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先冷静下来。
对方孩子先动手,你孩子只泼了一点水过去,对方孩子去司机告状,司机把大半壶水全淋到你孩子头上身上了。
这些形容多半不是第三方的客观陈述,而是自己孩子的一面之词?在把事情闹大之前你是否对自己孩子的陈述有100%的信任,还是觉得孩子有可能夸大其辞了。对方孩子对司机,学校老师或者对方家长形容同样事件的时候,是否完全是另一个模样。真的对质起来公说公有理怎么办?
假设说,我是假设说,对方孩子没先动手只是双方拌嘴,你的孩子就把半壶水泼过去了,司机知道后本着“熊孩子”外人也可以教育的思想,先冲过去让你的孩子道歉。你的孩子拒绝后,他让你的孩子也感受下被水淋的难受,把剩下的一半泼在你孩子身上。他的行为纵有越权过激,可能也比你的想象中情有可原些。
总算有个冷静的
之前看到几乎一边倒的声讨司机我就在想这件事真是楼主描述的那样吗?自己小孩的行为写的很轻。“一点”,“不多”。司机被描述的很直接。我在想,一个校车司机,他只是一个司机不是老师,学生在车上打闹去跟他告状他有义务出来主持公道?用这种霹雳手段?一个开车的安哥会有心思管孩子的事?他不知道坡县父母投诉的厉害还这么干不是缺心眼让自己丢饭碗吗?他每天应该只想快点把这帮祖宗安全送到家,只要打架没打死人在他车上他才懒得管...... 我支持楼主去调查,然后弄清事实再行动,孩子该教育就教育,司机该处分就处分。但是,如果孩子熊的话,你不管,这就是社会帮你管的一个例子。今天是开车安哥,以后可能就是警察了。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