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斯曼评传——序言(zz)
所在版块:体坛风云 发贴时间:2003-05-28 20:03  评分:

用户信息
复制本帖HTML代码
高亮: 今天贴 X 昨天贴 X 前天贴 X 
序言

对于名人,人们一般称呼他们的雅号,比如说"凯撒大帝"之于弗朗茨 贝肯鲍尔;有些人还送给他们美称--如果她们是女性,像格拉芙--"深红色的玫瑰"和"香甜可口的巧克力";当电视屏幕中出现他们的特写镜头时,人们屏住呼吸,看他们的眼睛……这些人就是偶像,高高的,犹如天际遥不可及的明星。但这些明星中的大部分人在现实中同样是那么易受伤害,同样有俗气的一面,和常人没有多少区别。可他们喜欢那种把自己和其他人分开的距离感,他们按照人们喜欢、希望的那样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克林斯曼"怎么样呢?如果让他去掉牛仔裤和T恤,换上西服打上领带,他可能会得皮疹。他不是不想衣着鲜亮,只是那样他感觉太难受了。当全世界的记者想采访他而寻不着踪迹时,他肯定不会在某一星级宾馆里大宴宾朋,倒可能在同以前青年队的教练在家乡的球场上玩足球,这会让那儿的孩子们睡不着觉;他也可能会在"老地方"和老友们干上两杯,那个小酒馆的老板没换,朋友没换,时间没变。时间好象静止不动--尽管世事沧海桑田,但他总喜欢回到旧地。他的一位朋友曾讲过:"如果你能挣那么多的钱,而没有足够坚强的个性,休想不走样。"

克林斯曼说:"我该怎样就怎样。"有时,他自己都会惊奇于自己怎么会像个毛头小伙子那样率直、纯朴。对我们小百姓来说,在妈妈来看我们之前,把家打扫干净。这样妈妈会认为自己教子有方。很自然,是吧?可是,当有人跟你说起,克林斯曼在他妈到他家来之前,"亲自"擦窗户,你是不是会很惊奇?听起来好象是故事中的"邻家大男孩"。但是,就是这些琐事将我们和他--我们时代的足球英雄贴近了。说实话,他真的这么干--这样老妈子就不会一休假就到家来抓扫帚把。

很简单:平平常常。说点复杂的,1994年他第二次当选德国最佳运动员。对他而言,这已经算是个"殊荣"了,可以自豪一阵,但不要忘记,最后进入"决赛"的五人中只有他一人是从事集体项目的运动员,其他人可都是单练--一级方程式车手舒马赫,网球玉女格拉芙等。最后,体育迷通过选票表达了对他的肯定:明星也应该朴素,该怎样,就怎样。

他可不像看起来那么安稳。他喜欢"迁徙",喜欢跨越边界去异国,他是一个喜欢流浪的小伙子。他就是这样简简单单,随随便便。

他也像其他明星一样,重视自己的形象,可是他坚决反对成为榜样。"我不想成为榜样",克林斯曼说,因为他想要保留犯错的权利,而榜样是不准犯错的。只要人们还叫他克林斯曼,就得允许他犯错。
实际上,纯真率直始终与克林斯曼的生命同在。而这种品质使他在明星中似乎显得卓尔不群。这可能会带来一些糟糕的东西。如果糟糕的东西真来了,他就消失了--不是消失在对手中,而是在遥远的国度。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在他生命中扮演了一个特别的角色。

 关于美国和足球的关系已经有人写过很多文章了。特别是在1994年世界杯时,几乎所有的报道都有一个共同点:美国人对足球知之甚少,对欧洲的大牌球星也不太了解。

  这是克林斯曼喜欢美国的一条重要原因。其他的原因就是克林斯曼喜欢美国人的率直以及美洲大陆的辽阔与美丽。当然最根本和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人对克林斯曼"相见不相识"。几年来他总是到加利福尼亚州休假。几年过去了,经常和他一块玩球的加州小伙子们才慢慢发现,这个金发的德国男孩不仅足球踢得很棒,而且在他的故乡--欧洲大陆很有名气,就像美国国内的很多篮球、棒球明星那样鼎鼎有名,这主要是因为其中有几个人去了欧洲,到了德国,才知道克林斯曼是何许人也。

  在美国度假时,克林斯曼自己组建了一支球队,自任教练。在队里,他发现了一个"天才",于是克林斯曼就想办法让这个孩子到了德国,让他住在自己屋子里,和爸妈在一块,并把他安排到弗雷堡的一个青年队踢球。可能有一天,这孩子也会成为绿茵场上的一颗明星。

  这只是一个小故事,一个点缀在1994年最佳体育明星桂冠上的小花。但这可能比其他的所谓大事更能反映这位球星的性格。克林斯曼心肠好,球又踢得好,所以他能跟多地受到球迷的热爱。当然,球迷最希望他能进球,最希望能看到他的诚实的、风暴般的、充满激情的足球艺术。看台上的每位球迷都可以感觉到,场上的克林斯曼总是尽他的全力,即使是在他不在状态的时候,即使是在他膝伤复发的时候。当他说"我已经竭尽全力"时,球迷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即使有些场次他的表现欠佳或经历了失败,球迷也会原谅他。他在法国摩纳哥队时,教练旺热有一次讲过:"尤尔根在比赛后对自己的表现从不满意。如果比赛中他没有进球,他脸上就不会有笑容。"

  如果比赛中队友或他自己踢出了"臭球",他也会由于愤怒而咆哮。然而,过一会儿,就雨过天晴,脸上又挂起了迷人的笑容。坏脾气的克林斯曼也存在:易怒、焦躁、不冷静,就和常人一样--有脾气和棱角,根本不是什么"英雄"。

  1993年12月,德国权威的《体育画刊》发表文章,文中称克林斯曼是"理想的明星形象,一点都不做作,可以说是'出污泥而不染',毫无架子。"《明镜》杂志则引用了一个寡妇的评价。这个女人是伦敦市托特纳姆热刺队主场旁边一个小酒馆的店主,热刺队的球迷经常在这儿欢庆胜利。她说:"我们感谢尤尔根,因为他为我们踢球。"摩纳哥俱乐部球迷协会的主席说:"尤尔根忠于他的工作,尊敬他的球迷。"球迷们感觉到,绿茵场上的那个金发小伙子在全身心地工作,欢喜、忧伤并且战斗;而那人也知道,看台上不是所有人都坐在贵宾席上。看球的人当中有很多人为了买入场券得花掉积蓄,而且有些人干的工作比踢球还辛苦得多。他知道,自己丰厚的工资是球迷们给发的。"我给球迷们一些东西,球迷们也给我一些东西",他说:"我注意看台上的一切,我听他们唱歌,我看他们跳舞。如果他们开始跳舞了,我就会激动不已。"

  克林斯曼初到英国还没几周,就有一个来自故乡土瓦本地区的文化交流班来拜访他。他和这群孩子坐在草地上,耐心地回答着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不是用标准德语,而是用家乡土语。"真棒",学生们这么说他,"太OK了!"可以看出来,这些学生显得比女王接见了他们还高兴。不过,有一个女孩子认为他的发型"有些滑稽"。

  由此可见,克林斯曼在孩子们眼里也不是什么事都干得漂漂亮亮的……
.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

Put your OWN COOL signature here!
 相关帖子 我要回复↙ ↗回到正文
克林斯曼评传——序言(zz) Ballack   (4961 bytes , 362reads )
...... ddr   (0 bytes , 119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童年片段 Ballack   (4672 bytes , 192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16岁时的一次委屈 Ballack   (7292 bytes , 225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根在土瓦本 Ballack   (5357 bytes , 229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我总是竭尽全力” Ballack   (6760 bytes , 173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通往世界的一球 Ballack   (3674 bytes , 189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国际米兰之路 Ballack   (3693 bytes , 224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梅亚扎球场的明星 Ballack   (8444 bytes , 207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转战摩纳哥 Ballack   (8096 bytes , 174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伦敦上空的鹰 Ballack   (5918 bytes , 194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用两只脚踢 Ballack   (10643 bytes , 154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女球迷的进军 Ballack   (2694 bytes , 152re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