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有色者好色,见有才者怜才。。
登录 |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本帖共有 7 楼,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本帖树形列表 : 刷新 : 返回上一页
<<始页  [1]  末页>>
作者:疯狐狸 (等级:7 - 出类拔萃,发帖:912) 发表:2005-04-01 21:55:54  楼主  关注此帖
【桐音别馆】开个新话题郑翰卿曰:“吾未见怜才而不好色者也,好色怜才,总归一致。” 大家有什么看法?
见有色者好色,见有才者怜才。。
吾只少见求才德如求色者。。

Virtue is like a rich stone, best plain set.

-------------- F. Bacon, 'Of Beauty'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疯狐狸 (等级:7 - 出类拔萃,发帖:912) 发表:2005-04-03 13:52:39  2楼
才是智力层面上的,色是审美层面上的,德是道德层面上的智力和审美常常归于一致,智力和道德没有关联,审美和道德却是经常冲突的
审美和道德却是经常冲突的 z
这意思是说好色通常是不道德的?:))

偶倒是觉得好色根本没什么,贪色才是问题。。

因为喜欢某种东西,所以想得到;为了要得到,就做出不义之事;做了不义之事,说,都是因为喜欢!喜欢是不对的!

嘿嘿。。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疯狐狸 (等级:7 - 出类拔萃,发帖:912) 发表:2005-04-03 14:00:34  3楼
需求的层次不同啊……
偶昨天一想,似乎该把这句话改一下。。
吾多见求色若渴,次多见求才若渴,少见求德若渴。。

只看到人若见他人有才有色,就失了自己脑子,只因那人身上有才或有色这一点好,便认那人所做一切似乎就铁定是好的。实非好色怜才,实眼不明心不清,好美便不见丑。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疯狐狸 (等级:7 - 出类拔萃,发帖:912) 发表:2005-04-05 15:45:20  4楼
这个色与美是不同的。好色不等于审美,这个还是要弄清楚。
正是偶想对楼下的慕容说的..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疯狐狸 (等级:7 - 出类拔萃,发帖:912) 发表:2005-04-05 19:22:35  5楼
我们认为你充分体现了三者之兼备。(Gao et al, 2005)
'我们'是谁们?
不许捣乱。。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疯狐狸 (等级:7 - 出类拔萃,发帖:912) 发表:2005-04-06 17:23:08  6楼
我们今天去听了杨秀桃音乐学院的拉赫马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那个首席大提琴的侧面和你像极了!太神奇了。。。
怎么可能..T_T
某人一直认为那位首席大提琴的正面照片像鬼..

被骗了..以为是评论..高高兴兴点进来, 结果..

吐血狂哭..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疯狐狸 (等级:7 - 出类拔萃,发帖:912) 发表:2005-04-08 19:42:40  7楼
昨晚听了Zubin Mehta,至今不知肉味他们对贝五的演绎,让我非常喜欢——喜欢是通过适当的克制所传达出的对力(所谓strength)和微妙(所谓subtlety)的把握,显示出一种典雅的风范(Grace)。以前就CD听过的若干次贝五,有些过分强调开头四个音节反复那一经典段落,仿佛非狠狠地演奏不能传达出足够的力量来似的;至于后面较悠扬的部分,又情感滥觞;这两点我都不敢苟同。昨晚的贝五完全不是如此,其对力和对美的诠释都有一种深博的超越意味…… 总而言之,好像中场休息时对大象所引古人言:“翕如、纯如、皦如、绎如”,所谓以成也。 至于杨秀桃的那一场,尽管水平有限(somehow lacking a "refined" quality),但整场演出都很有人情味,很温暖……毕竟人家都是学生嘛,而且薄利多销,精神可嘉。 :)
T_T
买票买得晚了。。没有票了。。

怎么人老了都通达?梅塔早年的阿尔卑斯交响诗砸得那也叫一个起劲。。

不过卡拉扬是例外,越老火气越大。。

还是梅塔的老柴三大经典好。。他是指挥歌剧/芭蕾出身的,不知道开场的命运之力序曲如何?

克制的贝多芬换句话说也可以是温开水的贝多芬,主要是贝多芬这个名字已经被定性成英雄豪情定得太厉害了,一提起贝多芬就是命运啊力量啊不屈啊反抗啊跺地暴走啊,搞得听众就是冲着沸水的贝多芬才去听贝多芬的。。就好像一提肖邦就是珍珠奶茶z,一提巴赫就是严肃高深,一提莫扎特就是青春甜美,仿佛这些人都是专门为了写某一种音乐才写音乐的。。

但听来听去,风格完全保持一致的作曲家太少,特别是在音乐家还要听保护人的话的时候,专门弄一种风格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砸饭碗。。

所以温开水的贝多芬,虽然也是一种演绎,而且还是一种很好的演绎,也会让有些人觉得不像贝多芬的。。上次Pletnev的皇帝就是那样,被某些人批评说太冷太抽离,没有感情。。

但是梅塔是名家,所以,嘿嘿,不管他选择怎么演绎贝多芬,起码技巧和基本的处理都肯定不会差。。

YST怎么是薄利多销。。估计他们根本就是不用关心卖多少钱,反正有sponsorship撑着,新加坡唯一的音乐学院涅。。

但是拉二很有人情味很温暖。。这句话我得琢磨琢磨。。拉赫马尼诺夫我看来是说什么都好,温暖。。这个就有点汗。。一直没觉得。。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返回上一页 | 本主题共有 7 篇文章,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回到顶部
<<始页  [1]  末页>>

请登录后回复:帐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