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吃不下这么多中餐涌向新加坡的中餐,有如过江之鲫。
这个趋势在2023年达到了巅峰,2024年只会更热闹。但已有隐忧。
“中国餐饮落地客户从去年年底开始有很强的增长。从去年一整年签约3-4个,到今年一季度有接洽的就超过10个,签约品牌已超过去年全年。”新加坡维众餐饮咨询公司(Wemedia Consulting Pte. Ltd.) 创始人、CEO任悦告诉虎嗅。他口中的客户,多是以直营为主的中国连锁品牌。
背后的本质是:国际资本涌向新加坡,创业者、资本、项目不断向新加坡集中。“新加坡是下一个香港”的说法不绝于耳,在吸引更多中国有钱人这件事上,新加坡似乎志在必得。
在新加坡业界的一条普遍共识是,很多中国企业的入驻,并非完全出自战略层面的计量,而是出于创始人/联合创始人的移民需要、子女教育需要。这也让一部分中餐在新加坡的扩张异样与国内:它可能并不完全是一个单纯的商业行为。
“既然人和钱都已经来了新加坡,闲着也是闲着,就给自己找个事儿做。”一家服务中国企业落地新加坡,承接移民、资产管理业务的公司创始人告诉虎嗅。类似的评论,我在新加坡听了不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餐正在成为出海新加坡的风口。在中国耳熟能详的中餐品牌挤入新加坡餐饮赛道,在大众认知中,热闹
(more...)
吃过3家之后绝不再吃中餐
多数还是国内那套坑人的做法,一家麻辣香锅,叫的地三鲜,土豆切那么厚,连过油都不过,就直接扔锅里巴拉2下就出锅了,还是生的,最多巴拉4下,顾客3年多看到的连30个都没有,不知道为啥还能撑这么大一个档口。还有一家东北菜的青椒肉丝,那个肉丝都跟皮筋一样咬都咬不动,一看就是反复冻了化,化了冻,折腾过n次的,最少都有1年的肉,盘子里都是黑色的油汤,不,是黑色油膏,不,确切说是科技狠活的黑色勾兑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