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9月的BTO申购率只有不到2:1,许文远也没有什么可值得高兴的。。。
他所描绘的‘隧道尽头的曙光’,好像并不会这么快到来。
其实这次剩余组屋Yishun的34选1也好Punggol的18选1也好,在一两年前它们BTO时,也是像9月的BTO差不多,大都是1到2倍的申购率(Punggol Waterway Terraces除外),但到了一两年后的今天突然就变成了几十个人争一间屋,这是为什么,答案就是稀缺。如果9月的BTO没有Sales of Balance来助阵,BTO照样不会给KBW好看的。现在BTO价格以及申购率,好像是在检验HDB的政绩,聪明的KBW真会想出对策,用同一区块好坏打包出售来压低售价,用合并几次BTO来提高申购率。接下来,KBW不知还会出什么新招法。
再来回应居士的说法,‘在价格优势的作用下,Citizen选择BTO的人数远远多于购买二手的人。’没错,去年一年公民参与转售组屋交易高达25000多套,占总成交量的80%,但居士知道吗?在这80%之中,First-Timer又占多少?是23%,也就是说和PR的成交量差不多。而在BTO的交易中,First-Timer又占多少,虽然手头没有这方面的数据,但从抽签比率来看是95%,HDB保证95%的机会优先提供给First-Timer。所以说,政府在整个组屋销售中,只是对公民中的First-Timer提供倾斜政策,其他享受过好处的公民(Second-Timer),单身人士,私宅住户以及PR都是可忽略之人。而这些First-Timer却正是对住房价格最为敏感的一群,搞定他们,就好像是去掉了一颗最危险的定时炸弹,新加坡政府确实是这世上最高明的政府。
再来说说,大量的BTO到底能为PR带来多少增量屋源,以建屋需要3年加上5年禁售,PR又有5%的配额,8年后即使市场多了2.5*8=20万套组屋,PR又能分到几杯羹呢?如果政府的配额政策不变的话,答案是1万套。可这8年,又会增加多少PR,54万的存量PR住房又怎么解决?
其实这次剩余组屋Yishun的34选1也好Punggol的18选1也好,在一两年前它们BTO时,也是像9月的BTO差不多,大都是1到2倍的申购率(Punggol Waterway Terraces除外),但到了一两年后的今天突然就变成了几十个人争一间屋,这是为什么,答案就是稀缺。如果9月的BTO没有Sales of Balance来助阵,BTO照样不会给KBW好看的。现在BTO价格以及申购率,好像是在检验HDB的政绩,聪明的KBW真会想出对策,用同一区块好坏打包出售来压低售价,用合并几次BTO来提高申购率。接下来,KBW不知还会出什么新招法。
再来回应居士的说法,‘在价格优势的作用下,Citizen选择BTO的人数远远多于购买二手的人。’没错,去年一年公民参与转售组屋交易高达25000多套,占总成交量的80%,但居士知道吗?在这80%之中,First-Timer又占多少?是23%,也就是说和PR的成交量差不多。而在BTO的交易中,First-Timer又占多少,虽然手头没有这方面的数据,但从抽签比率来看是95%,HDB保证95%的机会优先提供给First-Timer。所以说,政府在整个组屋销售中,只是对公民中的First-Timer提供倾斜政策,其他享受过好处的公民(Second-Timer),单身人士,私宅住户以及PR都是可忽略之人。而这些First-Timer却正是对住房价格最为敏感的一群,搞定他们,就好像是去掉了一颗最危险的定时炸弹,新加坡政府确实是这世上最高明的政府。
再来说说,大量的BTO到底能为PR带来多少增量屋源,以建屋需要3年加上5年禁售,PR又有5%的配额,8年后即使市场多了2.5*8=20万套组屋,PR又能分到几杯羹呢?如果政府的配额政策不变的话,答案是1万套。可这8年,又会增加多少PR,54万的存量PR住房又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