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音别馆】鸟巢之夜:回归文明传统的现代渴望
那一夜,第一次,在我短暂的生命里,仿佛亲耳听见文明史的一次心跳。
8月8日,北京,举世瞩目的鸟巢之夜。
此后沸沸扬扬的论述,谈政治和经济,谈国际影响和东西方思维,谈奥林匹克运动史……然而,对于我们华人来说,回顾这场追溯上下五千年、缀满文明图腾的盛会,还有另一个角度值得细细琢磨:关于文明的流转,文化的承传。
那一夜,罕见地略去了与执政党有关的红色文化,也一洗大陆国家级仪式上惯有的官僚气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一句华人社会里妇孺皆知的儒家经典拉开帷幕的盛会,从手执卷轴的儒生,到恢宏瑰丽的盛唐景象,再到乘风破浪的大航海时代,高度提炼的象征与艺术化的再现犹如徐徐展开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画卷。在历史的星空上,四大发明、瓷器、山水、飞天、长城、茶、中医、昆曲、太极等等文明的图腾熠熠生辉。
你可以说,当西方的文化产业越来越热衷于操弄中国元素大作文章之际,当亚洲邻国迫不及待地要给同源的文化风俗贴上自家的商标时,这一夜,中国有必要向世界演绎传统的真正渊源和文明的真实面貌。然而,如果这一夜有资格载入史册,原因并不止于此。将鸟巢之夜嵌入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我们会看到,经过整整一个二十世纪剧烈而彷徨的思想求索与价值冲突,在一个为全世界观众所打造的舞台上,这是生于现代、长于现代的中国人第一次,举国上下,宣示对自身精神传统的严肃敬虔,并呼喊出回归华夏文明史的强烈渴望。
回溯上一个世纪,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这样,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架起极端的二元论,以“进步”、“富强”的名义,对自身的文明传统做出如此彻底而决绝的扬弃。新文化运动废除文言文、代之以白话文,并非没有积极的一面,但至少在技术层面上,剪断了后代与先贤之间的脐带。
到中共建政,在毛泽东治国的三十年间,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被强行灌输到社会各阶层,政治斗争全方位地渗透社会与个人生活,而传统文化则最终被贴上“四旧”的标签扫入尘埃。从文革后的幻灭与迷惘,到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一轮金钱挂帅的价值偏差,可以说,无论是执政党费尽心机构建并不断修改的意识形态论述,还是民间对西方思潮的苦苦探寻,都没有针对在现代语境下、重塑民族精神内核这一迫切的需要提出实质性的解答。
直到近年来,从祭炎黄、祭孔到全球逾百家孔子学院的设立,从新兴的穿汉服、诵三字经到学者对复兴国学的疾呼,从“南怀瑾热”到“于丹现象”,中国人的眼光开始转向自身内部,才有了中国社会里一把愈来愈响亮、愈来愈坚定的回归传统的声音,才有了重新检讨文明遗产、寻找华人共同的根的意识觉醒。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鸟巢之夜才焕发出先前的奥运会开幕式所没有的特殊命意:无论从规模、投入、影响还是从涵蓄内容和艺术品位上讲,毫无异议,这都是中国近年来最举足轻重的一场对传统的致敬;更重要的是,跨越一个世纪的追索,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国家意义上,在全球目光的注视下,宣扬现代中国人与自炎黄以降的文明积淀血脉相承的联系。
当晚,随着文明长卷自古代旖旎转入现代,当演员用身体在舞台中央搭起一座鸟巢,从高空俯瞰,一大一小两座鸟巢交相辉映:一座是历史走到今天,眼下中国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建筑;另一座则是舞台上的造型,在一场文明史的叙述中被赋予当代里程碑的角色,与先人的智慧成就、文化意象并举。就在那一幕,我看见年轻的中国与古老灵魂的拥抱,听见一个重拾自信的民族渴望延续文明辉煌的畅想。
P.S. 终于忍不住去写了一篇评论,发表于8月24日《早报星期天》“想法”。
8月8日,北京,举世瞩目的鸟巢之夜。
此后沸沸扬扬的论述,谈政治和经济,谈国际影响和东西方思维,谈奥林匹克运动史……然而,对于我们华人来说,回顾这场追溯上下五千年、缀满文明图腾的盛会,还有另一个角度值得细细琢磨:关于文明的流转,文化的承传。
那一夜,罕见地略去了与执政党有关的红色文化,也一洗大陆国家级仪式上惯有的官僚气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一句华人社会里妇孺皆知的儒家经典拉开帷幕的盛会,从手执卷轴的儒生,到恢宏瑰丽的盛唐景象,再到乘风破浪的大航海时代,高度提炼的象征与艺术化的再现犹如徐徐展开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画卷。在历史的星空上,四大发明、瓷器、山水、飞天、长城、茶、中医、昆曲、太极等等文明的图腾熠熠生辉。
你可以说,当西方的文化产业越来越热衷于操弄中国元素大作文章之际,当亚洲邻国迫不及待地要给同源的文化风俗贴上自家的商标时,这一夜,中国有必要向世界演绎传统的真正渊源和文明的真实面貌。然而,如果这一夜有资格载入史册,原因并不止于此。将鸟巢之夜嵌入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我们会看到,经过整整一个二十世纪剧烈而彷徨的思想求索与价值冲突,在一个为全世界观众所打造的舞台上,这是生于现代、长于现代的中国人第一次,举国上下,宣示对自身精神传统的严肃敬虔,并呼喊出回归华夏文明史的强烈渴望。
回溯上一个世纪,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这样,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架起极端的二元论,以“进步”、“富强”的名义,对自身的文明传统做出如此彻底而决绝的扬弃。新文化运动废除文言文、代之以白话文,并非没有积极的一面,但至少在技术层面上,剪断了后代与先贤之间的脐带。
到中共建政,在毛泽东治国的三十年间,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被强行灌输到社会各阶层,政治斗争全方位地渗透社会与个人生活,而传统文化则最终被贴上“四旧”的标签扫入尘埃。从文革后的幻灭与迷惘,到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一轮金钱挂帅的价值偏差,可以说,无论是执政党费尽心机构建并不断修改的意识形态论述,还是民间对西方思潮的苦苦探寻,都没有针对在现代语境下、重塑民族精神内核这一迫切的需要提出实质性的解答。
直到近年来,从祭炎黄、祭孔到全球逾百家孔子学院的设立,从新兴的穿汉服、诵三字经到学者对复兴国学的疾呼,从“南怀瑾热”到“于丹现象”,中国人的眼光开始转向自身内部,才有了中国社会里一把愈来愈响亮、愈来愈坚定的回归传统的声音,才有了重新检讨文明遗产、寻找华人共同的根的意识觉醒。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鸟巢之夜才焕发出先前的奥运会开幕式所没有的特殊命意:无论从规模、投入、影响还是从涵蓄内容和艺术品位上讲,毫无异议,这都是中国近年来最举足轻重的一场对传统的致敬;更重要的是,跨越一个世纪的追索,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国家意义上,在全球目光的注视下,宣扬现代中国人与自炎黄以降的文明积淀血脉相承的联系。
当晚,随着文明长卷自古代旖旎转入现代,当演员用身体在舞台中央搭起一座鸟巢,从高空俯瞰,一大一小两座鸟巢交相辉映:一座是历史走到今天,眼下中国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建筑;另一座则是舞台上的造型,在一场文明史的叙述中被赋予当代里程碑的角色,与先人的智慧成就、文化意象并举。就在那一幕,我看见年轻的中国与古老灵魂的拥抱,听见一个重拾自信的民族渴望延续文明辉煌的畅想。
P.S. 终于忍不住去写了一篇评论,发表于8月24日《早报星期天》“想法”。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