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音别馆】The passion of Christ
登录 |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本帖共有 28 楼,分 2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本帖树形列表 : 刷新 : 返回上一页
<<始页  [1]  2    末页>>
作者:nude (等级:2 - 初出茅庐,发帖:35) 发表:2004-11-12 01:14:25  楼主  关注此帖
【桐音别馆】The passion of Christ
这片子看过的筒子可否再讨论一下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疯狐狸 (等级:7 - 出类拔萃,发帖:912) 发表:2004-11-12 02:48:37  2楼
闪之前先召唤某电影迷一下。。
我没看过这个片子,只看过它的电影书,总之,觉得相当煽情的片子。。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江南渔夫 (等级:?? - 无法无天,发帖:13480) 发表:2004-11-12 14:21:01  3楼 评分:
闪之前先召唤某电影迷一下。。我没看过这个片子,只看过它的电影书,总之,觉得相当煽情的片子。。
适合SM爱好者看的片子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青锋 (等级:6 - 驾轻就熟,发帖:359) 发表:2004-11-12 17:14:13  4楼 评分:
闪之前先召唤某电影迷一下。。我没看过这个片子,只看过它的电影书,总之,觉得相当煽情的片子。。
^_^;; 接受召唤...
这部电影的影像特别:用镜精美,细节不苟,刺激惊人。

我总觉得大约有两个理解。

第一,这部片子通篇都是拉丁语和古亚拉姆语,mel的原意是不准备加字幕的,是准备光凭影像来讲故事的。后来发行的时候制片商的压力太大所以加了字幕,但是其鲜明的影像风格已经无法改变了。

在我看来,mel在这里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商业电影制作者,而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一项艺术品。mel拍这部电影,就让我想到了鲁本斯和伦勃朗的有关基督受难的那些画。他们的时代早已不是只能做宗教画家的时代了,但是他们的这些话,有着自己的张力,自己的寄予和自己的理解。我把他看作是一件艺术品,从历史细节,服饰化装,演员表演到选镜,看得出来的用心和妥帖。

其实,真正的只是单纯的描画本身就是有深度的,也许甚至不差于第七封印这样的稍显刻意的深刻。但是自然,有很多人是会看着鲁本斯的“基督背负十字架”(which is my all-time favour of his work),觉得不过如此,然后一转身和人大谈几米去了。

第二,我的理解,他的暴力是mel的嘲弄。对于那种只泛泛的谈博爱的伪基督者的不屑。你说你要救人,救人不是那么容易的呢,好像苏荃说的“哪能一边唱十八模一边做英雄好汉”(虽然大抵韦小宝就是有点这样的)。在比如英雄志里面的杨肃观,“欲建修罗志,先为修罗王”。

仁者必智,智者必勇,所以宋襄公的无知之仁和昆德拉的苟且之智远算不上大仁大智大勇。苏格拉底说知即德,又傲视雅典人的审判,大约有了些那种意思吧。

肤浅的说两句,又要回去听瓦格纳了,今天晚上,是瓦格纳的...^_^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materialist (等级:17 - 华新水桶,发帖:21109) 发表:2004-11-12 17:15:15  5楼
记得沈喑先生曾经做过口头报告,我有幸听了,但是因为没有做笔记,不能多说。
沈喑先生认为,如果不是赠票,就不会去看的。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青锋 (等级:6 - 驾轻就熟,发帖:359) 发表:2004-11-12 17:17:10  6楼
适合SM爱好者看的片子
嘿嘿
倘使这位大大读过萨德和福柯,真正了解这个名词及其背后的历史心理的意义,回过头来看看,也会对自己这句话一笑而已的吧...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 (等级:2 - 初出茅庐,发帖:42) 发表:2004-11-12 17:51:30  7楼
看完的时候不太高兴
耶稣说“接受我的赐福吧”,旁边十字架那人不愿意,耶稣冷笑亦或苦笑。一只乌鸦飞来(不知是不是乌鸦),啄那人眼睛,那人惨嚎。什么逻辑,不信你就被你整。

几日的肉体折磨,再痛苦又怎么能承担人类几千年的苦难。

拍摄者的信仰是真诚的,电影的制作是认真的,就是这样。梅尔吉布森从来都不是拍艺术电影的料,《勇敢的心》是生逢其时,搭上了英雄主义与自由主义两大顺风车而已。

信仰的人看了自然感动,不信的人看了怕会无动于衷。那并不是电影的真谛。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materialist (等级:17 - 华新水桶,发帖:21109) 发表:2004-11-12 18:09:02  8楼
想起来一件事情,想当初,
想当初,有个大臣信佛,被唐太宗(?)关了监狱,说:“你念佛吧。看佛救你不?”(似乎是观音?忘记了)后来放出来了,太宗(?)说:“有人救你么?”大臣说:“小的没念观音,但念陛下耳。”

Dr Ku 认为这说明在唐朝,的确有把皇帝当成佛教人物的思想(大意。但是我觉得这个例子也许有些牵强了呵呵)。
而我看到《故事会》上也有这个故事,作者认为:“好巧嘴的大臣阿!”

——此可见凡圣认知水平的不同。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materialist (等级:17 - 华新水桶,发帖:21109) 发表:2004-11-12 18:21:29  9楼
想起来一件事情,想当初,想当初,有个大臣信佛,被唐太宗(?)关了监狱,说:“你念佛吧。看佛救你不?”(似乎是观音?忘记了)后来放出来了,太宗(?)说:“有人救你么?”大臣说:“小的没念观音,但念陛下耳。” Dr Ku 认为这说明在唐朝,的确有把皇帝当成佛教人物的思想(大意。但是我觉得这个例子也许有些牵强了呵呵)。 而我看到《故事会》上也有这个故事,作者认为:“好巧嘴的大臣阿!” ——此可见凡圣认知水平的不同。
因为正在面壁思过,才想起这段往事。往事并不如烟啊~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省思 (等级:4 - 马马虎虎,发帖:1627) 发表:2004-11-12 21:44:10  10楼
看完的时候不太高兴耶稣说“接受我的赐福吧”,旁边十字架那人不愿意,耶稣冷笑亦或苦笑。一只乌鸦飞来(不知是不是乌鸦),啄那人眼睛,那人惨嚎。什么逻辑,不信你就被你整。 几日的肉体折磨,再痛苦又怎么能承担人类几千年的苦难。 拍摄者的信仰是真诚的,电影的制作是认真的,就是这样。梅尔吉布森从来都不是拍艺术电影的料,《勇敢的心》是生逢其时,搭上了英雄主义与自由主义两大顺风车而已。 信仰的人看了自然感动,不信的人看了怕会无动于衷。那并不是电影的真谛。
信仰的人不需感动
只有默契。
believing is trusting...换个角度看,大象才不是一只鼻子或者柱子。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沈喑 (等级:10 - 炉火纯青,发帖:2028) 发表:2004-11-12 22:01:11  11楼 评分:
记得沈喑先生曾经做过口头报告,我有幸听了,但是因为没有做笔记,不能多说。沈喑先生认为,如果不是赠票,就不会去看的。
怕这么说断章取义了,不得不来说明一下
有鉴于这部电影在全球造成的影响,即使没有赠票,我想我也会去看看——出于一种好奇。你印象里的这句话,是我在看完后对它的一句夸张的嘲弄:意思是,这部电影的价值已经沦落到了去看它仅仅是因为不好意思拂朋友的意而已的地步。

我想如果我对基督文明全无了解,大概还不至于恶评如此。对于一个圆熟掌握电影这样一种艺术媒介的导演而言,他被给予两个小时的时间,向这个世界展示他对自己的宗教信仰的理解,同时这一信仰也属于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并关乎整个西方文明的历程——The Passion of Christ就是MEL的答卷,而这份答卷是多么浅薄!思考之后我觉得,“浅薄”一词能概括我对这部电影的全部评论——换一些词汇如煽情、血腥、简单的符号化等等,其实意思还是说它浅薄。

楼下青锋的帖子里说,电影里的暴力是导演“对于那种只泛泛的谈博爱的伪基督者的不屑”,但电影头脑简单的集中依赖暴力用以诠释基督之救赎精神,只是同样令人不屑而已。我并不反对逼真的再现当年可能的血腥场面,但我要问的是,除了血腥之外还有什么?遗憾的是,在这一点上电影尤其令认失望。屹的帖子也印证了这一点:“信仰的人看了自然感动,不信的人看了怕会无动于衷。”——我想对于信徒而言,这部电影作为一种视觉的再现,虽然仅仅能够提醒信徒很有限的一部分信仰依据,然而已足以让他们回忆起他们超出电影之外的宗教认知和情怀,那么他们当然会感动,因为信徒对于基督的事迹是永远感动的;对于无此信仰、和对基督文明没有了解的人来说,因为这部电影并没能真正揭示基督精神的真谛,无动于衷也是可想而知的。我并非教徒,但我深以为,这部电影对它所使用的题材构成了一种亵渎;尤其令我不平的是,导演本人的身份和这部电影的定位都在试图掩盖这一点。(赘述一句,我后来想想,不以无知为耻,甚至无知到无视自己的无知、尤其是一些很不应该的无知,在这个时代似乎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遂慢慢平和下来。)

印象里子非鱼有一帖谈过这部电影,我很同意他的看法。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省思 (等级:4 - 马马虎虎,发帖:1627) 发表:2004-11-12 22:11:14  12楼
怕这么说断章取义了,不得不来说明一下有鉴于这部电影在全球造成的影响,即使没有赠票,我想我也会去看看——出于一种好奇。你印象里的这句话,是我在看完后对它的一句夸张的嘲弄:意思是,这部电影的价值已经沦落到了去看它仅仅是因为不好意思拂朋友的意而已的地步。 我想如果我对基督文明全无了解,大概还不至于恶评如此。对于一个圆熟掌握电影这样一种艺术媒介的导演而言,他被给予两个小时的时间,向这个世界展示他对自己的宗教信仰的理解,同时这一信仰也属于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并关乎整个西方文明的历程——The Passion of Christ就是MEL的答卷,而这份答卷是多么浅薄!思考之后我觉得,“浅薄”一词能概括我对这部电影的全部评论——换一些词汇如煽情、血腥、简单的符号化等等,其实意思还是说它浅薄。 楼下青锋的帖子里说,电影里的暴力是导演“对于那种只泛泛的谈博爱的伪基督者的不屑”,但电影头脑简单的集中依赖暴力用以诠释基督之救赎精神,只是同样令人不屑而已。我并不反对逼真的再现当年可能的血腥场面,但我要问的是,除了血腥之外还有什么?遗憾的是,在这一点上电影尤其令认失望。屹的帖子也印证了这一点:“信仰的人看了自然感动,不信的人看了怕会无动于衷。”——我想对于信 (more...)
哦,那要看沈姑娘对人的认识了
这点也许过些年会有所变化也未可知。
讲出来的东西未必是真实的,真实的也许从来没有讲出。
再进一步,也许真与假的确值得玩味。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沈喑 (等级:10 - 炉火纯青,发帖:2028) 发表:2004-11-12 22:40:39  13楼
哦,那要看沈姑娘对人的认识了这点也许过些年会有所变化也未可知。 讲出来的东西未必是真实的,真实的也许从来没有讲出。 再进一步,也许真与假的确值得玩味。
是的,有些是佯知、有些则是佯不知
真与假,的确需要既借助于表象、又能够超越于表象的善加鉴别。然而也确实有时候,佯知还是佯不知,多少可以辨些端倪。

这样的拆解、推敲与辨别,专业内在处理文本时的运用,有时近乎残酷。然而在广义上说,有什么不是一种“文本”呢?生活本身,我想正是最原汁原味的“文本”了。把通过文学批评、哲学、历史等所习用诸生活,便有许多乐趣和收获。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省思 (等级:4 - 马马虎虎,发帖:1627) 发表:2004-11-12 22:56:22  14楼
是的,有些是佯知、有些则是佯不知真与假,的确需要既借助于表象、又能够超越于表象的善加鉴别。然而也确实有时候,佯知还是佯不知,多少可以辨些端倪。 这样的拆解、推敲与辨别,专业内在处理文本时的运用,有时近乎残酷。然而在广义上说,有什么不是一种“文本”呢?生活本身,我想正是最原汁原味的“文本”了。把通过文学批评、哲学、历史等所习用诸生活,便有许多乐趣和收获。
恕我愚沌
又再问,在我们人出现之前是否有了真与假,还是真与假是我们人的概念或者人用以表述外界的工具。
人既然有其生,就有其死,人类既然有其生,也会有其死,人类消失后,是否还有真有假,或者那时的真假是否已经变的不可知。
就象0和1之间那么短,却藏了无穷个数字,那么数字是表述了这种事实,或者这种事实是从来就有,或者这种事实会消失?
以前老师跟我讲,没有绝对的真理,那么此真理是否绝对?悖论是数学家和逻辑学到游戏还是这世界的一个侧面?
万理皆通,不知道为何,我却坚信这道理。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sarah (等级:6 - 驾轻就熟,发帖:5796) 发表:2004-11-12 23:11:42  15楼
哦,那要看沈姑娘对人的认识了这点也许过些年会有所变化也未可知。 讲出来的东西未必是真实的,真实的也许从来没有讲出。 再进一步,也许真与假的确值得玩味。
你这么叫人家,真是令人浑身鸡皮。
当然,如果您老认为这个称呼,就如同段誉对“王姑娘”的尊称一样,那我也无甚可说。那么您接着叫吧,兴许我们吐啊吐啊就习惯了。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青锋 (等级:6 - 驾轻就熟,发帖:359) 发表:2004-11-12 23:33:25  16楼 评分:
怕这么说断章取义了,不得不来说明一下有鉴于这部电影在全球造成的影响,即使没有赠票,我想我也会去看看——出于一种好奇。你印象里的这句话,是我在看完后对它的一句夸张的嘲弄:意思是,这部电影的价值已经沦落到了去看它仅仅是因为不好意思拂朋友的意而已的地步。 我想如果我对基督文明全无了解,大概还不至于恶评如此。对于一个圆熟掌握电影这样一种艺术媒介的导演而言,他被给予两个小时的时间,向这个世界展示他对自己的宗教信仰的理解,同时这一信仰也属于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并关乎整个西方文明的历程——The Passion of Christ就是MEL的答卷,而这份答卷是多么浅薄!思考之后我觉得,“浅薄”一词能概括我对这部电影的全部评论——换一些词汇如煽情、血腥、简单的符号化等等,其实意思还是说它浅薄。 楼下青锋的帖子里说,电影里的暴力是导演“对于那种只泛泛的谈博爱的伪基督者的不屑”,但电影头脑简单的集中依赖暴力用以诠释基督之救赎精神,只是同样令人不屑而已。我并不反对逼真的再现当年可能的血腥场面,但我要问的是,除了血腥之外还有什么?遗憾的是,在这一点上电影尤其令认失望。屹的帖子也印证了这一点:“信仰的人看了自然感动,不信的人看了怕会无动于衷。”——我想对于信 (more...)
嘻,果然我们喜欢的不是同一种电影呢...不是同一种人生观...
我喜欢的电影是本原和原本的电影,而你喜欢的是一种托喻了某种广义的电影之外的文本意义。

或者说:我终究是一个喜欢塑型艺术的人,而你始终在寻找形而上的意义。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可以喜欢雷诺阿的酒吧女,却讨厌梵高,不喜欢波提切利的原因是因为他的人体太僵硬,所以就喜欢伦勃朗的昏黄的一点光晕,委拉兹凯斯的人物的眼睛,甚至鲁本斯肥胖的有些过分的肉体,而现代派的艺术,总不能入眼。用尼采的话说:我是日神艺术的崇拜者。尽管我自认是一个酒神的信徒。

所以呀,我所看到的不是一些人用两个小时描述信仰,而是和伦勃朗们一样,在两个小时里描述一个事件。他们就在这两个小时里,卖弄着自己洞察之敏锐,想象之丰富,把握之准确。就像那些画回到拉斯科洞穴里的那些公牛,电影回到那个用火车进站把人们吓得目瞪口呆的时候,这些艺术的本原的意义就在于:再现和塑型。

宗教信仰呃,弗洛伊德写了几部很有名的书,从心理来讲,马克斯韦伯也写了一部更有名的书,被人家批评死了...福柯说没有广义适用的精神分析学,每个人都应该发展自己的。尼采说上帝死了,基督不再,实在的意思是说我们人人都该成为自己的救主啊。

所以mel没有表现“自己”的理解,他只是找来圣经,像十四世纪的宗教画家一样,用这个题材,画一幅画。如此而已。

苏格拉底说知即德,那是说爱智慧是美德,智慧却不是人可以拥有的——他看到了自己的无知,在为别人不知道他们自己的无知而不解和不屑。我常常想如果苏格拉底站在泰坦尼科的船桥,定是把脸隐入了阴影,默然的不带感情的看着人们的乞生的或动人或丑恶的样子。

所以大约酒神之外的我,终究是喜欢基督的反面的苏格拉底。只是,如果见到耶稣,我仍然会尊敬的站立一旁,因为这世上值得尊敬的人太少(这话有些第欧根尼的说...)

可是我不会随他去的。他自己说:我要带走的事是罪人,不是好人。嘻嘻,偶想做好人的说...

又走题了...

哈哈,要考试了,潜水 Oo。.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省思 (等级:4 - 马马虎虎,发帖:1627) 发表:2004-11-12 23:33:42  17楼
你这么叫人家,真是令人浑身鸡皮。当然,如果您老认为这个称呼,就如同段誉对“王姑娘”的尊称一样,那我也无甚可说。那么您接着叫吧,兴许我们吐啊吐啊就习惯了。
什么东西到你这里就别有风格了
OKOK,为了童音的环境不被你吐啊吐的弄脏了,偶还是叫沈喑吧,偶可没想这么多。小女人心理,嗯。
你怎么这么多事,哼哼哼。。偶睡大觉去也,偶的问题谁给解答一下,偶明天来看。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nude (等级:2 - 初出茅庐,发帖:35) 发表:2004-11-12 23:54:19  18楼 评分:
怕这么说断章取义了,不得不来说明一下有鉴于这部电影在全球造成的影响,即使没有赠票,我想我也会去看看——出于一种好奇。你印象里的这句话,是我在看完后对它的一句夸张的嘲弄:意思是,这部电影的价值已经沦落到了去看它仅仅是因为不好意思拂朋友的意而已的地步。 我想如果我对基督文明全无了解,大概还不至于恶评如此。对于一个圆熟掌握电影这样一种艺术媒介的导演而言,他被给予两个小时的时间,向这个世界展示他对自己的宗教信仰的理解,同时这一信仰也属于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并关乎整个西方文明的历程——The Passion of Christ就是MEL的答卷,而这份答卷是多么浅薄!思考之后我觉得,“浅薄”一词能概括我对这部电影的全部评论——换一些词汇如煽情、血腥、简单的符号化等等,其实意思还是说它浅薄。 楼下青锋的帖子里说,电影里的暴力是导演“对于那种只泛泛的谈博爱的伪基督者的不屑”,但电影头脑简单的集中依赖暴力用以诠释基督之救赎精神,只是同样令人不屑而已。我并不反对逼真的再现当年可能的血腥场面,但我要问的是,除了血腥之外还有什么?遗憾的是,在这一点上电影尤其令认失望。屹的帖子也印证了这一点:“信仰的人看了自然感动,不信的人看了怕会无动于衷。”——我想对于信 (more...)
我曾经问过自己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如果耶稣没有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我是否依然会追随他?

当初我给自己的答案:凭他本身毫无瑕疵的美与善,就已值得我追随,何需受难与复活。后来反思当时问这个问题的缘由,是我对他被钉在十字架上这件事并没有感觉。它似乎和我毫无关系。“耶稣为我的罪而死”这个观念的意义,对当时的我来说,是完全空洞的,我难以用灵魂把握它的核心。更惶论它对非信徒的意义了。

回到这部电影,我大概知道了导演的意图所在

是导演本人对耶稣受难这个事件的感悟。

在信仰生活中,那不是一般的事件,不是一件可以做“如果没有……”这样的假设的事件。在导演眼里那包含了耶稣的全部慈悲和恩典。那是一件基督信仰中最重要的事件,不可替换。他的受难“填补了这个世界因为过于干燥产生的裂缝”,他的受难是奇迹。我猜测导演必定曾在脑中刻画过这场受难,是耶稣所承受完全非人的残忍和邪恶(而不仅仅是死)第一次向他展示了受难的真实含义——“耶稣为我的罪而死”,这句话不再单单是一句话。像是一种顿悟,一切都清晰了,清晰得无法言说。那刻他明白了自己信的是什么。基督信仰中肯定有极多值得展示的部分,但是和对受难的理解和体悟相比,展示那些的需要就显得不那么急迫了。所以导演在两个小时里单单选择了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

是导演想把这个问题抛给看到它的信徒和非信徒。

这个人承受这样艰难的死,对你——对,坐在屏幕前你的你——意味着什么。对信徒而言,或多或少,肯定会如我一样重新省视自己的信仰。对非信徒而言,他们是第一次有这个机会来眼睁睁面对耶稣受难这件事,被赶到了现场,对其无论是好感也罢,恶感也罢,至少不会是无动于衷。如导演所愿的,省视这个问题的非信徒不在少数,甚至包括一些穆斯林。他们开始问:“他为什么要声称为我而死?是什么让他甘愿承受这一切?”。即便所有别的人都对它反应恶劣,只要有一个人问了这个问题,甚至无论他是否有答案,是否想寻求答案,我想导演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了。:)

另外关于信仰“级别”的问题。我也一直在考虑。见面再聊吧。:)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若即若离 (等级:2 - 初出茅庐,发帖:335) 发表:2004-11-13 00:36:47  19楼
恕我愚沌又再问,在我们人出现之前是否有了真与假,还是真与假是我们人的概念或者人用以表述外界的工具。 人既然有其生,就有其死,人类既然有其生,也会有其死,人类消失后,是否还有真有假,或者那时的真假是否已经变的不可知。 就象0和1之间那么短,却藏了无穷个数字,那么数字是表述了这种事实,或者这种事实是从来就有,或者这种事实会消失? 以前老师跟我讲,没有绝对的真理,那么此真理是否绝对?悖论是数学家和逻辑学到游戏还是这世界的一个侧面? 万理皆通,不知道为何,我却坚信这道理。
这一帖,用这个ID来回
我想从我一贯的言论里,好几位朋友都注意到我对精神上的形而上求索和生命的终极命意的执著(如上面青锋刚刚又指出一次)——必须承认的是,这种关注和执著来自一种埋在生命深处的不安。离家之后数年,一段对我个人而言远非玫瑰色的生命经历开启了这样的思索。极端的概括一下,在大学的前三年我想过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三个:关于真、关于善和关于美。(这只是一种讲法,一种概括的方法,而且是极端提炼的概括。)目前为止我在生命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对“心”的认识和体验。如果还有一点点成形的想法的话,可以condense在一个词里——“若即若离”。

我最初开始明白了一些的时候,曾短暂的把我的住所称之为“心居”,或许最初上华新时、也曾在一两个原创的帖子里署过,但后来不再提起。从美国回来以后,我想许多问题心里都稍稍明白些了,从那时开始,我一直称自己的住所为“即离精舍”,至今如是。

你上帖所问,触及很根本的问题。当然也有可能你不过随口这样问了问而已。我不直接回答是因为它们不能够被简单的回答。即使回答了,大概也不应该被简单的接受,或者不接受。

P.S. 今天晚上……啥也没做成,别提了……抱歉呀,大家,我得忙考试先。。。 T_T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 (等级:2 - 初出茅庐,发帖:42) 发表:2004-11-13 01:44:13  20楼
你这么叫人家,真是令人浑身鸡皮。当然,如果您老认为这个称呼,就如同段誉对“王姑娘”的尊称一样,那我也无甚可说。那么您接着叫吧,兴许我们吐啊吐啊就习惯了。
呵呵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返回上一页 | 本主题共有 28 篇文章,分 2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回到顶部
<<始页  [1]  2  末页>>

请登录后回复:帐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