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胸?
登录 |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心情闲聊 | 本帖共有 34 楼,分 2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本帖树形列表 : 刷新 : 返回上一页
<<始页  [1]  2    末页>>
作者:唐甬 (等级:14 - 天人和一,发帖:8048) 发表:2013-10-21 12:11:47  楼主  关注此帖
板凳, 这帖子,似乎提醒我想起来,以前楼主回去前发的讨论帖如果没记错的话! 有始有终,回去半年依然活跃于华新。顶好帖! 顺路ps半句,可惜都是延续唐胸的思路发到心版,而非谈版。。。 哎好吧我也无力了。
唐胸?
躺着中枪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唐甬 (等级:14 - 天人和一,发帖:8048) 发表:2013-10-21 12:28:58  2楼
税咋么样?国内到手和睡前的差距完全没有办法和新比啊
国内个税高
同时车子便宜、房租便宜、服务便宜、职场空间大。
所以哪里生活水平高还是见仁见智。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唐甬 (等级:14 - 天人和一,发帖:8048) 发表:2013-10-21 12:31:28  3楼
无论是回去还是留下,我相信大家都是权衡各种利弊得出的结论如果因为批评听多了,就误以为认为中国没法住了,那个人脑子有问题。 我们星斗小民当然不容易被体制盯上,国内的很多人在微博上也很活跃的批评D,也没有事情。任建宇当年也许也是这么想的。这跟地沟油和PM2.5一个道理。这事儿是存在的,发生在我们的身上的机率很低,但他仍然是存在的。 那些问题说他不存在是撒谎,说活不下去了,也不靠谱。
同意,如同邓亮洪谢太保一样
虽然绝大多数的坡上老百姓都觉得和自己没关系。
所谓有政治的地方就有迫害。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唐甬 (等级:14 - 天人和一,发帖:8048) 发表:2013-10-21 12:39:33  4楼
感觉你们都是在这边有一定积累了回去至少都是中层做起,或者是高层 我觉得entry level在国内还是很挣扎的。。。
其实Entry Level 在哪里都比较苦的
毕竟雇主更看重经验背景。
至于发展空间,个人能力外还和行业和市场有关。比如金融业还是留新机会大,而我是作机械行业的,趁早回国是上选。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唐甬 (等级:14 - 天人和一,发帖:8048) 发表:2013-10-21 12:45:46  5楼
户口问题“只要达到标准积分120分,俺所享待遇与上海户籍居民基本相同” 这个与拥有户口还是不同的,相信楼主有了孩子之后会感受到。。。当然,那时候可能楼主已经变成上海户口了哈哈
我查了一下
上海户籍“积分制”出炉 7月1日正式施行

  6月19日,《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面世。持有上海市居住证的“新上海人”将迎来积分时代,持证人可根据国家和上海市规定,享受子女教育、社会保险、证照办理、住房、基本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等公共服务待遇。达到标准积分120分的居住证持有者,所享待遇与上海户籍居民基本相同。
  《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将于今年7月1日正式施行。6月19日上午,上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的相关情况。

  近10年中,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增长迅速,目前外来常住人口总量居全国城市之首,外来常住人口的密度与比重均居全国之首。上海市政府这样解读《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实施宗旨:探索特大型城市人口管理之路,为来沪人员提供透明的、可预期的未来和尽可能好的公共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上海。

  “新上海人”持证积分享受公共服务

  申办上海市居住证条件为“两个合法稳定”,即合法稳定居住、合法稳定就业。《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采取“积分制”。持证人可根据国家和上海市规定,享受子女教育、社会保险、证照办理、住房、基本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等公共服务待遇。

  上海市居住证总积分标准分值目前为120分,积分指标体系由基础指标、加分指标、减分指标和一票否决指标组成。基础指标包括年龄、教育背景、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在上海市工作及缴纳职工社会保险年限等指标。年龄指标的分值最高30分;教育背景指标最高分值110分,持证人按照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取得的被国家认可的国内外学历学位可获得积分;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指标最高分值140分;在上海市工作并按照相关规定按月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每满1年积3分。

  记者了解到,居住证还设置了加分指标、减分指标、一票否决指标。各指标项目中根据不同情况划分具体积分标准。

  上海市政府法制办高级法律专务江子浩介绍说,积分达到标准分值的持证人可以享受的待遇,主要体现在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险方面。其中,关于持证人子女在上海市参加中高考的问题,《管理办法》明确,积分达到标准分值的持证人,其同住子女可以按照上海市有关规定,在上海市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一些来沪人士研读相关政策后得出的结果是:达到标准积分120分的居住证持有者,所享待遇与上海户籍居民基本相同。
  居住证积分指标及标准分值动态调整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毛大立介绍说,居住证积分指标体系和标准分值将根据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动态调整将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发展改革、教育、卫生计生、公安、工商、税务、住房保障房屋管理、经济信息化等部门提出调整方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根据新的管理办法,在居住证签注时,对持证人积分予以确认。持证人情况发生变化需要调整积分的,应委托用人单位向注册地区(县)人才服务中心提交相关材料。值得注意的是,持证人积分项目发生变化导致积分下降或出现减分项目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其积分进行扣减,并告知持证人。持证人居住证被注销时,积分自动失效。

  根据《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试行办法》,申请人若在申请积分时提供虚假材料、行政拘留记录和一般刑事犯罪记录等情况,积分也会相应扣减。持证人3年内申请积分时有提供虚假材料的,每次扣减150分。持证人5年内有行政拘留记录的,每条扣减50分。持证人5年内有一般刑事犯罪记录的,每条扣减150分。而持证人有违反国家及上海市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行为记录或严重刑事犯罪记录的,申请积分资格即被“一票否决”。

  贡献越大福利越多

  《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试行办法》中,贡献成为决定积分多少的关键。有关人士强调,这种贡献,包含了普通人、平凡劳动中的贡献。

  我们看到,申请人所学专业为上海市紧缺专业,且在相应岗位就职的,规定可积30分。加分指标中,还包括投资纳税或带动本地就业、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特定的公共服务领域、远郊重点区域、全日制应届毕业生、表彰奖励、配偶为上海市户籍人员等指标。其中,投资纳税或带动本地就业指标最高100分;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指标最高100分;持证人在环卫领域等特定的公共服务领域就业,每满1年积4分,满5年后开始计入总积分。此外,持证人在工作期间获得的表彰奖励也可积分。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传统的户籍体系相比,居住证积分中的贡献导向思路是正确的。城市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高学历的人才、投资者,还需要创新型人才,需要平凡的劳动者。

  记者看到任远刚刚发表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完善对流动人口的公共管理要从流动人口的生活和发展出发推动城市管理,相对于给流动人口提供福利,要更重视给流动人口提供平等机会,使其得以创造出自身在城市中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上海市政府在发布《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试行办法》时表示,希望以此为来沪人员提供透明的、可预期的未来。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唐甬 (等级:14 - 天人和一,发帖:8048) 发表:2013-10-21 15:10:10  6楼
回国10天的真实感受上海的人真xxx实在太多了...公共场所几乎能遇见全国各地的人... 我爸让我要是回国到外地去发展...
哈哈,我也是喜欢中小城市
不过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好处,比如职场发展机会多。
宁波就是机会太少了。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唐甬 (等级:14 - 天人和一,发帖:8048) 发表:2013-10-21 16:12:49  7楼
你out了上海人才市场的人说 现在外地部分2线城市钱也出得比上海多,发展也比上海好...外地人比本地人好找工作 我是没办法,上海户口有啥好的,去高峰挤个地铁试试,都要扁掉了...去大医院试试,人山人海没病都要挤坏了... 到处外地人,根本跟小时候的上海完全不一样...
哈哈,阿拉宁波苦啊
北有上海,南有温州,西有杭州,东有。。。日本~~国际大企业都去那些地方了,本地只好发展民营经济。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唐甬 (等级:14 - 天人和一,发帖:8048) 发表:2013-10-21 16:17:49  8楼
你out了上海人才市场的人说 现在外地部分2线城市钱也出得比上海多,发展也比上海好...外地人比本地人好找工作 我是没办法,上海户口有啥好的,去高峰挤个地铁试试,都要扁掉了...去大医院试试,人山人海没病都要挤坏了... 到处外地人,根本跟小时候的上海完全不一样...
上海本色就是海纳百川
本来就是外地移民组成的,就像我爷爷奶奶从宁波去上海讨生活,我父亲姑妈这辈人生在上海,就成了上海人了。
至于我们小时候在上海看到外地人少,是那个时候的户籍和人口政策形成的。
现在到处是外地人的景象实际是恢复了当年上海滩海纳百川的盛况。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唐甬 (等级:14 - 天人和一,发帖:8048) 发表:2013-10-21 16:53:20  9楼
盛个p啊...无数在上海没工作的穿着打扮还是村里来的外来游手好闲人员感觉十年没洗澡洗脸的那些,地铁里挤在你旁边4个麻袋的还抱着到处乱吐口水乱撒尿的小孩,该说什么好...他们这是来干嘛...交通费房租请加速涨价吧...
哈哈,这个就要一分为二了
兄台想想,今天上海最苦最累的工作不都是外地人从事的么?
过年的时候,外地人回家了,我在上海的表弟表妹就在叫苦了,连个外卖都没人送了。
再说多少外地的精英人才来到上海,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现在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还是阿拉宁波人呢~~其实陈良宇也是宁波人。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唐甬 (等级:14 - 天人和一,发帖:8048) 发表:2013-10-21 17:49:31  10楼
对于同样是外来人口灰常多的土坡上海要是也弄个visa神马的就好了! 游手好闲来增加地铁运输量的麻烦都哪儿来的回哪儿去...
当年上海还是个小渔村
要是弄个Visa,就不会有今天的盛况了。
兄台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还是要联系过去放眼未来。
现在地铁站无所事事的外来人员也许就是下一个陈逸飞、王均瑶、邵逸夫或者周立波呢?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唐甬 (等级:14 - 天人和一,发帖:8048) 发表:2013-10-21 18:54:21  11楼
排这个觉得总体来说新加坡的教育还是很好的,比方说幼儿园,老师都超有爱心,个别除外,对小朋友很负责,小孩从来就谦让有礼,反观上海的幼儿园,听我同学说几乎每家都收红包,给的少就不待见小孩,孩子们注重攀比,个个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大部分都被爷爷奶奶宠坏了。这些不是语言的问题,大环境影响没办法,所以我觉得小孩教育在新比较好。 话说新加坡英语不好,我觉得有失偏颇,这里平时说话是有新口音,可是人家毕竟是英语环境,我那些同事真的正儿八经做presentation,语音就很好了基本不带sing-en,这就如同地方说本地话和上台将普通话的区别,中国人为什么在这里做不了中高层?因为我们会做事但不善于做报告上台演讲,特别是用英语演讲,新加坡人随便一个出来都可以将,这就是从小教育的区别,话说一个总监可以数学不好,可是有见过不会演讲的吗?这就是我觉得这里教育比上海更好的原因
中国人为什么在这里做不了中高层?
英语能力虽然有关系,但绝对不是主要关系,很多从欧美留学回到新加坡发展的中国人英文并不差于坡人的,一样做不到高层。
作为对一名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要求,除了自身的技术能力外,管理能力、沟通能力都非常重要。
我觉得中国人在新加坡做不了中高层的问题是你作为外来移民,在本地公司必然有一个玻璃天花板的问题,在国际公司如果不是空降的话,也会优先考虑更熟悉本地文化的新加坡人。
这种情况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这就好比在中国的国际公司,高级管理层不是空降的老外,就是中国人。
例如微软的历任总裁从吴士宏、高群耀到唐骏都是中国人(无论有没有留美背景),现任则是空降的老外。
中国企业阿里巴巴、联想、三一重工这些跨国集团的高级经理也绝大部分是中国人。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唐甬 (等级:14 - 天人和一,发帖:8048) 发表:2013-10-22 12:25:00  12楼
每年回国玩玩 这几年的物价可把我吓到了就举两个每天都要吃要穿的 -星巴克 30+RMB。这个我每天不喝1-2杯无法做工啊 -商场的裙子(上班的那种dress)不上2,3千rmb穿不出去。好吧,我没在国内买过,是我妈说的,然后她觉得我的dress(都是新币300左右)超级便宜啊 觉得这边的消费对收入而言比国内便宜多了。我妈觉得如果要比,只能比数字,不能*5, 比如我回家乡(国内二线城市),同样的工作也就是年收入20万人民币吧,和这边的数字一样,但是支出在国内(不换算)就远远超过这里了
哈哈,没把车价算在里面吧
Lv,浪琴,迪奥是坡上便宜,水煮鱼、钟点工、奥迪是国内便宜。
看你的生活更注重哪方面啦。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唐甬 (等级:14 - 天人和一,发帖:8048) 发表:2013-10-22 12:58:58  13楼
车也就是这一两年贵起来的吧我们去年初买的时候也算贵的了,但12万新币也还好吧。国内买个欧洲车也差不多这个数字?但是停车的状况太恐怖了,我家是大学城里面,那个车是露天到处停啊,车满为患啊。车是便宜,但基本设施还不完善,车库很少又远,大家都就近停在路边,更别说盲道,残疾人道什么的了 说起钟点工,又符合了我妈的数字一样的理论,国内做一次50-60人民币,这边50-60新币,哈哈
12万新币一辆车,包含拥车证了吧?
国内这个价格基本是宝马5的中高配置吧,或者3辆马自达6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唐甬 (等级:14 - 天人和一,发帖:8048) 发表:2013-10-22 13:02:08  14楼
车也就是这一两年贵起来的吧我们去年初买的时候也算贵的了,但12万新币也还好吧。国内买个欧洲车也差不多这个数字?但是停车的状况太恐怖了,我家是大学城里面,那个车是露天到处停啊,车满为患啊。车是便宜,但基本设施还不完善,车库很少又远,大家都就近停在路边,更别说盲道,残疾人道什么的了 说起钟点工,又符合了我妈的数字一样的理论,国内做一次50-60人民币,这边50-60新币,哈哈
停车状况各地不同,你们家那里是拥挤了一些
宁波新建的小区都是按照一户1.6辆车来卖车位的,这种状况能好很多。
还是那句话,越新建的地方规划的越好。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唐甬 (等级:14 - 天人和一,发帖:8048) 发表:2013-10-22 17:36:28  15楼
有的人站着说话不腰疼,掩耳盗铃,说国内教育优过坡无视中国多少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要想糊口只能向车间折腰,而坡的POLY也能有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 现实胜于雄辩,有多少中国人来新求学,公费的自费的,从小学到博士, 又有多少坡人去中国求学呢?难不成这些人都是不识好歹的笨蛋 ?
这个观点未免偏颇,我也来谈谈教育水平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一向觉得多出国见识一下肯定是有益的。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留学生人数也是世界领先的,如果以中国赴新留学生人数超过新加坡赴中留学生人数论证新教育水平超过中国,似乎有点牵强。
新加坡在华留学生有4000多人,也就是每100多个新公民中就有一个选择到中国留学。这个比例恐怕超过中国公民赴新留学的比例十倍都不止吧。
教育可以粗分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又有普通教育和特殊专业教育(如体育、表演、音乐等)。
以中国之大,全国平均基础教育水平一定低于新加坡的。
但是如果以上海为例,基础教育水平与新相比孰高孰低就见仁见智了。
高等教育又因为专业区别而各有所长,上海几十所高校,而坡上只有几所。
很多上海高校本科的课程专业:比如邮电专业、考古专业、图书馆专业、船舶制造专业等,可能新加坡的大学根本就没有开设,又如何比较呢?
同个专业而言,比如上外的英国文学系,水平也不一定比国大英国文学系差吧。
抛开普通教育,在说说特殊专业教育。
上海有音乐学院、电影学院、体育学院、戏剧学院等等,这方面新加坡还是比较欠缺的。
我曾经论述过,上海人口是新加坡的4-5倍,但是培养出的奥运冠军、体坛名将、著名作家、导演、演员、音乐家等人才的数量超过新加坡的十倍,乃至二十倍。
如果考取欧美名校是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虽然我们人人都在痛骂中国的应试教育),那么无疑新加坡是领先的,但是如果给孩子提供一个可供多元发展的教育环境,我认为上海可能更有优势。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唐甬 (等级:14 - 天人和一,发帖:8048) 发表:2013-10-22 17:48:28  16楼
国内大学生也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吧。现在大学生的含金量本来就不如以前没有放开招生之前。原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候,大学生出来之后在单位的待遇和地位是比其他学历高不少的。现在只要有钱就能上,上了之后,学生在大学里面有多努力也是天知道。你指望这样的大学生出来有什么待遇?这样的学生怎么就不能去车间啦?就是现在,如果是名牌大学出来的学生还是在找工作和待遇上高过其他大学。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就好像新加坡,普通私立大学出来的学生找工作一定比不上NUS出来的一个道理。 另外不要看不起车间里面的蓝领阶级,其实他们专心自己的领域,假以时日,薪水不一定底。 我觉得国内大学生找工作,要脚踏实地,不要高估自己,好高鹜远。
哈哈,事业发展真的和读了什么大学有关系么?
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包括李嘉诚的例子就不举了。
MIT博士张朝阳可以成功,初中毕业的宗庆后也能成功。
看看我们中学同学里,事业最成功的恐怕不是当年的学霸吧?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读书当然有用,但不是唯一的道路。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唐甬 (等级:14 - 天人和一,发帖:8048) 发表:2013-10-22 17:54:18  17楼
"新加坡在华留学生有4000多人" 请教出处另 4000*100 = 400,000 新加坡人口 = 3,313,500 as of Sep 2013
来源是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数字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303/148379.html

大概每800个新加坡公民中有一个选择来华留学,写成100系笔误。见笑。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唐甬 (等级:14 - 天人和一,发帖:8048) 发表:2013-10-22 21:54:11  18楼
我的一些想法1.不管是从总人数还是平均数来看哪边教育更受欢迎都是不准确的。总人数自然不用说了,人口规模太悬殊。至于平均人数也是不靠谱,一个是没有考虑到能力和意愿的差距,国内想来新的学生肯定远远大于实际能来的,新加坡能容纳的中国学生也是远远小于申请人数。另一个是没有考虑留学的目的,我比较相信,目前来说,绝大多数在华留学的新加坡学生都缺少留在当地发展的强烈意愿,相反在新中国留学生想留下来或者再往欧美走的比例还是比较高 2.我觉所谓上海培养的各种人才数量超过新加坡十多二十倍的说法过于粗暴了,上海的人才储备可不是单单上海市,而是整个神州大地13亿人啊,全国各地顶尖人才或者天才都往北上广聚拢,把功劳都记在上海头上可不靠谱吧? 至于说国内和坡县哪个教育比较好,我个人觉得两个都半斤八两。以后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偏欧美的教育,凡事独立思考,从rationale出发,不害怕尝试或者失败,敢于想象
说明一下
新加坡和上海都是移民城市,上海固然吸引了江浙精英,新加坡又何尝不是吸引全球华人中的优秀人才。
既然我们在讨论教育环境与成才,为了不混淆像李佳薇这样的“外来人才”,我所引用的数据指的是严格意义上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从小在上海受教育的”本地人才”:
例如:
作家:张爱玲、程乃珊 (没有把余秋雨算在内,因为严格讲他出生于浙江,幼年移居上海);
演员:阮玲玉、达式常、潘虹、孙俪、陆毅、徐峥、王志文、周立波。。。太多了
著名运动员:
田径——刘翔、朱建华
篮球——姚明、刘炜
乒乓球——王励勤、曹燕华、徐寅生、李富荣、张燮林
足球——范志毅、孙雯
跳水——吴敏霞
射击——陶璐娜
游泳——庄泳、杨文意、乐靖宜
帆船奥运冠军——徐莉佳
羽毛球——王仪涵
围棋——常昊、范廷钰
中国象棋——胡荣华
等等

与新加坡的差别巨大恐怕不是简单的用人才储备不同来解释了。在上海生活过的朋友知道,以体育为例,几乎每个区都有青少年体育学校,如果你的孩子在某个方面有天赋与特长,就会接受到系统的训练与选拔。
而在新加坡,社会认同的青少年成功方式基本上只有一个——考进名校。
中学考进名校、初院考进名校、大学考进名校、然后毕业作医生、律师、企业高管或者高级公务员。
如果您的孩子在某个体育项目(比如篮球)上面有过人的天赋,您觉得他有机会在新加坡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么?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唐甬 (等级:14 - 天人和一,发帖:8048) 发表:2013-10-23 09:30:02  19楼
我的一些想法1.不管是从总人数还是平均数来看哪边教育更受欢迎都是不准确的。总人数自然不用说了,人口规模太悬殊。至于平均人数也是不靠谱,一个是没有考虑到能力和意愿的差距,国内想来新的学生肯定远远大于实际能来的,新加坡能容纳的中国学生也是远远小于申请人数。另一个是没有考虑留学的目的,我比较相信,目前来说,绝大多数在华留学的新加坡学生都缺少留在当地发展的强烈意愿,相反在新中国留学生想留下来或者再往欧美走的比例还是比较高 2.我觉所谓上海培养的各种人才数量超过新加坡十多二十倍的说法过于粗暴了,上海的人才储备可不是单单上海市,而是整个神州大地13亿人啊,全国各地顶尖人才或者天才都往北上广聚拢,把功劳都记在上海头上可不靠谱吧? 至于说国内和坡县哪个教育比较好,我个人觉得两个都半斤八两。以后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偏欧美的教育,凡事独立思考,从rationale出发,不害怕尝试或者失败,敢于想象
妹妹还是混淆了几个问题。
新加坡产生不了梅西,中国也产生不了。不会有小孩子天生会控球的,有没有培养天才的土壤决定了是不是有天才诞生——这就是为什么几百万人口的荷兰可以众星云集。
假设一下,梅西的同卵双胞胎兄弟(同梅西的身体素质一模一样)诞生在中国,他可以上足球学校,然后有望进入中超球队,有望像范志毅那样走出国门,甚至成为亚洲足球先生——当然,还是没有梅西的高度。
如果这个孩子出生在新加坡,但是本地没有青年足球学校,我很难想象他的成才之路如何走起,希望他能成为新加坡足球先生吧。
说足球太远了,说说东南亚最具传统优势和群众基础的体育项目——羽毛球。
一水之隔的马来西亚,600万华人人口中羽毛球名将辈出,黄综翰、钟福腾、李万华、李宗伟等等,个个都是在世界羽坛显赫一时的名将。
而新加坡这些年除了引进那些羽总看起来“很像五岁时的林丹”的青年选手加以培养以求速成,比如林羽峰,对本地选手的培养还是遥遥无期。
曾几何时,由本土选手组成的新加坡羽毛球队还是能够打进汤姆斯杯决赛圈赛事的,现在呢,只能是渐行渐远。

至于说
“王励勤到国家队训练”,这和新加坡的杨伟玲到澳洲训练一样,培养人才的规律永远都应该是这样,没有什么分别。
反过来看,上海能够培养出一名年轻乒乓球选手到达中国国家二队的水平,新加坡似乎就做不到。

“上海那么多的体育学校,里面那么多的学生,真正因为热爱本身的项目而进体校的能占多少呢?因为学科成绩欠差,退而求其次做特招生曲线救国的又有多少?而这些体校学生,经过选拔,最终打出名堂来的占了多少;而其余那些被大浪淘沙,最终成为普通体育老师或者干脆转业的,又占了多少呢?”
这个问题我想除非是有详尽的调查,谁也没有确实的答案,所以作为论据显得太过主观。
竞技体育本来就是大浪淘沙。
在上海,一名有天赋、热爱体育而且肯吃苦训练的青年,可以进入上海体育学院。在新加坡,一名有天赋、热爱体育而且肯吃苦训练的青年,可以到国外去上体育学院——因为新加坡没有专业的体育学院。

其实我很赞同你说的,“新加坡的人才结构的确是比上海,或者说,比绝大多数的国际都市都单一得多,可是这就远不是教育一方面决定的了。更重要的是人口规模和地缘政治决定了该属性。”
这不是教育一方面决定的,但是教育承担着很大的责任,政府也扮演着重要的推手作用。
中国的教育体制还是有很多弊端,所以从政府到民间,批评之声,改革之声不绝于耳。我觉得,有批评有改革,才有进步的可能。
现在新加坡的教育制度还是处在全国上下一片掌声与鲜花的状况,没有质疑,没有批评与改革的呼声,有的只是本地媒体上欣欣然宣布本地大学又在某某榜单上名列前茅,或者某名校O level 升学率又创新高——这才是令人担忧的。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唐甬 (等级:14 - 天人和一,发帖:8048) 发表:2013-10-23 10:23:56  20楼
越看越觉得您很适合去人民x报工作,所以不适合xx早报能说对你的帖其实都读不下去,难以下咽么?象卖狗皮膏药的,如果你能代表国内知识分子,国内前景更为堪忧啊,一幅夜郎自大唯我大朝的遗老做派,所幸见过更多知识分子怀抱爱国之心但对中国国情有很清醒理性认识的。 即兴而写,若有冒犯请莫见怪,也请莫表示遗憾。。。。。。。。。。。
哈哈,当年在SPH的时候我们把早报戏称为新加坡的《人民日报》
其实我一向都在说,我的观点只是自己的一家之言,难免狭隘或者偏激的地方,所以如果赞成请支持;如果反对请驳斥。
如果您实在是不想看,请点右上角的叉。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心情闲聊 | 返回上一页 | 本主题共有 34 篇文章,分 2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回到顶部
<<始页  [1]  2  末页>>

请登录后回复:帐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