3154) 发表:2024-11-03 00:13:15  20楼
同意这点华文转英文学习不难 不要是因为不想学,成绩不好,就赖在语言上 不少国内转学过来读小学的学生,会考照样考出好成绩 抗战时期,八路军还学日语套鬼子情报呢,虽然文盲占大多数,但是也不妨碍八路把日语讲得十分地道
太监们真诚认为皇帝把他们割了是对他们好,少了很多烦恼,少花很多钱,而且比较长寿。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心情闲聊 | 返回上一页 | 本主题共有 46 篇文章,分 3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回到顶部
<<始页  [1]  2  3  末页>>

请登录后回复:帐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