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斯曼评传——根在土瓦本
所在版块:体坛风云 发贴时间:2003-05-28 20:17

用户信息
复制本帖HTML代码
高亮: 今天贴 X 昨天贴 X 前天贴 X 
3、根在土瓦本

有些品格是天生的,人们只能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在尤尔根的父亲西格弗里德·克林斯曼身上就藏着对风险和学习的兴趣。老克林斯曼小时侯生活爱前东德奥德河畔的法兰克福,很快一切对他来说都显得太狭小、太受拘束、太俗气。老克林斯曼在进入而 立之年时决定要过安定的日子,于是,他就在巴登符腾堡州盖斯林根一个叫京恩的小地方和玛尔塔结婚了,婚后,开了家面包店,共同营建他们设想中的家,用炉子也用自己的汗水烘烤着。他们有四个孩子,孩子们从来不缺少父母的理解。

回忆这段生活,克林斯曼说:"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父亲狂热地喜欢体操运动,他当然希望在体操协会看到我们这些小鬼,但他并不固执地强求我们练体操。当他发现我对足球比对单杠和吊环更感兴趣时,并不阻拦我练球,只是简单地说,做那些你感兴趣的事儿,但要做就做好,别半途而废。" 他也许想到了半生不熟的面包,那上面涂了一层液体,粘乎乎的。那些只想着赚钱的职业运动员该想想,你究竟是该提供令人厌倦的生面包呢,还是该奉献鲜脆的好面包。

克林斯曼从英国托特纳姆队转会回国时,选择了拜仁慕尼黑队。对此,很多人指责克林斯曼是个财迷。其实,也可以理解这部分人的心情,他们更想让他回到斯图加特的母队效力。但拜仁慕尼黑队是不会做亏本买卖的,克林斯曼挣了多少,他在球场上就得交回去多少,现代职业足球的实践按照其创始人的想法就是这样进行的。拜仁队的三驾马车领导层无须在这个问题上接受谁的领导。

起初,人们并没称克林斯曼为"轰炸机",就像70年代的德国著名球星穆勒那样。相比之下克林斯曼的腿太长了,他的重心高,而同时又喜欢迈大步子,极不符合前锋的要求。当他16岁决定在斯图加特青年队作为职业球员踢球时,他就意识到,必须克服这个缺陷,掌握好奔跑时节奏的转换。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他在一点一点地不断增强自己的能力。他属于那种会靠感觉来练球的天才。这种感觉不是人人都有的。

真正的神童是以另一种方式开始的。他们不需要学会什么。后来,他们会感到奇怪,为什么自己的某些感觉对集体运动不是很有益。

所以在穆勒、巴斯勒和克林斯曼之间有很大不同。但这并不互相妨碍。他们身穿国家队队服,一起争夺世界霸主。不可避免的失败给克林斯曼带来的痛苦要比给那些自以为是的球星带来的痛苦大。那些把他转会到拜仁慕尼黑和赚钱联系起来的人,也许应该想想这个。还应该想想,他有自己的足球观,不肯轻易听从他人。他的足球观并不只是和足球有关。有些球星在没挂靴前就掉进了无底洞。克林斯曼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原因很简单,他不让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不放弃自己的信仰。他不仅用前,也在用头脑关心着自己退役后的日子。

他总是把自己的现实和未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人们不能简单地把他看作是足球运动中的浪漫主义者或现实主义者。如果有人理解十几岁的克林斯曼对足球对挑战的兴趣,那么就会看到这一点。

这和足球运动奇妙的根有关。当年二战时,在战争的困苦和绝望中。足球在某种程度上给了巴黎人以继续生活的勇气,这种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那时候,法国人也没有改变对足球的热爱。这种力量是他们后来在欧洲杯中竞争力的源泉。

想当年在伯尔尼,在1954年,德国人获得了他们的第一个世界冠军。那个胜利是1974、1990以及今后可能会再次获得的世界冠军所无法匹敌的。那个胜利与当时在西德实现的经济奇迹相适应,源于一个有创造力的社会。

克林斯曼不多愁善感,但他需要他的父亲和他的朋友。他们能在克林斯曼遇到挫折时帮助他重新建立自信。 尤尔根有个有效的办法。在所有大赛之前,他总要给父亲打个电话。比如在1995年7月,他们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同保加利亚队比撒,以争夺1996年欧洲杯的出线资格。在比赛前,他给父亲打了个电话。那时,老克林斯曼刚刚把新面包放进面包炉里,他对他孩子说:"我们俩都不会把东西烤焦的。你不会做错事的,孩子。这我知道。"
尤尔根·克林斯曼在电视和报纸采访里显得十分自信,可他在大赛前却需要父亲一句鼓励的话。这就会让他轻松地迈向他梦想的成功。这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联系。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克林斯曼每次的成功都与父亲的鼓励和帮助分不开。克林斯曼对家庭小窝的需要胜过任何人。

那场同保加利亚的比赛他们以2比3失利。比赛后,他带着疲惫的翅膀飞回斯图加特他的父母那儿。他太累了,身心俱疲,尽管他在那场比赛中踢进了一个球,后来又一记妙传,使队友打进了第二个球。

在输掉了一场重要的比赛后,他需要重新站起来。这很艰难,他需要父母的帮助。在那场同保加利亚队的比赛中,他们急于求成,想报1994年美国世界杯的一箭之仇。不料,反被打败了。

有些人把进国家队看作是自己提高身价和知名度的一条捷径,这种人对于失败太不在乎。而克林斯曼则很难摆脱失败的阴影。但是,在索非亚的比赛中,他找到了和自己一样有献身精神的队友。同时,大家也都认为,在英格兰不能再像在美国那样,让老婆孩子都随队同往。

他在拜仁慕尼黑队的遭遇会使人联想起国际米兰队。两个队都是球星云集。但也有些不同之处,他现在不是新手了,不用向充满权利欲的俱乐部主席来证明自己的身价。另外,现在的主席叫贝肯鲍尔,他有着清晰的头脑和远见卓识,但他也不是无错的完人。

贝肯鲍尔梦想获得两个前锋:尤尔根·克林斯曼和让·帕潘。贝肯鲍尔在法国马赛队执教时认识了这个小伙子。但他现在担心这个法国人伤病不断,会影响比赛。帕潘尽管有才能,但他不会用克林斯曼那种靠亲情战胜陌生感的办法。他无法在德国站稳脚跟。克林斯曼和帕潘在前锋线上的结合,始终没有出现在球迷眼中。

同时,拜仁慕尼黑缺乏阿贾克斯队的团队精神。阿贾克斯的主教练认为,他的小伙子们就是靠这种精神才在1995年冠军杯决赛中打败了球星云集的AC米兰队。但阿贾克斯不是拜仁慕尼黑。在一个像荷兰这样的小国家里,竞争不是太激烈,这样可以慢慢培养渴望成功的年轻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英国也是这样。克林斯曼知道,托特纳姆热刺队和拜仁慕尼黑队不一样,后者是球星云集,缺了谁都照踢不误;而他在托特纳姆队中则是大腕。在拜仁队,球星们需要倾尽全力来争夺上场位置,拜仁慕尼黑队的队训是"有劲场上使"。

德国的阿迪达斯费了好大劲,也没能成功地让克林斯曼穿着他们的鞋子射门,合同最终让"锐步"(Reebok)公司夺走了。此外,谈转会业务时,拜仁慕尼黑的经理赫内斯和克林斯曼的律师高斯之间谈得也不甚愉快。这个瑞士人技术让拜仁队无利可图,尽管有这些不愉快,拜仁队还是付了高昂的转会费和大笔的薪金。因为,拜仁慕尼黑在希冀着未来。
.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

Put your OWN COOL signature here!
 相关帖子 我要回复↙ ↗回到正文
克林斯曼评传——序言(zz) Ballack   (4961 bytes , 363reads )
...... ddr   (0 bytes , 119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童年片段 Ballack   (4672 bytes , 192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16岁时的一次委屈 Ballack   (7292 bytes , 226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根在土瓦本 Ballack   (5357 bytes , 229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我总是竭尽全力” Ballack   (6760 bytes , 173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通往世界的一球 Ballack   (3674 bytes , 189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国际米兰之路 Ballack   (3693 bytes , 224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梅亚扎球场的明星 Ballack   (8444 bytes , 207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转战摩纳哥 Ballack   (8096 bytes , 174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伦敦上空的鹰 Ballack   (5918 bytes , 195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用两只脚踢 Ballack   (10643 bytes , 154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女球迷的进军 Ballack   (2694 bytes , 152re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