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也有道理,我和晚晴园的导览大叔也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其实也取决于个人情况,有的同学就能适应得很好,我也深有同感。我这种资质比较一般的,以计算为主的科目就A多一些,需要长篇大论写文章的就基本是C。而同样一起过来的中国学生,有的人就能考出一串distinction,我也真的佩服他们。我们SM系列的人,在整个同时代的学生里已经算是佼佼者了,而且有奖学金衣食无忧,也会遇到这些障碍。
新加坡普通的华小、华中里面的孩子,智商、学习能力自然也是有高下之分,又受到家庭、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可想而知,会有很多绊倒在华英转换的过程中,就此爬不起来。
而且中国学生作为外国人,英语不好本来就在所有人预料之中,会受到比较多的宽容和鼓励。新加坡以前的华校生可能就没有这个待遇,只会被认为学习能力低下,而受到歧视。
语言作为一个交流工具,当然是转换时间越早越好,
通过努力,也可以做到交流无障碍,但是总体还是很难达到母语水平。
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就完全不一样了。这种转换,就是对自己文化历史的切割,变成浮萍,无根之草。最近几年看论语道德经,越发有这种感觉。
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就完全不一样了。这种转换,就是对自己文化历史的切割,变成浮萍,无根之草。最近几年看论语道德经,越发有这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