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招手)小草纸,来——〉
登录 |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求学狮城 | 本帖共有 1 楼,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本帖树形列表 : 刷新 : 返回上一页
<<始页  [1]  末页>>
作者:沈喑 (等级:10 - 炉火纯青,发帖:2028) 发表:2003-02-21 11:56:45  楼主  关注此帖评分:
(招招手)小草纸,来——〉
小草纸,看了你的邮件,我差点没晕——有两个问题是最难回答的:一是你问的,什么是文学;二是,什么是好的文学。语词的定义见仁见智,在这里也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思考,你凑合着看吧。

萧雨歇说,“只要有文字,无论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属于广义上的文学”,他这是在强调“广义”和纯粹的哲学定义,但是比如,生日蛋糕上写着“生日快乐”,我们并不认为这个很“文学”吧——所以通常所说的“文学”还是个狭义因而相对明确的概念。孔老夫子早就提出的“文”“质”之分,是把文学作品一分为二的看,作品具有内容和思想,用的是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那么就是“文学”了。原非似乎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我觉得这个衡量标准在广义和狭义的两端之间基本有所平衡。

说“戏剧”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其实指的是剧本而已。戏剧包括了文学的部分,但是在其演出的生命里又超越了文学而同时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这是我们今天对戏剧的一个比较全面和综合的认识。你所说的传统上把戏剧作为文学来研究,如王国维的戏剧考,那是刚起步的时候,传统的文人是从剧本入手的,他们比较看重文本,但是今天的学者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戏剧真正的生命不是封存在僵硬的文字形式中,而是活在演员的一颦一笑、唱念做打里。除此以外,戏剧必然是在某个特定的时空场合中被演出的,那就具有社会、文化甚至历史的意义,容世诚老师就喜欢研究这个(和文学没有什么关系的部分)。他提出了一个表演场合的概念(performance context),具体说就是在什么时间、地点、演的是什么剧目、谁来演、演给谁看和为什么演戏(when, where, what, who, why)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戏剧的演出风格(how)。

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包括戏剧文学),研究视角和方法(perspective and approach)也在改变。比如说最早是从作者入手的,从作者的生平、世界观、创作观来理解作品;接着作品的研究逐步与作者分家,文本被独立开来进行解读;后来文学批评中又有了一支Reader Response Theory,是从读者的反应和感受切入看作品;现在最新的是the Sociology of Literature,就是把作品放在社会和文化的大环境中作剖析和阐释,注重的是作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容老师的研究就是反映了the Sociology of Drama。他做的研究和研究纯文学的学者关注的几乎是两回事。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求学狮城 | 返回上一页 | 本主题共有 1 篇文章,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回到顶部
<<始页  [1]  末页>>

请登录后回复:帐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