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话题】跟风来分享读书笔记
登录 |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心情闲聊 | 本帖共有 60 楼,当前显示第 6 楼 : 从楼主开始阅读 : 本帖树形列表 : 返回上一页
作者:小寒 (等级:15 - 最接近神,发帖:10228) 发表:2018-05-19 23:03:32  6楼 
幸福的哲学 - 周国平
是周老师去各地演讲内容的整理稿
所以很多内容都反复出现,适合我这种小白。
关于读书,关于精神,关于幸福,都说的通熟易懂。 (他的演讲对象好像很多都是大学生)

摘录很多(都是重复内容)
幸福的源泉就在那里。 是什么呢? 第一是生命,生命本身的快乐比金钱好得多。第二是精神,内在的精神充实比外在的成功好得多。

快乐要成其为幸福,我认为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第一,这个快乐必须是丰富的,多层次的,其中包含了高层次的快乐。 如果只是单一的,低层次的快乐,例如只是肉体欲望的满足,就不能称作幸福。 第二,这个快乐还必须是长久的,可持续的,它有生长的能力,快乐本身能生成更多的快乐。

哲学家叔本华说:人受欲望支配,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人生如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他的结论是:根本就不存在幸福这回事。
他的问题处在哪里?就出在停留在欲望的层面上。超于欲望的层面,他的说法就不成立了。精神性质的愿望,就完全不存在这个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的悖论。比如说,你渴望知识,喜欢读书,你会因此而痛苦吗?当然不会,这类愿望本身就是令人快乐的。然后你去满足你的愿望,你读了一本好书,读了许多好书,你会因此而无聊吗?当然也不会,你只会感到充实。所以,一个精神愿望强烈的人其实是充满幸福感的。
哲学家约翰。穆勒说:不满足的人比满足的猪幸福,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满足的傻瓜幸福。
所谓不满足的人和不满足的苏格拉底,就是不停留在肉体欲望的满足上,他有更高的,更丰富的需要,有精神需要,精神上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不会有彻底满足的时刻,但他比光有欲望的傻瓜和猪幸福。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公式: 智慧=美德=幸福 。 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想明白了人生的道理,懂得灵魂远比肉体重要,好好照料灵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中国哲学家对幸福的看法,主要依据他们谈论人生境界的那些内容。我觉得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保护好生命的本真状态,庄子在这同时还强调精神的自由,崇尚那种与造物者游,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安贫乐道就是幸福。

所以,幸福就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这两条是最重要的,没有这两条,物质的东西再多也不会真正幸福,有了这两条,物质的东西少一点也是幸福的。 从主观上说,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是好的品质,具备这两种品质,也就具备了幸福的能力。 从客观上说,是好的状态,如果你二者的状态是好的,那么从客观评价你就是幸福的。
用这两条衡量,我觉得我们时代重大迷误是过分地从外在方面寻求幸福,把金钱,财富,物质的东西,外在的成功看得太重,大家一窝蜂都在追求这些东西。当然,你可以追求,但不要忘了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让你的生命和精神有一个好的状态,那才是真正能使你幸福的东西。如果你为了追求外在的东西把生命和精神的状态弄得不好了,混乱了,你就是因小失大,很划不来,结果一定不幸福。 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大家获得很忙很累,但并不幸福,毛病就处在价值观上。 所以,你一定不要随大流,到底什么能让你真正感到幸福,你要去问自己的生命,问自己的灵魂。

大自然既然把你产生出来,就已经给了你一个是你能够生存的物质环境,你要生存下来并不难。超出自然需要的物欲不是生命本身带来的,而是社会刺激出来,是人比人比出来的,看见别人有了我也要有,没有就好像低人一等,这个东西是社会的竞争造成的。其实,物欲带来的快乐比生命本身的快乐浅和窄,比精神的快乐低。 生命本身的快乐是生命根底里的快乐,又是自然广阔天地里的快乐,既深刻又宽广,可是物欲不但把生命的单纯状态破坏了,而且遮蔽了生命本身的需要和快乐。

在中国哲学里,到家最强调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欲的区别。 《淮南王书》里有一句话:“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 "全”就是完全,完整,“性”就是天性,本性,“保”就是保护,“真”就是真实,你要保护好你的完整的真实的生命状态,不要用物质去损害它。这也就是庄子经常说的“保其性命之情”,“不失其性命之情”,他还说:“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意思是说,如果你把你的自我丧失在物质里面了,把你的本性丧失在世俗里面,你就是一个颠倒的人。

人在世界上生活,应该力求两个简单,一个是物质生活的简单,一个是人际关系的简单。 有了这两个简单,你的心就会是宁静的。

我认为,我们应该有一个觉悟,就是珍惜平凡生活的价值。 我们往往有很多的野心或者说雄心,要在这个世界上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要铸造辉煌,卓越等等,我说你可以那样去干,但是你千万别王杰了,平凡生活仍然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们组成了人类生命的永恒的核心和基础。说到底,一切的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到平凡,都要用对平凡生活做出的贡献来衡量它们的价值。如果平凡生活过不好,你再不平凡,再精彩,我觉得那都是空的,其价值都很有限。

人是应该享受精神属性,过一种符合人的最高贵本性的生活。个人也好,人类也好,在一定时期内不得不为生存而去做很多事情,把主要精力用于谋生,这是没有办法的。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这是一个低级阶段,应该创造条件超越它。无论个人,还是人类,如果谋求物质不是为了摆脱物质束缚而获得精神的自由,人算什么万物之灵呢?

一个人穷的时候,肚子最重要,脑子不得不为肚子工作。不穷了,能吃饱了,肚子是最不重要的,脑子就应该为心灵工作了。

你做的事情是不是你真正的事业,可以用两个标准来判断,一个是真兴趣,一个是意义感。真兴趣,就是你在做你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你做的非常愉快,哪怕不给你报酬,哪怕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你还是要做。你是对事情本身感兴趣,而不是对它可能带来的利益感兴趣,这就证明这件事是和你的天赋,性情想合适的,它确实是属于你的。 意义感,就是通过做这件事情,你觉得你的价值真正得到了实现,你的人生因此是有意义的。

衡量一个工作是不是你的事业,我觉得有三个标准,其实也就是我今天讲的内在生活的三个方面。首先是智力,你有良好的智力素质,而这个工作与你在智力上的兴趣和能力是一致的。第二是情感,做这个工作能让你感受到情感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第三是道德,做这个工作能让你感到对社会尽到了你的责任,实现了你的价值。
(就像是之前看到的sweet spot, 你擅长做的事(智力),你热爱做的事(情感),对社会有意义的事(道德))

慈悲其实一种非常深远的智慧,是看过生命的脆弱和苦难之后真正生长出来的同情和觉悟。

一段感情,如果想要把它经营好的话,有两个关键。
第一是珍惜,第二是放下。
我也总结过,也是根据我的经验,你是两条,珍惜和放下。
我是三条。第一是距离,亲密有间,再相爱也要有距离,互相尊重对方的独立人格和自由。 第二就是你说的珍惜,好好相爱,不要滥用对方个你的自由。第三是宽容,比如对方除了问题,甚至偶尔出轨了,怎么办?如果他(她)还爱你,就原谅他。人的感情是复杂的,要算总账,不能就一件事情下结论。又比如对方不爱你了,移情别恋了,怎么办?你就松手,不要死缠她。这是对她的尊重,其实也是你的自尊。我说的距离和宽容,其实和你说的放下很相似。

金钱是好东西,但不是最好的东西,我们不能为了这次好的东西而把最好的东西牺牲掉了。 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就是我所说的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那是真正能使人感到幸福的东西。

我一直是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写作,基本上不接受报刊的约稿,完全不接受出版社的订货。如果我把钱当作主要目标的话,就可能会针对市场写一些必定畅销的书。事实上,有时候出版商想给我策划一个选题,预计市场一定特别好,预付一大笔版税,但我一概谢绝。当然,写完以后,我会考虑市场,挑选有实力的出版商来做这个书。不过,如果出版商要炒作,我一般是不配合的,我舍不得花时间在这种事情上,那是出版商的事儿,我宁可少卖一点,省出时间来写信的东西。我对自己说:在我的写作之国里,我是王,市场是大臣,可以让它来为我服务,我绝不为它服务,那样起步降低了我的地位,把它当王了吗?我说的写作,但道理是相通的,就是把自己精神愿望的满足放在第一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二位,多固然好, 少也无所谓,因为你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了。

在佛教里,最根本的修行就是破除“我执”,做到不执着于你的这个“我”。既然“我”不存在,就更没有所谓“我的”这回事了,有了这个觉悟,你对你所得到的一切都会抱超脱的态度,你仍然可以去得到,但是在得到的同时,你在心里就已经把他们放下了。

有一回,苏格拉底带着一帮学生在雅典街头逛了一圈,街上很多商铺,在卖各种商品,他就感慨地说:我才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 他说了一句名言:一无所需最像神。一个人对物质的需求越少,就越接近于神,为什么?因为神是自足的,完完全全是精神性的存在,不需要物质。

“志” 本来是一个好词,人生在世,应该有志气,有志向。志气是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志向是为自己人生确立的目标。真正的励志,应该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为自己的人生确立一个正确的目标。什么样的目标是正确的目标呢?在我看来,首要的目标应该是优秀,立志做一个优秀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去追求真正的成功。
我说的优秀,就是我一直所强调的,要让老天赋予你的各种精神能力得到很好的生长,智,情,德全面发展,拥有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这样你就是一个在人性意义上的优秀的人,同时你就有了享受人生主要的,高级的幸福的能力。

荀子说的好:君子敬其在己者,不慕其在天者。 你自己能支配的事情你要好努力,由老天决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瞎想了。

我想告诉你们,对于你真正喜欢的东西,你要坚持,不要去想有没有前途。 兴趣是一个人能力的征兆,你真正喜欢做的事就是最适合你做的事,你在哪个方面很可能是有天赋的,你不要放弃,你有可能成为那个方面的优秀者。也许你暂时不成功,这没关系,你的内心是充实的,你的生活是有意义的。

哲学的原义是爱智慧,什么叫爱智慧?就是不愿意糊里糊涂地过日子,要做一个明白人。 我们不能总是现在具体的事情里面,我们每个人平时其实经常在和自己谈事情,这件事情怎么做,这个关系怎么处理,这个当然也需要,但是应该不时地从里面跳出来,想一些更大的道理。
要想明白一些什么重要的人生道理呢?我觉得,从幸福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分清人生中什么东西是重要的,什么东西是不重要的,因为人生的幸福就系于那些重要的东西上面。 人身上两个东西是最宝贵的。一个是生命,生命是最基本的价值,是人生所有其他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另外一个,人不光是一个生命,人是有精神的,精神是人区别于其他生命的更宝贵的价值。 所以,应该让生命和精神有一个好的状态。我认为,生命应该是单纯的,精神应该是丰富的。一个人如果他的生命的品质是单纯的,他的精神的品质是丰富的,我就说他自己身上有了幸福的源泉,他具有了幸福的能力,他的幸福就有了一个基本的保证。 幸福是一种能力,是要去争取和培养的,而关键就是把价值观弄清很粗,在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上下功夫。我思考幸福问题,主要就抓住生命和精神这两个方面。

好的家长应该做到两条,第一是给素质教育加分,自己在家里培养孩子的智力兴趣,使他爱读书,爱思考,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第二是给应试教育减负,不要再给孩子增加压力了,孩子已经很苦了。
这两条实际上就是尽量减少应试教育对孩子的伤害,同时有尽量给孩子一些学校给不了的东西,弥补应试教育的缺陷。 当然,这就要求家长有比较高的素质。当了父母以后,实际上是上帝对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你提高自己的素质。

好书的界定,我自己感觉就是读了以后,能够让你感到精神上的愉悦,或者得到精神上的提高,这样的书就是好书。 当然,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别人眼中的好书,你可能根本读不景区,但是你眼中的好书,就应该能让你有精神上的愉悦或提高,这一点是共同的。我自己认准经典著作,因为他们已经经受了时间见的检验,比较可靠,也许我这是偷懒的办法。经典著作也有很多,我恐怕一辈子也读不完。

通过读精神大师的作品,我结识了人类历史上一些优秀的灵魂,明白了一个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心要做想他们这样的人,而他们的灵魂 的最重要特点就是今天我要讲的主题:善良,丰富,高贵。 从社会现状来看,我们今天最缺乏的也正是这些品质,比比皆是精神上的冷漠,贫乏,卑俗。
善良:就是生命对生命的同情,应该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品质。
丰富:心智的优秀。 就是要让人的精神能呢个里生长,开花,结果。
高贵:灵魂的尊严,精神上的高贵。

一个人既有活跃的智力生活,又有丰富的心灵生活,就可以说他的心智品质优秀的。这叫做智情双修,智商和情商都高,就是有才加上道德品质高尚,就是德才兼备。智情双修,德才兼备,应该是做人的目标。

杜威说过,兴趣是才能的可靠征兆。

什么是真正的高贵,那就是对精神生活的珍爱,一种灵魂上的骄傲。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灵魂的高贵面前,权势,武力,财富都显得如此渺小。

人类精神的发展,个人心智的成长,需要两个自由,一个是外在的自由,一个是内在的自由。 外在的自由主要是两条,一条是言论自由,包括法律的保障和全民的宽容精神,另一条是自由时间,就是从物质生产和外在事物中解放出来,有充分的闲暇从事精神活动,进行学习和思考。 内在的自由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这个能力的人能够不受权力,利益,舆论,定见的支配,所以说是内在的自由。

实际上审美是由人的内在生命力发动的,就像尼采说的,你对生命的爱是美感的根源。所以,一个人如果要对世界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前提就是热爱人生。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们都应该做世界的情人,做人生的情人,你爱这个世界,爱自己的人生,你就会发现世界的美,就会对人生有丰富的体验,所以前提是对人生的。 


审美的生活态度看重的是事物对于自己人生的意义,对于自己心灵的意义,功利的生活态度看重的则是事物的功用,事物能够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利益。我把审美的生活的态度用一个概念概括,就是真性情。所谓真性情就是看重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外在的功利。 在这个功利世界中坚持做一个性情中人,这就是审美的生活态度。一方面注重积累内在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摆脱了外在功利的诱惑,就能获得一种丰富的安静,我认为这是人生最好的境界。最可悲的是一种贫乏的热闹,看上去生活的很热闹,其实里面空无一物。

怎样来积累内心的财富,使心灵越来越丰富?我提2条。一是珍惜自己的经历,用心灵去感受自己每日每时的生活,把外在经历转化为内在财富。 我一直主张每个人都应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我自己从上小学开始就养成了这个习惯,从中学到大学,我花时间最多的就是写日记。因为我觉得每天的经历都是宝贵的,都是不可重复的,我一定要把它留下来。 就是这种珍惜生命的心情促使我坚持写这个东西。这个写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你的内心用另一种眼光把你的日子重新过了一遍。我自己体会,通过写日记,最大的好处是从自己的经历中体悟了人生,经由解剖自己洞察了人性,得到的是精神财富。真正珍惜自己的生命,你就不能只珍惜那些外在的东西,真正留得下来的东西是你内心的收获,那才是你最应该珍惜的。

请问你是如何看待孤独的?学生应该参与到热闹的活动中,还是活在一个人的自在中?

我的体会是两者都需要。当然,因为性格和志向的差异,两者的比例可能是因人而异的。 我不排斥与人交往和参加活动,关键是交往有没有质量,活动有没有意义。如果只是图热闹,怕孤单,我觉得你就应该反省了。卢梭说,独处是最美好的享受,最受不了的是跟人聊天。 我和他有同感。我一直认为,独处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比较旺更重要的能力。 不能独处的人,内心一定是空虚的,这样的人聚在一起,是空虚的相加,得出的仍然是空虚,会有什么意思?你应该是自己有了丰富的积累,然后去见同样有积累的人,互相馈赠,彼此受益,这才是高质量的交往。

我这个人其实是一个特别想不开的人,从小就比较多愁善感,有很多困惑,对人生的很多问题想不通。比如说,很小的时候,我知道了人必有一死,我自己有一天也会死的,从那个时候起,我就老想死的问题,既然必有一死,或者到底有什么意义。当然还有其他许多想不通的问题,我就使劲去想,自己开导自己,同时也看看大师们是怎么说的,作为自己思考的参考,努力要把这些问题想明白。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和自己谈心,后来我就发现,这个和自己贪心的过程其实就是哲学,它在我的生活中起的作用特别大。有时候我会把自己贪心的收获写成文章,你们看我的作品,大量的是写自己的感悟,实际上就是把和自己贪心的收获告诉大家,这样就成了和读者谈心了。

康德谈到哲学的四个二律背反问题,所谓二律背反,就是怎么回答都不对,没有一个答案,其中一个就是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有限还是无限的。

哲学这个词,Philosophy,原义是爱智慧,“智慧”前面有一个前缀“爱”。智慧是已经想明白了根本问题,哲学不是,它是爱智慧,是还没有想明白而渴望想明白,这个名称表明哲学非常有自知之明。

人生的大问题就是这三个问题,人生哲学要讨论的就是这三大问题。
第一是幸福问题,讨论的是人生的世俗意义;第二是道德和信仰问题,讨论的是人生的精神奕奕;第三是生死问题,讨论的是人生的终极意义。
我们最后会发现,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实际上都有赖于灵魂和肉体的关系问题的解决,人生的意义归根到底取决于灵魂的品质。 简单地说,灵魂的丰富是幸福的源泉,灵魂的善良和高贵是道德根本,相信灵魂某种意义上的不朽则是超越死亡的必由之路。

作为生命,人要有同情心,把爱生命的本能推己及人,作为灵魂,人要有尊严感,自尊并且尊重他人,这是道德的两个基础。

造成人生苦恼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人生必有的缺憾,二是人心不该有的迷误。这两个东西都不是哲学带来的,哲学恰恰是要针对这两个原因进行治疗,让人宽带人生的缺憾,接触心中的迷误,从而摆脱苦恼。人有两种病,一种是治不好的,需要安慰,一种是治得好的,需要治疗,哲学和宗教归根结底起的都是这两个作用。治疗有没有副作用,这就很难说了,即使有也比不治好吧。

欲望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它就是人性,是人的本能,对人的本能不能做道德的判断。但是,在满足欲望的时候,如果涉及到他人,就可能发生道德问题。你可以去满足你的欲望,前提是不能损害别人,在不损害别人的前提下,你的欲望怎么满足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别人都管不着,如果你损害了别人,道德和法律就会来管你。这是一条界线。还有一条界线,是你自己要斟酌的问题。满足欲望是为了快乐,但是如果你很不理智,只图眼前的快乐,因此给自己埋下了痛苦的祸根,那是划不来的。所以,从个人自身快乐和痛苦的角度来说,应该用理智的方式满足欲望。

亚当。斯密,他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也是一个哲学家。他一生写了两本大书,一本是《国富论》,是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之作,另一本是《道德情操论》,就是谈道德问题的。 他是怎么谈的呢?他是立足于人性来分析的。他说,从人性来说,人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作为生命的个体,人都是利己的,是趋利避害的,对生命有利的就追求,对生命有害的就逃避,这是生命的本能。但是,另一方面,人还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你是利己的,别人也是利己的,你爱自己的生命,别人也爱自己的生命,你能够推己及人,通过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这就是同情心。同情心比利己心可能弱一些,但也很强烈,可以说是生命的第二本能。这个同情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在同情心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的两种最基本的道德,即正义和仁慈,而人类所有其他的道德都是从这两种基本道德派生出来的,因此归根到底也都是从同情心发端的。
正义,简单地说就是不能损害别人,不能侵犯别人,不能给别人造成痛苦。你自己觉得有害的东西,你不要强加到别人头上,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看到有人在做损害他人的事情,你要反对,要站出来主持公道,要尽你的力量去制止,从社会来说则要通过法律予以惩罚。这就是正义。

另外一种基本的道德是仁慈。如果说正义是不损人,仁慈就是不但不可损人,还要助人。 看到别人有困难,有痛苦,你要去帮助他,要帮助弱者,帮助遭受苦难的人。你觉得好的东西,作为人应该享受到的东西,也要让别人享受到,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己欲立而立于人,己欲达而达人”。

一般来说,正义被称为消极道德,是不做坏事并且与坏事做斗争,仁慈被称为积极道德,是要做好事。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这两种道德都很重要,而它们都是建立在同情心基础上的,都是将心比心的结果。

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样,反正我这个人是怕死的,我就不相信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是不怕死的,对死是没有恐惧感的。我承认我从小就怕死,当有一天我知道,这个死不只是那些老人的事,也是我的事,有一天我也会老,也会死,当我明确地知道这一点的时候,我感到绝望啊,原来人生之这么一回事,最后等于零啊,那个时候真的感到内心崩溃。当时我还很小,还在上小学,突然觉得人生没有了意义,我经历的这一切,这些快乐啊,这些苦恼啊,这些笑啊哭啊,最后不是全没有了吗,什么都留不下,都是过眼烟云,那或者还有什么意思。我不能想象有一天我会不存在,这是在太难接受了。从此以后,这个问题一直在折磨我。

思考死亡问题,不但能使我们更进取,对人生抱认真的态度,而且能使我们更超脱,与自己的人生拉开距离。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有两手,一手是执着,进取,另一手是超脱,淡定,不能光有一手没有另一手。光有执着,进取,这样的人貌似积极,实际上是很脆弱的,遇到挫折就会一蹶不振,很容易被打倒。

一个人必须想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 古希腊神庙里的一句最古老的箴言是认识你自己,你要认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禀赋是什么,你的能力和兴趣在什么地方,这样你才会知道,你到底能要什么,应该要什么,什么事情是最适合于你做的。用我的话来说,一个人应该找到自己最合宜的位置在哪里。
一个位置对于自己是不是最合宜,标准不是社会上有多少人争夺它,眼红它,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这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你不能去看别人是怎么选择的,不能把别人的追求作为标准,把时尚作为标准。 标准应该是什么呢?我就说你要去问自己的生命,问自己的灵魂,看什么事情是让你生命真正感到快乐的,让你的灵魂真正感到快乐的,你感到做这个事情是真正在过让你内心喜悦的生活,你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实现,你的生命因此没有虚度。一个人过适合于自己天性的生活,他就是在过对他而言最好的生活。

给我带来最大快乐的事情就是看书和写作,稿酬和名声之列只是副产品,有,最好,没有,也不要太在乎,最好的东西我已经得到了,哪怕没有这些副产品,我仍然要读书和写作。一个人在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他的心一定是宁静的。

真正有作为的人,其实都是自学者,自学是真正有效率的学习。

应该把内在的充实和自足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上,你有这个好得多的东西,就不会很在乎外在的功利了,即使在追求也会有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从容不迫,顺其自然,用我的话说,当做一个副产品,得到了最好,没有得到也无所谓。我坚定地相信,最好的东西在自己身上,那就是生命和精神,生命比金钱更重要,内在的优秀比外在的成功更重要。

浮躁的原因,一是你没有真正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而是内心空虚,没有充实的精神生活。所以,真的要从根子里解决,办法一是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是充实心灵,拥有丰富的内在生活。一个人在世界上是必须有精神的家园的,就能获得心的宁静。孟子曾经谈到“人之安宅”,也就是人在世界上的安全的,安心的家园。什么是“人之安宅”?官位,职称,豪宅都不是,只有热爱的志业和充实的内心才是。所以,说到底,浮躁是价值观迷失的结果,而宁静是正确价值观的产物。 你因为空虚而拼命向外寻求,结果徒劳,应该改变用力的方向,向你的内在去寻求。

我们在社会上生活,我们的生命上面会有许多堆积物,包括权利,地位,财富,名声等等,然后就往往小时在这些堆积物里面了,忘记了生命本身是什么了。什么叫觉悟?就是要透过这些社会的堆积物去发现自己的自然生命,又透过肉体的生命去发现自己的内在生命,让灵魂敞亮,这样人生就有了明灯,有了方向。

生命是大自然的一个奇迹,从这个含义上说是不平凡的,因此要敬畏生命,欣赏生命,这和过好平凡生活不但不矛盾,而且是一致的,会让你更加珍惜平凡的生活,把平凡的生活过得更好。


什么事情该进取,什么事情该超脱呢?我想有三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价值观,就是想明白人生中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什么东西是不太重要的,对重要的要进取,要看得准,抓得住,对不太重要的要超脱,要看得开,放得下。那么,怎么衡量重要和不重要呢?一个是前面已经谈的立足于人性来衡量,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优秀最重要,是人生幸福之所在。另一个是立足于人生整体来衡量,这就要求你与言情的事情拉开距离。人就是这样,如果和一个事情距离太近的话,小事情也会显得很大,你的心情会严重受他的支配。时过境迁,距离远了,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当时很可笑,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经常主动地拉开距离,跳出来看一看,看它到底是大事还是小事呢?

相信重视写日记的人是不会把他的日记公布于众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托尔斯泰,他写日记连太太也不让看,两口子为此吵了无数的架,最后他甚至因此离家出走,死在了离家不远的一个小车站上,所以我说他是为了写日记而牺牲的烈士。

你说的那种有目的的修行,所谓目的值得是一个具体的目的地,但是我想,你说的另一种没有目的的修心,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目的地,但是目的还是有的,这个目的应该是要进入某一种状态,从而有足浴解决两大问题。 一切宗教,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它们修行都是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一个是灵和肉的问题,一个是生和死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关键都是肉体,灵和肉的问题是要让灵魂摆脱肉体的束缚,不让肉体的欲望支配灵魂,生和死的问题是要灵魂摆脱对肉体的依恋,坦然面对肉体的死亡。

我强调的是要有高质量的交往。我自己就有体会,高质量的有思想含量的交往对我的思考是一个刺激和推动,这是不能缺少的。但是,不管交往多么必要,独处也不能缺少。比如说我写书,把我的思想发表出来,会有读者的反馈,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交往。但是,如果光有这个,没有一个我称之为私人写作的空间,我会变得越来越浅薄。 我必须有不为发表而写的东西,例如日记,随感,读书笔记,这是一个基础,从思想的原料来说是一个仓库,原料多而好,才能有好的产品,二维发表的写作实际上就是把产品拿到社会上去和别人交流。所以,独处是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会有高质量的交往。

学哲学的人不是都用脑过度吗,请问您是怎么保养的?是不是有时候不思考也是一种思考呢?
我觉得主要是心态好,心态好是很好的养生。学哲学对我心态好起了很大的作用,小事情看开一些,烦恼就比较少。大烦恼会有,那些想不通的大问题,但是我发现想大问题不会伤身体,最伤身体的是为小事纠结和烦恼。

你是利己的,别人也是利己的,你要追求自己的利益,别人也要追求自己的利益,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你在利己的时候不能妨碍别人利己,你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这就必须有规则了,而这个规则简单地说就是不能损害他人。所以,利己是允许的,损失不允许的,如果发生了是要受到惩罚的。 这就是规则下的自由。其实,不损害他人,这在人性中也是有基础的,就是同情本能,人能够把自己的利己本能推己及人,体会并且尊重他人的相同本性。可是,如果没有规则,损人的行为不受惩罚,同情本能就得不到鼓励,会变得越来越弱。

一个灵魂高贵的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待人平等,尊重他人,把每个人都当作有灵魂因而尊严的人对待。一个人尊重他人,实际上也就是尊重自己,在对他人的尊重中,体现出了他的自尊,体现出了做人的尊严。 相反,如果一个人不把别人当作人对待,实际上也就没有把自己当作人,他根本不知道生而为人有多么宝贵。 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往往就只用物质来给自己股价,也给别人股价,因为他没有别的标准吗。 有灵魂的人之间,一定是互相尊重,诚信相待。两个没有灵魂的人在一起,无非是狼狈为奸或者彼此恶斗。最麻烦的是有灵魂的人遇见没有灵魂的人,真实秀才遇到兵,既不愿和他斗,也没法讲理,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我唯一能够原谅自己的理由是,我也是一个幸存者。我,你,每一个或者的人,我们都是幸存者。我生活在北京,而不是在四川震区,者不多是碰巧罢了。 我只是侥幸逃过了一劫而已。灾难完全可能落在我的头上,如果那样,我也只好承受。 这种大自然的大灾难,就好象是上帝要毁灭一部分人,毁灭哪些人是在抓阄,不是让我们来抓,是上帝在抓,完全有可能抓到的是我们。 所以在这样的灾难中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每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
这样来想,我就找到了一个角度,就是作为一个幸存者来思考灾难和生命。从这个角度来想,我才觉得可以原谅自己,否则我会觉得我活着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会有一种罪孽感,这么多人死了,你还在那里过着平庸的生活。但是其实我也不过是个幸存者罢了,很可能死的是我,是我的亲人,死了也就死了,那没有什么办法。 现在既然仍然侥幸地或者,就好好地活,不必为这感到负疚。况且对于任何活着的人来说,死是迟早的事,幸存只是暂时的。但是,正是在这暂时的幸存中,我们一边怀念死者,一边唱响了生命的凯歌。 人类一代代就是这么走过来的,灾难和死亡都不能让人类放弃对幸福的追求,这是对的,如果被灾难和死亡打到了,那才真的没有希望了。

我讲的文学艺术修养是广义的,不是指会高点文学创作,会吹拉弹唱,会画画,会这些技艺性的东西。 如果说科学修养是艺术修养就是要有一个丰富的心灵,要有丰富的心灵,要有丰富的内心生活。一个人心灵丰富还是贫乏,他实际上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那么,怎么样让自己的心灵丰富呢?我强调两点。第一是阅读,养成阅读人文书籍的习惯,通过阅读去和火灾书籍中的那些伟大灵魂进行交谈,去占有人类所创造的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我说的阅读也可以把欣赏艺术作品包括在内,看画,看电影,听音乐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方式。第二是写作,通过写作与自己的灵魂交谈,把自己的经历转变成心灵的财富。 我一直强调,写作不只是作家的事情,凡是有一定文化的人都应该养成写作的习惯,经常为自己写点东西,把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经历记录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记录下来。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我说的阅读的概念是指什么呢?是指阅读本身是一种精神生活,阅读的过程本身是在过一种精神生活,你能够从里面得到精神的快乐,精神的提高。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应该是这样的,通过阅读,自己精神的能力得到生长和发展,精神的需要得到满足,感觉到精神上的愉悦,获得精神上的收获。一个人唯有养成了这样的阅读习惯,我们才可以说他是一个喜爱阅读的人。

现在电视啊,尤其网络啊,每天传播的信息如潮水一般,可是你想一想,其中有多少是和你的真实生活有关系的?几乎没有。但是,看这些东西,电视上一个一个频道,网上的八卦新闻,你会上瘾的,看完了脑子里乱糟糟的,兴奋过后一片空白,可明天照看不误。用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一句诗来说,就是到处都是水,但没有一滴能解渴。 电视上,网络上潮水般的信息,没有一条真正能解决你的问题。你把时间都花在那个上面,岂能不惜。

在电视成了主流媒体以后,就产生了一个现象。波兹曼说,过去人们读大作家的书,看不见大作家的人,不知道也不关心他们长什么样子,关心的是他的思想和间接。 他说,美国七个最伟大的总统,华盛顿,林肯这些人,他们走在街上,没有人会认识他们。现在不一样了,在电视的时代,你如果没有上镜率的话,你就落伍了。所以现在不光是演员,主持人,连政治家,学者都要上电视,上镜率越高,知名度越高。 现在人们看重的不是思想和见解,而是长相和口才。所以,波兹曼说,媒介就是认识论,媒介变了,认识事物的方式就变了,产生一系列的后果。如果说过去的时代出大事和伟人,那么,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出的是明星和偶像。大家都混个脸熟,电视上露脸多了,就成了名人了。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给经典著作下了几个定义,其中两个,我觉得很到位。 他说,经典著作就是你初读的时候就觉得像是重读的书。 你有重温的感觉,好像你曾经读过,为什么呢?因为它谈的问题是你关心的问题,是你自己灵魂中的问题,你对这问题是熟悉的。 他又说,经典著作是你在重读的时候好像是初读一样的书。无论你读多少遍,你都有新鲜感,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独特而开放的,它的独特之处在你眼前不断展现,不断和你交流,和你对话。我觉得这两句话说的非常好,准确说出了我们读经典作品时的感觉,我自己也是这样感觉的。

读好书和读一般的书,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一句话: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为什么?因为食物化为了你的血肉。起码在读书这个问题上,在吸取精神营养上,我觉得他说的对。 你看什么样的书,你吃什么样的精神食物,你在精神上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吃的是垃圾食品,你在精神上就会发育不良,成为侏儒,你吃的东西是有营养的,你在精神上就能茁壮成长,这是肯定的。 人的精神素质,精神品味是被熏陶出来的,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的熏陶。

读经典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德国哲学家奥伊肯说过这样意思的话:人类积累了许多精神财富,它们主要是以书记的形式存在的,但是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这些财富是外在于你的,它们还不属于你,需要每一个人自己去把它占为己有。按道理来说,人类的这些精神财富,这些好书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是属于全人类的,但实际上你不去占有它们,你不去读它们的话,它们和你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你很可能就错过了,人类最好的精神财富你却没有享受过,很多人其实是这样的。

那么,我们作为普通的读者,不是搞研究的,怎样来读大师的原著呢?我提两条。第一条是不求甚解,就是陶渊明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不要刻意求解。其实我读原著也是这样的,某些我呀研究的课题,比如尼采,我当然就比较认真,但是一般的读原著,我决不抱着做学问的态度读,而是当作闲书读。要尽量轻松愉快地阅读,觉得枯燥的地方,你就忍一忍,或者干脆跳过去,暂时读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跳过去,做一个记号,这次没有读懂,以后再来读,不要死盯在那里,让那里成为障碍。这实际上是一个不知不觉受熏陶的过程,你内在的东西在积累,你用来理解大师们的资源在积累,你会发现你越来与能读懂了。

第二条是为我所用。你不要跟着大师跑,要独立思考。你要记住,其实你不是一个研究者,你用不着去思考大师说的原义到底是什么,这个对你不重要,让学者们去争论去吧。 对于你来说最重要的是,把它化为你的精神营养,让你的精神得到成长。所以我就提出一个口号:读大师的书,走自己的路。人生的路还是要你自己去走,大师的书是为你走自己的路服务的。

虽然经典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绝对量仍然非常大,不可能读完,也不必读完。应该读哪些?我认为很难有一个统一的书单。未必所有的名著都适合于你,你读了都会喜欢。在名著的范围呢,你仍然会有一个尝试和选择的过程。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非最好的书不读,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有了这个标准,即使你读了一些并非最适合你的书,最后一定能够逐渐找到真正属于你的书中知己,形成你自己的书单。 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

现在我做一个简单的归纳。我的看法就是阅读和人生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读书在人生中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取决于一个人精神生活的品质,那么阅读就是提高人的精神生活品质的最重要的途径,读书可以使我们获得人生最美好的价值,这就是优秀,幸福和宁静。有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叫“阅读改变人生”,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好,但是应该辨清楚改变人生的什么。 我认为主要改变的不是人生的表象和外观,而是改变人生的格调,气象和境界。它带给我们的主要不是一些表面的外在的成功,而是内在的优秀,在优秀的基础上所得到的成功才是真成功,大成功。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这就是说,当你选择了一本没有价值的书,实际上等于浪费了你读一本有价值书的时间和精力。

课外阅读是你的心灵成长的空间,不能没有这样的空间。课外时间越是有限,你就越要选择好的读物,趁年轻读一批经典,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读什么书非常重要,书籍会对人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你总去读那些平庸的书,你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你去读伟大的书,你当然不一定成为伟大的人,但是你心里有了那些伟大的东西,有了目标了,你起码就会有比较高的追求。 一个人在精神上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和他吸收什么样的精神营养密切相关,精神食物决定了他在精神上生长的高度和强度,所以我赞同这样的说法: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
让我推荐几本书,其实是很难推荐的。 要说一个人真正适合于他的书,哪怕是经典著作,哪些经典名著是适合于他读的,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能力的性质,兴趣的防线是不一样的,喜欢的书也一定是不一样的。 阅读是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一定要和他的精神生活融合在一起,才会愉快,才有效果,所以必须自己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书。我强调要坚持一点,就是去那些杜宇你来说最好的书,你读了以后真正感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提高,感到是自我发现。对于你来说,这是唯一的标准。当然可能会有一个模糊的阶段,一段时间里没有找到,这没关系,只要你给自己确立了这个目标,不去读平庸的书,我相信你一定会找到适合于你的好书。一个真正爱读书的人,最后都一定会有自己所钟爱的作家,一定会有自己的书单。

我提倡读好书,读经典著作,我觉得当前情况下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不要被这个图书市场拖着走,不要被它支配。 现在每年出版的书有几十万种,太多了,我敢说其中大部分是平庸之作,甚至是垃圾,是不值得读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人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阅读者。有时候我想一想就觉得奇怪,我们去买别的商品的时候,都很在乎性价比,就是它的价格和质量是不是相称,可是在图书市场上,人们往往不在乎性价比。一本书的定价基本上是根据厚薄来决定的,同样厚薄的书,不管里面装的是金子还是垃圾,价格是差不多的。你用本来可以买金子的钱去买垃圾,这不是太奇怪了吗?至于你把生命消耗在垃圾上面,那种损失就更不是钱能够衡量的了。 我希望大家在买书时也讲究性价比,去买那些好书。

对书籍,也是怀着恋爱的心情。我当时就是这样,好像突然发现了一个书的世界,这心情和发现了女孩子的漂亮是一样的。青春期的阅读真的有一种恋爱的特征,它是非常纯洁的,没有功利的考虑,它又是非常痴迷的,如痴如醉,而且也像恋爱一样,在阅读的过程中充满着奇遇,有一天突然发现一本好书,一个自己喜欢的作家,那种激动,那种快乐,难以形容。

要多读书,而且一定要读好书。一个人真正能够用来读书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可以说读书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也觉得好书读不完啊,既然这样,你怎么还可以花时间去读那些比较差的书,那些平庸的书呢?什么是好书?当然每个人会有自己的判断,我的标准是明确的,就是真正能让你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提高,使你在精神上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老有人让我开书单,我说开不出来,因为阅读是个人的精神生活,每个人的书单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一条,我说你可以把选择范围主要放在经典名著上面。 我读书基本是读经典名著,不妨说基本是读死人的书,活人的书读的很少。
心远地自偏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本帖共有 60 楼,当前显示第 6 楼,本文还有 N-1 层楼,要不你试试看:点击此处阅读更多 >>



请登录后回复:帐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