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回复,谈谈我的看法我理解双语是新加坡的教育目标,但是我的疑惑就是双语教育的本质与特点到底是什么?
全世界那么多国家都在学外语,但是唯有新加坡号称是双语教育。
如果只有其名,没有其实,那么就没有意义了。
至于说双语教育取得的成果,按照您的说法70%的新一代毕业生英语和母语口头交流没有问题——这个没有问题也是取决于层面和程度吧,所谓的母语交流需要掺入大量的英语、马来语和方言在内,就好比现在新传媒的华语电视剧要在国内播放,基本上是需要重新配音的——当然,现在国内也很少看到有新剧。
至于说书面,基本上一塌糊涂。
以前在新加坡公司的时候我就挺奇怪的,我一个中国人可以用中英文来读写report,而那些所谓双语教育出来的新加坡大学生,基本上看到中文就摇头,更不要说写出来了。
我倒是觉得中国重点大学里的大学生双语水平,并不比新加坡大学生逊色。
很有意思的是,中国是个单语言社会,但是所有公交车、地铁、机场、高速公路标识等等都是中英文双语的。反而新加坡这个双语社会里,这些地方就只有英文了。
双语教育的本质和特点,在我看来
就是贝克汉姆原则--踢球里长得最帅的,帅哥里踢球最好的,两边都不错,却又都不是顶尖(小贝粉轻虐)。所以政府的主张很务实,bilingual,而不是biliterate,充分考虑到新加坡作为国际城市,目前绝大多数工作场合读写只要求英文,少数场合需要母语口头交流的具体情况。所以并不是有名无实的。
本地人的口语夹杂大量母语词汇是本地的一大特色,与其说是需要,不如说是习惯;至少在需要正式的场合,大家还是会避免使用的,我在正式场合极少听到对方使用英语夹杂方言。至于本地大多数标示只用英语,那是因为英语作为本地和国际都熟悉的语言,已经被社会接受,成本和效率考虑,所以只使用英语了。国内大型城市快速发展,不懂中文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在更多的地方使用英文标示当然是理所当然的了。
本地人的口语夹杂大量母语词汇是本地的一大特色,与其说是需要,不如说是习惯;至少在需要正式的场合,大家还是会避免使用的,我在正式场合极少听到对方使用英语夹杂方言。至于本地大多数标示只用英语,那是因为英语作为本地和国际都熟悉的语言,已经被社会接受,成本和效率考虑,所以只使用英语了。国内大型城市快速发展,不懂中文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在更多的地方使用英文标示当然是理所当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