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候就知道这一批人现在很多在海外,尤其中国长期定居工作。我还在读书的时候,我姨妈工作的外资企业,她的上司是新加坡老华校生,当时他大概45-50多岁中年人,已经在中国很多年。一起吃饭就是骂老李、骂坡政府,让他们这群人一夜之间没学上,很多无法适应英文教育的就辍学了。自称是被牺牲的一代人。他也抱怨中国政府不给他绿卡……
我的保险经纪阿姨也是老华校生,不过她读书很好,通过自己努力适应了英文教育。但是原生家庭重男轻女,兄弟姐妹多,考上大学也不肯供她。后来是她同学的爸爸,一个富商,惜才资助她读完大学。这些经历,她都写进了自己的回忆录。
从个人发展角度,的确是被时代牺牲的一批人。
华改英的大方向是另一个问题,就关闭华校的顺序上说,也有可商榷之处
当时先把南洋大学关掉(1980),关掉前已经改成英语授课(1978还是1975,看到两种说法)。然后中学全部改成英文(1982),最后小学改成英文(1987)。改大学导致华校中学生没有出路,改中学导致华校小学生后来要经历痛苦的转型。
正常的思路应该是反过来,从小学开始,让最后一批华小生升入中学后,小学全部英文授课。最后一批华文中学生毕业后,中学全部改成英文。最后一批中文大学生毕业后,关闭南洋大学。这样受影响的人会大大减少。
话说回来,那些华小孩子的家长也是心太大了,明明中学都已经是英文授课了,几年后考上中学时肯定要面对冲击,那几年里还不早做准备?也许最后的华小生都是社会底层,既没有能力也没有眼界去准备,孩子随便有个学上就行了,没想那么多?
正常的思路应该是反过来,从小学开始,让最后一批华小生升入中学后,小学全部英文授课。最后一批华文中学生毕业后,中学全部改成英文。最后一批中文大学生毕业后,关闭南洋大学。这样受影响的人会大大减少。
话说回来,那些华小孩子的家长也是心太大了,明明中学都已经是英文授课了,几年后考上中学时肯定要面对冲击,那几年里还不早做准备?也许最后的华小生都是社会底层,既没有能力也没有眼界去准备,孩子随便有个学上就行了,没想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