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买指数比买个股更好?z
作为个人投资者,在我们投资股市时,大致来说有两种选择:购买个股,或者购买指数。
购买个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容易理解,就是从几千只股票中选出自己最看好的股票。而购买指数,指的则是放弃择股,购买一个包括成百上千成份股的指数基金/ETF。在后一种选项中,投资者对于哪个股票好,哪个股票不好,是不在意的。他更关心的,是指数总体的表现,也就是指数中几百个成份股的综合平均回报。
对于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来说,购买指数基金/ETF,要比挑选个股更好。
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我们首先要理解股票和指数回报之间的差异。单个股票的回报,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个股本身的竞争力以及估值高低。而如果我们买入一个指数基金,比如沪深300指数基金,那么指数的回报,就不再受行业和个股表现的影响,因为其中的几百只股票分散于各种行业,有些竞争力强,有些竞争力弱,有些属于夕阳产业,有些则属于高估值行业,这么多因素互相抵消,到最后指数投资者会获得一个市场平均回报。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是选择个股还是指数,主要取决于哪种选项能给你更好的回报。如果个股回报更好,那就应该选个股,反之亦然。让我们来看看这方面的研究。
统计(Bessembinder, 2020)显示,从1926年到2019年的90多年时间里,美国股市创造的总财富,达到了47.4万亿美元。然而这些巨大的股市财富,却主要来自于一些非常少数的个别股票。举例来说,所有的47万亿财富,其实只是来自于差不多1000只股票,占到总样本量的4%而已。其中的大约一半,来自于86只表现最好的股票,占到总样本量的0.3%。绝大部分的96%的股票,其历史平均回报仅和30天短期债券的平均回报差不多。考虑到购买股票的投资者需要承担不停上下波动的价格风险,其风险调整后回报显然远远不及短期债券。
在最近的三年中(2018~2020年),股市回报集中于少数几只“妖股”的现象更加明显,比如表现最好的2只股票(样本量的0.04%),占到了股市总回报的22%。表现最好的48只股票(样本量的0.98%),占到了股市总回报的一半。
基于这些历史数据的模拟分析显示,如果在所有股票中随便挑选一只股票,那么这只股票回报不如同期指数的概率为96%,不如同期30天短期国债回报的概率为72%。从数量上来说,有96.2%的个股在其生命周期内,其回报不如同期的指数回报。
在另外一份研究(Longboard Asset Management, 2006)中,研究人员统计了美股在24年(1983~2006)时间内罗素3000指数和成份股的股票回报,得出以下结论:
1)罗素3000指数中的成份股的回报中位数仅为每年5.1%,比罗素3000指数回报落后7.7%。
2)成份股的回报平均数为负1.1%,意味着从概率上来说,买个股只会让投资者亏钱,而不是赚钱。
3)从数量上来说,64%的股票回报不如罗素3000指数。
这些统计结果都表明,挑选个股,并通过个股获得好的投资回报,其难度要远远超过大多数人的认知。不管我们是看短期(最近三年)、中期(上面提到的24年)、或者长期(上文中提到的94年),要想通过买卖个股获得比指数更好的回报,都是非常困难的事。因此对于一位普通个人投资者来说,购买指数基金/ETF绝对是比挑选个股更优的投资选项。
那么到底为什么,有这么多散户如此热衷于炒个股呢?大致来说,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对于大部分股民来说,买卖个股简单直观,赚多少亏多少一目了然,但是买卖基金或者ETF,就需要一定的投资知识。比如很多人未必搞得清楚指数基金和其他基金的区别,购买指数基金有哪些风险,需要看哪些指标,如何筛选等等。对于这部分股民,他们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投资知识,这样就有更大的信心去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投资工具。
第二、个股有”彩票“的效用。就是说,投资者如果买中一只“妖股”,有可能在几周内,甚至几天之内赚上好几倍。这种类似于中彩票头奖的投资回报,很难通过指数来实现。对于想要通过炒股来实现赌博目的的投资者来说,个股有其独特的吸引力。
第三、大量的行为金融学研究表明,个人有一些普遍和共同的行为偏见。比如一个常见的行为学偏见是”熟悉即安全”错觉。就是说,投资者觉得如果买的是一只自己熟悉的公司股票,那么凭借自己对该公司的了解,这只股票就是更加安全的选择。但事实是,大规模的上市公司都有复杂的商业模式、财务报表和运营风险。即使你每天喝茅台,对各种白酒有很多研究,也不见得你对茅台和五粮液股票有多深的理解。对于品牌的熟悉,容易导致股民对于股票产生认识错觉,以为自己很懂,其实只是蒙着眼在瞎买瞎卖。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很多个人投资者还是倾向于买卖个股,而非指数基金/ETF。作为聪明的投资者,我们应该努力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学偏见,提高自己的投资知识储备,在了解了不同投资工具的利弊之后,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投资选项,提高自己长期的投资回报。
购买个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容易理解,就是从几千只股票中选出自己最看好的股票。而购买指数,指的则是放弃择股,购买一个包括成百上千成份股的指数基金/ETF。在后一种选项中,投资者对于哪个股票好,哪个股票不好,是不在意的。他更关心的,是指数总体的表现,也就是指数中几百个成份股的综合平均回报。
对于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来说,购买指数基金/ETF,要比挑选个股更好。
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我们首先要理解股票和指数回报之间的差异。单个股票的回报,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个股本身的竞争力以及估值高低。而如果我们买入一个指数基金,比如沪深300指数基金,那么指数的回报,就不再受行业和个股表现的影响,因为其中的几百只股票分散于各种行业,有些竞争力强,有些竞争力弱,有些属于夕阳产业,有些则属于高估值行业,这么多因素互相抵消,到最后指数投资者会获得一个市场平均回报。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是选择个股还是指数,主要取决于哪种选项能给你更好的回报。如果个股回报更好,那就应该选个股,反之亦然。让我们来看看这方面的研究。
统计(Bessembinder, 2020)显示,从1926年到2019年的90多年时间里,美国股市创造的总财富,达到了47.4万亿美元。然而这些巨大的股市财富,却主要来自于一些非常少数的个别股票。举例来说,所有的47万亿财富,其实只是来自于差不多1000只股票,占到总样本量的4%而已。其中的大约一半,来自于86只表现最好的股票,占到总样本量的0.3%。绝大部分的96%的股票,其历史平均回报仅和30天短期债券的平均回报差不多。考虑到购买股票的投资者需要承担不停上下波动的价格风险,其风险调整后回报显然远远不及短期债券。
在最近的三年中(2018~2020年),股市回报集中于少数几只“妖股”的现象更加明显,比如表现最好的2只股票(样本量的0.04%),占到了股市总回报的22%。表现最好的48只股票(样本量的0.98%),占到了股市总回报的一半。
基于这些历史数据的模拟分析显示,如果在所有股票中随便挑选一只股票,那么这只股票回报不如同期指数的概率为96%,不如同期30天短期国债回报的概率为72%。从数量上来说,有96.2%的个股在其生命周期内,其回报不如同期的指数回报。
在另外一份研究(Longboard Asset Management, 2006)中,研究人员统计了美股在24年(1983~2006)时间内罗素3000指数和成份股的股票回报,得出以下结论:
1)罗素3000指数中的成份股的回报中位数仅为每年5.1%,比罗素3000指数回报落后7.7%。
2)成份股的回报平均数为负1.1%,意味着从概率上来说,买个股只会让投资者亏钱,而不是赚钱。
3)从数量上来说,64%的股票回报不如罗素3000指数。
这些统计结果都表明,挑选个股,并通过个股获得好的投资回报,其难度要远远超过大多数人的认知。不管我们是看短期(最近三年)、中期(上面提到的24年)、或者长期(上文中提到的94年),要想通过买卖个股获得比指数更好的回报,都是非常困难的事。因此对于一位普通个人投资者来说,购买指数基金/ETF绝对是比挑选个股更优的投资选项。
那么到底为什么,有这么多散户如此热衷于炒个股呢?大致来说,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对于大部分股民来说,买卖个股简单直观,赚多少亏多少一目了然,但是买卖基金或者ETF,就需要一定的投资知识。比如很多人未必搞得清楚指数基金和其他基金的区别,购买指数基金有哪些风险,需要看哪些指标,如何筛选等等。对于这部分股民,他们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投资知识,这样就有更大的信心去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投资工具。
第二、个股有”彩票“的效用。就是说,投资者如果买中一只“妖股”,有可能在几周内,甚至几天之内赚上好几倍。这种类似于中彩票头奖的投资回报,很难通过指数来实现。对于想要通过炒股来实现赌博目的的投资者来说,个股有其独特的吸引力。
第三、大量的行为金融学研究表明,个人有一些普遍和共同的行为偏见。比如一个常见的行为学偏见是”熟悉即安全”错觉。就是说,投资者觉得如果买的是一只自己熟悉的公司股票,那么凭借自己对该公司的了解,这只股票就是更加安全的选择。但事实是,大规模的上市公司都有复杂的商业模式、财务报表和运营风险。即使你每天喝茅台,对各种白酒有很多研究,也不见得你对茅台和五粮液股票有多深的理解。对于品牌的熟悉,容易导致股民对于股票产生认识错觉,以为自己很懂,其实只是蒙着眼在瞎买瞎卖。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很多个人投资者还是倾向于买卖个股,而非指数基金/ETF。作为聪明的投资者,我们应该努力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学偏见,提高自己的投资知识储备,在了解了不同投资工具的利弊之后,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投资选项,提高自己长期的投资回报。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