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复制本帖HTML代码
|
高亮:
今天贴
X 昨天贴
X 前天贴
X |
> 西乐着重表达感情,而中国民乐着重表达自我。或许你觉得说得不是很清楚,但是我的感觉就是如此,西乐表达的是状态,而中国民乐表达的是整体。
我觉得民乐表达的‘整体’和‘我’,并不是说它不是一种个人的感情,而更多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写景中有人,写人中有景,所谓‘知之于内,发之于外’,的确是王国维先生之‘有我之境’。而西乐,写情就是写情,写景就是写景,很少有作品是两者交错糅合之境。和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区别其实是很相似的。
不过,这种定义,也只限于巴洛克之后的西乐。在巴洛克时代和之前的文艺复兴时期,西乐也尚在寻找规则、建筑、曲式等等的完善,而正是因为巴洛克时代、尤其是巴赫,把音乐在‘规则’之内的创造力发挥到了极致,才有了后来浪漫主义时期渴望脱离形式和规则,追求自由情感的方向。
>另外一个证据是作品和音乐家的对应。。在西乐里面是绝对没有这种现象的如果你说“命运”等于贝多芬,那么“英雄”“月光”“布兰登保”不都无家可归了么?
我觉得这个方面水彩说得有理,是因为记录下来的作品太少,加上民乐缺少正规的记谱法,流传上容易失落。不过民乐里创作丰盈的至少还有个刘天华吧?而西乐里面的‘一曲成名’现象也很不少啊,最经典的就是帕赫贝尔的‘卡农’:)
另外要提醒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是‘布兰登堡’乃巴赫之作:)
>所谓“纯”,就是说曲子是单一的,没有复杂的“噪音”,因为曲子要表现的是“我”,所以就不要其他任何的东西来冲淡主题(这也就是我很讨厌现在给民乐加各种乱七八糟的配乐的原因)
这是我觉得西乐和民乐最大的不同之处:西乐的最高成就在交响曲式,而民乐的最高成就在独奏曲。又是如两者之绘画:西洋绘画的成就在驾驭光色影的复杂,而国画的成就在以简约之墨传神。西乐唯一能真正独当一面的独奏乐器,以前是管风琴,现在是钢琴,两样都是能奏出管弦乐队效果的。而民乐,没有这样的乐器,也似乎并不需要:)
>至于“韵”,就是说曲子不是你一下能了解的,乐曲是随着你生活阅历的增加和你对它的熟悉程度而变得有味道的。
这个似乎应该是中西相通的。典型的如勃拉姆斯和马勒:)
>另外民乐似乎还有这样一个特点,它和语言的关系更加密切。所以,民乐和文学是不可分的。民乐必须和文学相互参照起来看才行。
同意。不过我觉得这个问题和音乐本身发展的方式有关:西乐的发展是明显的声乐和器乐两支分化。西方声乐最早在4世纪(中国晋朝)就已经有迹可循,6世纪时(中国南北朝)已经有了正式记谱的声乐(格里高利圣歌),而且那时的声乐几乎就是指教堂音乐,是清唱的单声部音乐(monophony)。和声是9世纪(中国唐朝)才出现的概念,统一的乐器记谱法在15世纪(中国明朝)才出现,自那之后器乐的发展和繁荣就大大超过了声乐,器乐曲的创作也已经完全脱离了声乐,而这不过是中国明清两个朝代500年的时间。声乐在西乐里的发展从来就是和器乐分开的,为什么呢,因为听众开始觉得只听单声部的歌唱比较闷,而教堂越造越大,需要大声量的歌乐,他们选择的是多声部合唱而不是加器乐伴奏,唯一的伴奏乐器是管风琴,或者大键琴 :) 而民乐的演奏,流传下来的很多都是‘室内乐’的小型方式,不需要非常大的声量,所以器乐也就一直作为歌乐中的一部分存在着,没有像西乐那样完全地分化出去,而保留了它的文学性。
而且,西乐中的声乐因为主要是教堂所用,很长一段时间里歌词除了圣经就是圣经。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写声乐曲的作家几乎不用考虑歌词和乐器的影响。也许这就是和民乐相较,西方声乐的‘音乐性’比‘文学性’更强的缘故吧:).
|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 |
Virtue is like a rich stone, best plain set.
-------------- F. Bacon, 'Of Beaut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