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 - 揭开海归学术界“毅然回国”的画皮
先说一个身边的故事吧。近两年国内最火的学术职位莫过于千人计划了,待遇好的一塌糊涂,好到国外的大多教授也都远远达不到,所以呢,引得身边有志于回国搞学术的博士生博士后和青年教授心痒痒的。千人计划的目标固然是极好的,从字面上看,对申请者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要求申请者至少在国外高校拿到永久职位,也就是说你至少要有个正式的教职吧。但是,你懂得,什么事在中国,基本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前一段听说,我们以前经常一起开会的一个中国老师,申请到千人计划了,他自然是很高兴的,屁颠屁颠就准备回国了。他在英国的职位是什么呢?牛津大学“Senior Research Fellow”,翻译过来就是“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听起来很牛逼吧?但实际上,这就是个博士后职位。博士后,无论你是牛津大学的还是牛顿大学的,都只是个博士后,离传说中的永久职位依然相去万里。
为什么在国外的这个职位这么重要呢?博士后就不能出人才比教授牛么?当然,一切皆有可能,你撞墙几百亿几千亿次,按照量子力学的理论,你也是有个 微乎其微的概率穿墙而过的——你也是个波啊!小概率事件就不讨论了,像那种天才人物,一般也都是被知名大学早早聘为教授的。在英国的教育体系里,博士后是 属于“还没有独立的科学家”,而英国教育的特色又在于,它是非常倾向于激发年轻的资历浅的科学工作者的创造力的,说白了,也就是很容易独立。一般来说你当 上讲师,基本就算独立了,因为你就有资格以自己的名义申请研究经费了,只有申到了研究经费,你才能组建自己的实验室,开展自己的项目,才能独立的发表自己 的成果。你要是在德国当科学家,如果你敢说自己是独当一面,领导一个实验室的话,那你一定是牛逼中的战斗逼,因为德国的体系喜欢把牛人集中在一起,项目组 都很大,钱也都集中在那些大的实验室,所以青年科学家很难有机会自立门户,能当实验室老大的都得是泰斗级人物。我见过一个德国教授,管着一个实验室,他领 导的项目就是一个欧盟投资10亿欧元的项目,他的英国同行们,再牛逼的人也没听说谁摊上这么大的事的。
这就是不同国家教育体系的不同。所以,在英国这么好独立,不太看重资历的情况下,你都独立不了,那只能说,你真的没有达到能自己开展一个项目,哪怕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项目的能力。当然,英国也不是完全不看资历,项目经费也得先从小的申,跟打游戏升级一样,慢慢做大。
所以呢,从博士后到讲师,是一道非常重要的门槛,迈过去了,你才能说自己真正在学术圈有了立足之地,才能慢慢往上爬。迈不过去,你当再高级的博士 后,也没法说自己的学术水平究竟如何,因为你发的文章,做的项目,其实都是你导师的。大部分的原本有志于献身学术的人都倒在了这个门槛上。我看过一个资 料,在英国取得博士学位的人找到一个博士后的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只有10%最后能变成讲师。所以,那位老兄如果真想做学术的话,估计只要但凡有点研究 能力的学校给他个讲师的offer,我相信他都会果断抛弃牛津的。
那位牛津的博士后如何申请到的千人计划细节我自然不知道,但我想,估计也还是利用了国内外对于学术职位的翻译的认知不同。当看到牛津大学高级研究 员这个头衔的时候,很多人一定觉得这人牛逼透了,因为,“研究员”这个职位在我国过去的体系里相当于高级工程师,而高级工程师又和教授是一个级别的。所以,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自然而然的就被大家等同于牛津大学高级教授了。而那位老兄年近五十,长相很成熟憨厚,那个范儿往那一站,也像个高级教授的样子。所以,也不太容易引起圈外人的怀疑。
中国在国外的博士后利用中外的职位翻译不同抬高身价的事情,也算是我国科学工作者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老传统了。比如方舟子打假的那个厦大的老师,在美国的职位是“project scientist”(项目科学家),也是一个听起来牛逼的博士后,再比如前一段还听说一个从诺丁汉大学回国当教授的人,说自己博士一毕业就被诺丁汉大学聘为副教授,这话其实只要让一个在英国做过几年学术的人听了都知道基本上是天方夜谭,现在英国的大学穷的都快关门了,一毕业就聘成副教授的事情,如果有那简直是圈内头号绯闻啊。其实,她的职位是“Research Associate”,也是博士后。这是一个中国屌丝博士后给自己贴金的通行做法,因为美国的副教授叫Associate Professor嘛,所以,他们就会先把“Research Associate”翻译成副研究员,然后又因为研究员=教授,那么自然副研究员就等同于副教授了。你看这个变换关系,横跨英美,学贯中西,还做了数学推 理,然后就这么三倒两倒,自己身价就翻了好几倍。
告诉大家一个鉴别一个人是真学术大牛还是屌丝的好方法。只需要记住英美两国的正式的学术职位名字都是相当固定的,在英国就是Lecture, Senior Lecture, Reader,Professor 这四级。美国呢,则是Assistant Professor, Associate Professor, Professor三级。注意,这些单词一个都不能错,顺序也很重要,只有这些才是货真价实的有可能在国外拿到终身职位的,其他的,越是花里胡哨的头衔, 就越是博士后。像李开复那样说自己相当于副教授,也是相当不得的。副教授就是副教授,博士后就是博士后,没有什么可以相当的。
所以说,在国外做几年博士后,找到正式教职无望而回国当讲师当副教授甚至当教授,从功利的角度说,真的是很不错的选择。比如在英国,一个博士后平 均下来一年也就税后三万镑左右的工资(当然有高的,主要看项目经费,所以“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可能会挣得多些),回国之后呢,变成讲师副教授,光靠“节 省”下来的各种面上基金,收入就颇丰了,何况还能继续往上爬当教授当博导啥的,而如果“有幸”弄个什么江学者的头衔,那更是前途无量了。而在国外,他可能 永无出头之日了,只能一期接一期的做博士后。
不可否认,最近几年国内高校也真的是从国外找来了一些拿到终身职位甚至正教授职位的人,这些人至少都是有真才实学的牛逼人才,也说明我国的科学事业也确实是在进步的。像钱学森那样的说自己是“毅然回国”自然算是实至名归,可一个在国外混不下去的博士后也说自己被强烈的爱国心驱使“毅然”了一把,就 实在是考验一个人的脸皮厚度了。说实在的,在国外大学的实验室里随便扔块石头,砸到五个人,也得有三个是博士后。
而就我目前接触到的人来说,把学术理想放在个人待遇之前的科学家,还都是选择待在国外,能不回国就不回国。这不是待遇的问题,现在国内高校的待遇已经越来越好了,尤其是对那些教授级别的人来说,回国可能在收入上会更好。英国的教授一年固定工资也就十万镑左右,申请个研究经费竞争激烈,申请到的概率 极低不说,还得精打细算,稍微买的东西贵一点,就可能被驳回,压力极大。而在国内申请经费相对就宽裕很多。而从实验仪器上来说,国内高校和国外的差距也很 小了,很多外国教授愿意和国内高校合作,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么,他们不愿意回国的原因是什么呢?还是所谓的学术环境不好。这个学术环境与钱无关, 就是实实在在的交际应酬,各种政治性的学习活动以及高校的官僚主义和行政化。
这里讲几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几个月前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我认识了一个在杜伦大学做博士后的中国人,聊着聊着发现这个人对学术的热情实在是让人惭 愧。他28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国内一所985高校的副教授了,我看了他过去发表的文章,N篇第一作者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这么一个牛人,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可以想象,哪怕他从现在开始混日子,只要和领导搞好关系,谁也挡不住他35岁之前当教授当博导。可是他 却选择辞职,和妻子两地分居,出国做博士后。这种人才是真的为了科学,“毅然出国”。
再一个是我的老师。我的老师在国内读完博士,教育经历完整而且待的地方在国内属于“到顶”的学校,他的导师是一位名气很大的担任过著名高校校长的 中科院院士,可以说,他回国工作的先天条件是非常好的。他在美国一所著名的高校做了一期博士后,当时就可以回国当教授,但是他“毅然决定”又出国做了7年 博士后。我曾开玩笑说,你要是回国,早比现在挣得多了。但是他显然就是那种不适合国内学术环境的人,他和我们系主任关系搞得非常差,但是系主任却拿他无可 奈何,他申请研究经费,开展实验项目,出成果啥的,系主任完全干涉不了,这在国内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他平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搞学术,如果让他三天两头的去开 会学习神马三个代表,他恐怕会疯掉。我从他那里听到了很多国内最著名的那几所学校是如何瓜分、浪费巨额的国家科研经费的事迹,也经常听他抱怨他那些师兄弟 们是如何在国内养尊处优守着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却没有学术激情不敢攀登学术顶峰的。
比我老师更加高风亮节的是他的大师兄,因为是同门师兄,所以我老师具备的在国内的一切便利因素他都有,那个人在学术上做的非常成功,连我老师这种 基本上自我感觉老子天下第一的人都佩服他的学术功力,但由于他做的方向现在被学术界公认为一条死路,以致他在国外始终升不到正教授。但即便这样,他依然不 选择回国,而是继续的默默的研究着他研究了大半辈子的理论。尽管很可能他这一辈子都会这样默默无闻的“苦逼”下去,但他依然不选择回国,不愿意凭借他过往 的理论、发表的文章以及深厚的背景,去当领导,混大师。
中国的学术圈和其他一切圈一样,鱼龙混杂,啥人都有。有高风亮节的,也有卑鄙下流的。只不过由于这个圈子普遍智商比较高,导致崇高的人特别崇高, 无耻的人极度无耻,又因为这个圈子专业壁垒比较高,以至于无耻的人很难被戳穿,往往还能无耻上流的窃取高位。其实,我都可以预想到,我现在身边这群单纯可 爱的博士生博士后们,未来有一天恐怕也会有人把自己装点一番回国坑蒙拐骗,把博士后摇身一变变成副教授,然后升官发财。只要这个国家的大学里还是领导说了 算而不是教授说了算,只要这个大学的校长还是中组部任命的有行政级别的官员,只要这种行政级别依然意味着特权和丰厚的金钱,这种事情就不可避免。
---
该帖荣获当日十大第4,奖励楼主12分以及18华新币,时间:2016-10-20 22:00:03。
为什么在国外的这个职位这么重要呢?博士后就不能出人才比教授牛么?当然,一切皆有可能,你撞墙几百亿几千亿次,按照量子力学的理论,你也是有个 微乎其微的概率穿墙而过的——你也是个波啊!小概率事件就不讨论了,像那种天才人物,一般也都是被知名大学早早聘为教授的。在英国的教育体系里,博士后是 属于“还没有独立的科学家”,而英国教育的特色又在于,它是非常倾向于激发年轻的资历浅的科学工作者的创造力的,说白了,也就是很容易独立。一般来说你当 上讲师,基本就算独立了,因为你就有资格以自己的名义申请研究经费了,只有申到了研究经费,你才能组建自己的实验室,开展自己的项目,才能独立的发表自己 的成果。你要是在德国当科学家,如果你敢说自己是独当一面,领导一个实验室的话,那你一定是牛逼中的战斗逼,因为德国的体系喜欢把牛人集中在一起,项目组 都很大,钱也都集中在那些大的实验室,所以青年科学家很难有机会自立门户,能当实验室老大的都得是泰斗级人物。我见过一个德国教授,管着一个实验室,他领 导的项目就是一个欧盟投资10亿欧元的项目,他的英国同行们,再牛逼的人也没听说谁摊上这么大的事的。
这就是不同国家教育体系的不同。所以,在英国这么好独立,不太看重资历的情况下,你都独立不了,那只能说,你真的没有达到能自己开展一个项目,哪怕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项目的能力。当然,英国也不是完全不看资历,项目经费也得先从小的申,跟打游戏升级一样,慢慢做大。
所以呢,从博士后到讲师,是一道非常重要的门槛,迈过去了,你才能说自己真正在学术圈有了立足之地,才能慢慢往上爬。迈不过去,你当再高级的博士 后,也没法说自己的学术水平究竟如何,因为你发的文章,做的项目,其实都是你导师的。大部分的原本有志于献身学术的人都倒在了这个门槛上。我看过一个资 料,在英国取得博士学位的人找到一个博士后的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只有10%最后能变成讲师。所以,那位老兄如果真想做学术的话,估计只要但凡有点研究 能力的学校给他个讲师的offer,我相信他都会果断抛弃牛津的。
那位牛津的博士后如何申请到的千人计划细节我自然不知道,但我想,估计也还是利用了国内外对于学术职位的翻译的认知不同。当看到牛津大学高级研究 员这个头衔的时候,很多人一定觉得这人牛逼透了,因为,“研究员”这个职位在我国过去的体系里相当于高级工程师,而高级工程师又和教授是一个级别的。所以,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自然而然的就被大家等同于牛津大学高级教授了。而那位老兄年近五十,长相很成熟憨厚,那个范儿往那一站,也像个高级教授的样子。所以,也不太容易引起圈外人的怀疑。
中国在国外的博士后利用中外的职位翻译不同抬高身价的事情,也算是我国科学工作者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老传统了。比如方舟子打假的那个厦大的老师,在美国的职位是“project scientist”(项目科学家),也是一个听起来牛逼的博士后,再比如前一段还听说一个从诺丁汉大学回国当教授的人,说自己博士一毕业就被诺丁汉大学聘为副教授,这话其实只要让一个在英国做过几年学术的人听了都知道基本上是天方夜谭,现在英国的大学穷的都快关门了,一毕业就聘成副教授的事情,如果有那简直是圈内头号绯闻啊。其实,她的职位是“Research Associate”,也是博士后。这是一个中国屌丝博士后给自己贴金的通行做法,因为美国的副教授叫Associate Professor嘛,所以,他们就会先把“Research Associate”翻译成副研究员,然后又因为研究员=教授,那么自然副研究员就等同于副教授了。你看这个变换关系,横跨英美,学贯中西,还做了数学推 理,然后就这么三倒两倒,自己身价就翻了好几倍。
告诉大家一个鉴别一个人是真学术大牛还是屌丝的好方法。只需要记住英美两国的正式的学术职位名字都是相当固定的,在英国就是Lecture, Senior Lecture, Reader,Professor 这四级。美国呢,则是Assistant Professor, Associate Professor, Professor三级。注意,这些单词一个都不能错,顺序也很重要,只有这些才是货真价实的有可能在国外拿到终身职位的,其他的,越是花里胡哨的头衔, 就越是博士后。像李开复那样说自己相当于副教授,也是相当不得的。副教授就是副教授,博士后就是博士后,没有什么可以相当的。
所以说,在国外做几年博士后,找到正式教职无望而回国当讲师当副教授甚至当教授,从功利的角度说,真的是很不错的选择。比如在英国,一个博士后平 均下来一年也就税后三万镑左右的工资(当然有高的,主要看项目经费,所以“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可能会挣得多些),回国之后呢,变成讲师副教授,光靠“节 省”下来的各种面上基金,收入就颇丰了,何况还能继续往上爬当教授当博导啥的,而如果“有幸”弄个什么江学者的头衔,那更是前途无量了。而在国外,他可能 永无出头之日了,只能一期接一期的做博士后。
不可否认,最近几年国内高校也真的是从国外找来了一些拿到终身职位甚至正教授职位的人,这些人至少都是有真才实学的牛逼人才,也说明我国的科学事业也确实是在进步的。像钱学森那样的说自己是“毅然回国”自然算是实至名归,可一个在国外混不下去的博士后也说自己被强烈的爱国心驱使“毅然”了一把,就 实在是考验一个人的脸皮厚度了。说实在的,在国外大学的实验室里随便扔块石头,砸到五个人,也得有三个是博士后。
而就我目前接触到的人来说,把学术理想放在个人待遇之前的科学家,还都是选择待在国外,能不回国就不回国。这不是待遇的问题,现在国内高校的待遇已经越来越好了,尤其是对那些教授级别的人来说,回国可能在收入上会更好。英国的教授一年固定工资也就十万镑左右,申请个研究经费竞争激烈,申请到的概率 极低不说,还得精打细算,稍微买的东西贵一点,就可能被驳回,压力极大。而在国内申请经费相对就宽裕很多。而从实验仪器上来说,国内高校和国外的差距也很 小了,很多外国教授愿意和国内高校合作,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么,他们不愿意回国的原因是什么呢?还是所谓的学术环境不好。这个学术环境与钱无关, 就是实实在在的交际应酬,各种政治性的学习活动以及高校的官僚主义和行政化。
这里讲几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几个月前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我认识了一个在杜伦大学做博士后的中国人,聊着聊着发现这个人对学术的热情实在是让人惭 愧。他28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国内一所985高校的副教授了,我看了他过去发表的文章,N篇第一作者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这么一个牛人,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可以想象,哪怕他从现在开始混日子,只要和领导搞好关系,谁也挡不住他35岁之前当教授当博导。可是他 却选择辞职,和妻子两地分居,出国做博士后。这种人才是真的为了科学,“毅然出国”。
再一个是我的老师。我的老师在国内读完博士,教育经历完整而且待的地方在国内属于“到顶”的学校,他的导师是一位名气很大的担任过著名高校校长的 中科院院士,可以说,他回国工作的先天条件是非常好的。他在美国一所著名的高校做了一期博士后,当时就可以回国当教授,但是他“毅然决定”又出国做了7年 博士后。我曾开玩笑说,你要是回国,早比现在挣得多了。但是他显然就是那种不适合国内学术环境的人,他和我们系主任关系搞得非常差,但是系主任却拿他无可 奈何,他申请研究经费,开展实验项目,出成果啥的,系主任完全干涉不了,这在国内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他平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搞学术,如果让他三天两头的去开 会学习神马三个代表,他恐怕会疯掉。我从他那里听到了很多国内最著名的那几所学校是如何瓜分、浪费巨额的国家科研经费的事迹,也经常听他抱怨他那些师兄弟 们是如何在国内养尊处优守着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却没有学术激情不敢攀登学术顶峰的。
比我老师更加高风亮节的是他的大师兄,因为是同门师兄,所以我老师具备的在国内的一切便利因素他都有,那个人在学术上做的非常成功,连我老师这种 基本上自我感觉老子天下第一的人都佩服他的学术功力,但由于他做的方向现在被学术界公认为一条死路,以致他在国外始终升不到正教授。但即便这样,他依然不 选择回国,而是继续的默默的研究着他研究了大半辈子的理论。尽管很可能他这一辈子都会这样默默无闻的“苦逼”下去,但他依然不选择回国,不愿意凭借他过往 的理论、发表的文章以及深厚的背景,去当领导,混大师。
中国的学术圈和其他一切圈一样,鱼龙混杂,啥人都有。有高风亮节的,也有卑鄙下流的。只不过由于这个圈子普遍智商比较高,导致崇高的人特别崇高, 无耻的人极度无耻,又因为这个圈子专业壁垒比较高,以至于无耻的人很难被戳穿,往往还能无耻上流的窃取高位。其实,我都可以预想到,我现在身边这群单纯可 爱的博士生博士后们,未来有一天恐怕也会有人把自己装点一番回国坑蒙拐骗,把博士后摇身一变变成副教授,然后升官发财。只要这个国家的大学里还是领导说了 算而不是教授说了算,只要这个大学的校长还是中组部任命的有行政级别的官员,只要这种行政级别依然意味着特权和丰厚的金钱,这种事情就不可避免。
---
该帖荣获当日十大第4,奖励楼主12分以及18华新币,时间:2016-10-20 22:00:03。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