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时间本地小学从下午1点左右就放学了,家里没有人,送托管吧,托管的人一般不会关心孩子学习的。家里有人但不给力,一样放羊啊。
你这块没问题的话,教学内容上需要家长参与的很多,建议书单很长,陪着吧。
别人都补习,你家不补?
也没问题或不关心的话,你发现一年后娃的华文不会写,作文象天书.
小一小二无所谓,小三发现他在最差一班,小六发现他无缘大学。
在这边,想让娃学习好点,对家长要求一点不比国内少,娃的学习压力也不少一点。
小学不填鸭怎么学?告诉他去理解?字不认识怎么理解?
不要妖魔化中国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还是甩很多国家几条街的。
个人感觉最理想的教育是:中国的小学中学+西方的大学和研究生教育。
教育这个话题太大了
有意义的讨论应该是说教育资源。
我认为首先要讨论的是孩子的家庭背景(上一代),然后是自身的资质(本人),最后才是学校(外部资源)。
望子成龙是很正常的心态。过度的考虑就是病态。当然,这个度没有客观标准,还是根据以上提到的3点具体分析。
中国的基础教育还是甩很多国家几条街的。这个论断十分正确,这个世界比中国糟糕的国家多了去了。和差的比没什么意思。
谈中国的基础教育,就要和华人英式教育比。例如香港,新加坡。我没有第一手经验,中国大陆的教育体系我感觉是美式+填鸭;北京上海有素质教育,其他地方例如南京,武汉,优质教育资源就非常非常稀缺了。三四线就更不用提了,教育的目标就是往一二线城市输送人才。
新加坡目前就是个典型的斯巴达式人才选拔。政府说要改变,教育的目标是建成创新型社会,说白了就是“鼓励”能者失败。创新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最后,对于“中国的小学中学+西方的大学和研究生教育”我是不认同的。首先这个命题就不成立。中国很大,西方也有不同的教育体系。再者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所处的时代也是不一样的。作为家长我认为还是应该把选择权留给孩子。有能力就多带孩子走走看看。
至于放弃新加坡的教育资源,选择中国的教育资源,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中国这个概念非常大,最好还是限定一下,例如限定在北京,上海。
我认为首先要讨论的是孩子的家庭背景(上一代),然后是自身的资质(本人),最后才是学校(外部资源)。
望子成龙是很正常的心态。过度的考虑就是病态。当然,这个度没有客观标准,还是根据以上提到的3点具体分析。
中国的基础教育还是甩很多国家几条街的。这个论断十分正确,这个世界比中国糟糕的国家多了去了。和差的比没什么意思。
谈中国的基础教育,就要和华人英式教育比。例如香港,新加坡。我没有第一手经验,中国大陆的教育体系我感觉是美式+填鸭;北京上海有素质教育,其他地方例如南京,武汉,优质教育资源就非常非常稀缺了。三四线就更不用提了,教育的目标就是往一二线城市输送人才。
新加坡目前就是个典型的斯巴达式人才选拔。政府说要改变,教育的目标是建成创新型社会,说白了就是“鼓励”能者失败。创新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最后,对于“中国的小学中学+西方的大学和研究生教育”我是不认同的。首先这个命题就不成立。中国很大,西方也有不同的教育体系。再者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所处的时代也是不一样的。作为家长我认为还是应该把选择权留给孩子。有能力就多带孩子走走看看。
至于放弃新加坡的教育资源,选择中国的教育资源,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中国这个概念非常大,最好还是限定一下,例如限定在北京,上海。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