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斯曼评传——16岁时的一次委屈
所在版块:体坛风云 发贴时间:2003-05-28 20:13

用户信息
复制本帖HTML代码
高亮: 今天贴 X 昨天贴 X 前天贴 X 
2、16岁时的一次委屈

那时星期六下午克林斯曼常常要去参加比赛。不管比赛在英格兰的哪个大球场举行,他的父母都闲着。在斯图加特郊区的克林斯曼家,烤炉的火已经熄灭。母亲在小憩,早上来买面包的顾客太多了,她和四个帮工卖了2000个面包,累坏了,因为卖掉的面包比平时至少多了一倍。面包店生意兴隆。其实母亲知道,只要她到尤尔根那儿去,就不必烤面包了。他有足够的钱,不用过紧巴巴的日子。一件印着尤尔根·克林斯曼的T恤在超市卖19.90马克。

克林斯曼的父亲西格弗里德·克林斯曼说:"这孩子走了一条别人无法预见的路。足球事业的成功和其他职业的成功不同,是不能事先计划好的。家里只能给尤尔根最大的支持。我们已经这么做了。其他的可都是他自己的事。"不一会儿,克林斯曼就被证明是一个好儿子。他从伦敦给家里打电话,三句不离本行地说:"我们1比0赢了莱斯特,球是我进的。"

这是1995年3月18日。一周前,克林斯曼在利物浦的进球使托特纳姆队进入了足总杯的半决赛。老克林斯曼觉得到了该开瓶酒庆祝一下的时候了。克林斯曼在英国的胜利也在家里掀起了波澜。

克林斯曼比他父亲高一大截,这要归功于母亲的遗传。不过从鼻子和眼睛上人们可以看出他们的父子身份。此刻,老克林斯曼在听伦敦的音乐。

老克林斯曼说:"人们可以把他的成就叫做经验。但是只有我最了解,他靠着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这一切。我们为他骄傲。但如果没有他的天赋和狂热,家庭的支持是没什么用的。"

老克林斯曼只是一个普通的烤面包的人,他可不会什么"帽子戏法"。他与妻子玛尔塔结婚后,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就先后生了四个儿子。

"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当年曾"反抗"过他不懂体育的父亲。而老克林斯曼早在尤尔根开始踢球时就知道,儿子的才能和热情是挡不住的。

老克林斯曼和尤尔根一样,年青时经历了很多求学和不安定的生活。30岁时他和玛尔塔结婚。玛尔塔在面包师的报纸上登了征婚启事。老克林斯曼看报之后就去了。没想到玛尔塔就是他心目中的梦想的妻子。

老克林斯曼的婚姻带来的成果之一是一个世界级的足球明星。老克林斯曼耸耸肩膀,他的肩膀可比他儿子的肩膀窄多了:"我当时真的在想办法帮他,并不仅仅是想想而已。他可以走一条和手工面包坊不同的路。本来我是想把烤面包的手艺全教给他的。"

父子之间的事以最自然的方式发展着。尽管老克林斯曼喜欢作决定,可是他没有干预儿子的想法。他告诉儿子:"要是别的事情办不成,你还可以回到面包房来。孩子,试试吧,我们支持你。"

如今儿子就在为他们踢着球。这像一种对家人的承诺,一定不可以食言,因为家庭对这一家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他们其实可以把店关了,到世界各地旅游。不过他们没有这么做,只是偶尔去伦敦和尤尔根团聚。世界上不知有多少人想和尤尔根·克林斯曼见上一面呀。

人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骄傲,更能发现他们的谦虚和感恩之情。克林斯曼一家是新教徒,一家人每次吃饭之前都要祈祷,感谢上帝的赐福。他们吃自己烤制的面包--不用付钱。他们是不愿招摇的人。

一个从中国寄来的大包裹很让他们感动。里面放着的是一些昂贵的花瓶和一份证书。不过他们不认得证书上的字。北京的德国大使馆替他们把证书译成了德语:"您被一个中国评奖委员会选为1994年世界杯最佳运动员。" 这些花瓶颜色鲜艳,上面绘着中国的花卉图案。其中的一个被放在克林斯曼家的壁炉上。克林斯曼的母亲把一束土瓦本的迎春花插在里面。克林斯曼以前还从没有收到中国来的问候呢。不过寄件者把收信地址写错了。他把同意后的"德国"写成了"西德"。老克林斯曼骄傲地晃着肩膀说:"连中国人都喜欢他。可当年在京恩训练时,有谁会想到今天!我曾经练过体操,本来想给我这四个孩子当个家庭体操教练。没想到这四个小家伙里居然出了一个世界球星,靠足球成就了一番事业。" 克林斯曼已经有了收入几百万马克的经历。花瓶证明中国人也喜欢他。

  "他在青年比赛中总会有特别不愉快的遭遇吧?"

  "是的,"老克林斯曼伸出他的手,活像天平的托盘,"往往无辜的人被罚下,或者裁判勒令犯规这和被侵害者同时退下场。"随后他详细讲述了克林斯曼童年时最不愉快的一次足球经历。当时克林斯曼16岁。那其实可以算作一场家庭内部的争吵。他的对手是他一个很熟悉的堂兄。年轻人在彼此较量时可不认什么亲戚。两个人在争一个球时都摔倒了。他们站起来后就发生了"摔跤比赛"。

 〔没有任何录象作为依据,不加分析地判克林斯曼犯规。小尤尔根受了委屈,整
天不说话,甚至不和父母说话。过了几天他又遇见堂兄,两个人大打出手。
  要是没有这次经历引起克林斯曼早年对足球的思考,认识到要赢得比赛不能光靠球 技,今天的他就不是现在的球星克林斯曼了。

  很有意思,土瓦本式的坚持不懈、钻牛角尖的精神在老克林斯曼身上也可以找到,尽管他是在前东德奥 潞优戏 兰克福长大的。他的妻子也是土瓦本人。勤劳、坚忍不拔的他们养育了一个世界足球明星。

  当然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但必须肯定,家庭的因素对克林斯曼的成功起了极大的作用。我们不妨把他和坎托纳比较一下。坎托纳成长在马赛最糟的一个区。他有超群的足球天赋,但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人们要求他创造名次,他也尽情享受大腕的待遇。因为报纸上不能没有进球的消息作为标题。他一度让法国人激动,最终又被他们赶走了。

  克林斯曼并没有什么好反对这种人的。因为他知道,现代化的新闻媒介需要坎托纳这种人。但他宁愿用自己的方式来做事。托特纳姆队的一个经理说:"他为我们做的事是别人做不了的。他对进球的不懈追求令所有的人感动。他反对俱乐部抛弃优良传统去追逐'稻草杆'。这种'救命稻草'是欧洲联盟杯赛提供给那些不思进取的人的,这些人经常在国际竞争中不过关。如果说我们当中有人因为成绩出色而在夏天去休假的话,这个人就是克林斯曼。"

  足球世界总有新星冒出来,他们光芒四射,有别人学不到的绝技,比如瓦尔特、贝肯鲍尔。但他们与克林斯曼不同。当年他们花了十年时间磨出自己的锋芒。那时的转会费不像现在动辄百万。明星们耕耘土地,渐渐喂饱自己。他们对名、利的追求终将有所收获,因为大球队在市场上愿意出高价收买球星。

  克林斯曼很走运,到了明星不太多的托特纳姆队。该队正试着走出低谷。这里没有外籍球星,只有些无名之辈。可是这些人雄心很大,非常自信。克林斯曼从他到队的第一个月起就认识了这些,他们在第一次跟他和啤酒时就认识了他的为人。克林斯曼喜欢这个地方的轻松,不像在国际米兰那么紧张,外援都拼得要命。克林斯曼不想被压迫,他也不愿奴役别人。他说:"让我们试试吧!"

起初,由于相当大一部分媒体不太支持他,挑战就更大了。此外,球迷极为关注他,希望他能像"鸬鹚"一样大展身手。这种球迷的支持同他在摩纳哥队时的情况真是有天壤之别。

从来没有人像谢林汉姆这样,在克林斯曼射进一个球之后,建议全队用一种纯男人的方式庆祝:向前奔跑,俯冲倒地。"如果进了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肚皮着地'。让那些人瞧瞧,全队是多么支持你。"公众对这一全队性的庆祝活动激动不已。谢林汉姆6岁的小儿子查理总是要求爸爸在家里再给他表演一下那个动作。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可以煽起球迷热情的动作。看到这样的庆祝方式,全国都沸腾了。但是这样做也有缺点:这样可不太有利于同对手的"和解"。俱乐部的"领导"们警告他们说,如果他们在客场也用这种方式庆祝胜利,会招人恨的。克林斯曼成了球员中第一个指出这一点的人:"一个进球已经让对手肝火够旺的了。如果我们再用这种方式刺激他们,我们难免不被对手在场上'黑'一下。"

整个球队继续和克林斯曼和谢林汉姆的进球生活在一起。这两个"斗士"之间的配合默契无间,使人又回想起了过去的日子。那时候踢进一个球根本挣不到钱,但是他父亲老克林斯曼会到着一大筐给他的小队友的面包站在球门后面。实际上,要是撇开钱不看的话,克林斯曼身上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他让朋友们始终和自己在一起,和这些朋友一道去取得成功。他完全可以在这条道路上信赖这些朋友。

但是国际米兰的情况截然不同。那儿帮派分明。哪怕进了球以后,像托特纳姆这种庆祝的场面也从来没有过。在"百万富翁"队里,有另一种风俗。门将曾加对克林斯曼来说,比他的同胞马特乌斯更亲密。当时马特乌斯也在那儿拼命,争取取得认同。曾加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门将,而且是一个受全队上下尊敬的人。他祖籍瑞士,会讲瑞士德语,所以他和克林斯曼交流起来没有任何困难。

另外,他们还因为位置的关系,相互理解对方。门将和前锋本来是两个极端,一个负责守门、一个负责射门。但也恰恰是因为这个,两个人相互佩服对方的技艺。球队中,若遇争执,克林斯曼总能在曾加那儿得到支持。有时两个人还相互交流一下"生意经"。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时,曾加用自己的名字为商标向市场推出了一种手表,取得了良好的"业绩"。1994年美国世界杯时,克林斯曼效法曾加,让他父亲以及手工面包制作商在德国推出了"世界杯面包"。这种面包在世界杯期间,由于屡次脱销,价格不断上涨。



.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

Put your OWN COOL signature here!
 相关帖子 我要回复↙ ↗回到正文
克林斯曼评传——序言(zz) Ballack   (4961 bytes , 363reads )
...... ddr   (0 bytes , 119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童年片段 Ballack   (4672 bytes , 192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16岁时的一次委屈 Ballack   (7292 bytes , 225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根在土瓦本 Ballack   (5357 bytes , 229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我总是竭尽全力” Ballack   (6760 bytes , 173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通往世界的一球 Ballack   (3674 bytes , 189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国际米兰之路 Ballack   (3693 bytes , 224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梅亚扎球场的明星 Ballack   (8444 bytes , 207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转战摩纳哥 Ballack   (8096 bytes , 174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伦敦上空的鹰 Ballack   (5918 bytes , 194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用两只脚踢 Ballack   (10643 bytes , 154reads )
克林斯曼评传——女球迷的进军 Ballack   (2694 bytes , 152re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