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位数收入新加坡的房价似乎没想象中那么便宜最近看到MOM说resident median income自2004年首次下降,就去看了一下历史数据。
full time的工作月收入,2003年$2410,2004年$2326, 是降了。
免费的政府公布的数据只到2001年, Median Gross Monthly Income From Work Of Employed Residents Aged Fifteen And Over By Nature Of Employment, 2001-2019 (June)
在2001年$2387, 2019年4,563。
假如1996年收入为2001年93%,则为$2220,4534/2220=2.04。
一般认为1996年房价是高的离谱的,但我看了很多现在的新房和当时的新房价格比(差不多地段和大小)差不多就是2,也就是现在新房差不多是以前名义价格两倍。当然某些地段有超额上涨(比如新建MRT周围)。如果整体看,房价收入中位数比基本稳定。但不要忘了这是比1996年的高位房价,如果要比1998年,这个数字就比较难看(1996,1998收入差不会太多,房价至少摔了25%)
国内的数据我看过2000年到2020年10月份,这个比率(top 40 cities)几乎每半年都非常稳定在1左右,计划经济的优势。。。。
因为利率的原因,实际房屋可承受能力其实是有所提高的,新加坡房贷降,国内利率也降了不少。
当然我也不敢说现在新加坡房价贵,贵只是一种感受,
(more...)
房价收入比用的是mean 不是 median
google一下两个。
收入中位数是偏社会分析,导向是收入结构。 收入平均数是偏经济分析,导向是收入财富。
新加坡基尼指数不高,中产占中部主题,mean 和 median就比较接近。 有些国家拉很远。
然后,房价横向对比这个东西对新加坡其实很不适用。大概看看就是了。
因为唯一新加坡这个地方是以公屋占主体的经济体。80%人口居住在组屋
组屋因为不是私有财产,这造成,国外统计数据两极化。
如果只是衡量社会安全性的,也就是房价收入比以可负担居所为目标的统计,
是计入组屋的,那新加坡就非常低。
另外一种,以私人财富为目标做衡量的房价收入比,新加坡是世界第二,香港第一。
这种计算只计入私宅,不计入组屋,理由当然很简单,组屋屋主是政府,既然不是屋主怎么能统计。
但我们生活在新加坡的当然知道只算私宅明显是扯淡。
组屋解决了80%住房需求(这已经比绝大部分国家拥屋率更高了)
剩下的私宅无论公寓还是有地都是高端房产。
拿统一带泳池健身房保安网球场搞绿化低密度这种放任何国家都算高端房产的项目和别国普通平民房对比不是扯淡吗。
哪有国家全民住这个级别的房产的。
但是即使拿30%高端房产都比不过香港平均房价,也是太令人惊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