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伪小资之种种
前几天看一篇上海宝贝风格的网上小说,里面的女主人公“我”在奥克兰如何颓废如何放纵,天天泡吧,在pub里一个黑人找她搭讪,她不想理他,原文写到:“我大声对他说,‘I am gay!’”
嗯?
我本来一直用鼠标往下拉,到这里停了下来,又拉回去,看是不是看漏了上下文,结果确实是这个女主人公对黑人说的话。本来她要说自己的性向与众不同,结果别人对她的性别都要产生怀疑。
同一篇里面,两人干杯时说“Cheese”,害得我又拉回去看,以为这里有什么特别含义,还是朋友间开玩笑,结果又失望了一次。
还有加冰说成“double ices”,有感觉说成“feeling”,唯一说对的一次是“这是一种perfect的感觉”。
这好像是伪小资们的通病,喜欢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夹一两个英文单词。我以前还见过把“一夜情”说成“One night love”的,当时《天亮之后说分手》这本书还没有出来,在文章里提到这种国外的新鲜玩意儿,而且是用洋文,一定让作者感觉非常、非常好, 简直是perfect.
此种心理引申出去,伪小资们对洋品牌有一种近乎崇拜的情绪,见过另一篇文章,说广州的小资们非常痛苦,因为没有星巴克,没有宜家,没有家乐福。。。后两个名字的出现让我对伪小资最为自我标榜的格调产生了极大 (more...)
不记得是哪时候了,在早报上看过这么一篇报道
大意就是现在小资已经不流行‘挪威的森林’了,最流行的小资文学是法国的缪赛啊等等等等等。
看了很想笑。小资不是一向最标榜自己不屑流行的么。
也不过是学来的门面经典。
看了很想笑。小资不是一向最标榜自己不屑流行的么。
也不过是学来的门面经典。
-------------- F. Bacon, 'Of Beau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