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其实所有基础面很简单,相关数据可以去新加坡统计局网站和HDB网站找人口和移民数据。简单列一下就知道未来的需求很难持续,从2006-2010,每年转售住屋大概在28000-38000之间(http://www.hdb.gov.sg/fi10/fi10321p.nsf/w/BuyResaleFlatNumberofResaleApplications?OpenDocument),从2006年开始,这几年的永久居民的人口增长分别是3.1万,3.1万,2.9万,5.5万,0.78万,平均而言,2006-2009之间的转售租屋销售量基本和永久居民的增长量保持一致。但是今年永久居民萎缩0.9万,近三年永久居民增加的平均数不足2万,远低于2006-2009之间3万以上的平均水平,而且政府近期仍然在缩紧政策,需求从何而来?
另外,今年的转售租屋量半年内不足13000套,创下五年内新低,说明刚需已经慢慢减退,为什么房屋还在涨?那是因为大部分人预期租屋还会涨,所以不想卖掉组屋导致。这是典型的牛市尾期现象,缩量上涨。
其实,从金融市场讲,一段时间内,实际的需求并不能单独解释价格上涨或者下跌的现象? 另一个很大因素是市场中的交易心理,心理能增加或者减缓实际的需求,预期涨则供应减少,需求增加;预期跌则供应增加,需求减少;什么时候新加坡房价出现拐点?大部分研究报告是分析在2013年,但是 (more...)
楼上难道不知道在新加坡除了PR还有一群叫Citizen的人吗?
在KBW部长的Blog中我们看到,在去年的整体组屋转售市场,PR的交易只是占了20%,而80%的交易量是公民完成的。如果以去难道转售组屋全都是PR成交的吗?年总成交32000套计算,PR的交易数是6400套。我们知道,这20%的交易量是在许多地区PR配额还没满的情况下取得的,随着蓝块的一点点扩大,PR在整个转售组屋的交易份额会迅速减少。据ICA统计到2010年,新加坡有54万的存量PR,如果要让这些人都做到居者有其屋,要等到多久,楼上可以回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