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音别馆】维也纳:寻访咖啡馆的版图
登录 |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本帖共有 4 楼,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本帖树形列表 : 刷新 : 返回上一页
<<始页  [1]  末页>>
作者:沈喑 (等级:10 - 炉火纯青,发帖:2028) 发表:2007-01-12 23:50:20  楼主  关注此帖评分:
【桐音别馆】维也纳:寻访咖啡馆的版图
故事从那一本书开始。

去年,去欧洲以前,偶然在南京买了一本书:《咖啡馆里的欧洲文化:游历欧洲历史的经典咖啡馆指南》(Klaus Thieledohrmann著,林珍良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这本书在封底如是说:

“十八世纪的欧洲,在那天花板及墙壁都被烟熏黑的小咖啡馆里,有人组织艺术家协会,有人撰写剧作、编辑期刊或写诗,浓郁的咖啡刺激着艺术家的各种创作灵感。

本书便是对已经消失的咖啡馆文化的怀念与回忆,因为著名的造访者,这些咖啡馆再次生动活泼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罗马的希腊人咖啡馆、威尼斯的佛罗里安咖啡馆、维也纳的哈维卡咖啡馆、柏林的罗曼咖啡馆、布拉格的斯拉维亚咖啡馆、布达佩斯的纽约咖啡馆、苏黎世的欧笛翁咖啡馆、巴黎的双叟咖啡馆、伦敦的威尔咖啡馆……这些欧洲的咖啡馆,曾经散发出眩目的光与热。”

的确是一本丰盛好看的书,让人不舍得一下子就读完;全书萦绕着一种怀旧的氛围,但作者信手拈来而饶有趣味的笔触让人几乎分不清哪些是遥不可及的过去、哪些则是可能留下蛛丝马迹的近世……去欧洲以前,我重读了有关章节,并决定尽可能地领略我们会去的城市的咖啡馆文化。

在维也纳,短短不到四天的逗留,我们寻访了五家这座古城现今最负盛名的咖啡馆。然而,所谓“维也纳的咖啡馆文化”,我找到了么?

无论如何,先去那几家咖啡馆坐坐吧。



(1)中央咖啡馆(Café Central)










你有烦恼,不管是这个,是那个——到咖啡馆去!
你因为某种理由感到迷惘——到咖啡馆去!
你有扯破的靴子——到咖啡馆去!
你只赚四百克朗,却花了五百克朗——到咖啡馆去!
你是对的,很节省,但自己却什么也没有——到咖啡馆去!
你觉得没什么事能让你觉得有趣——到咖啡馆去!
你想自杀——到咖啡馆去!
你恨人类,而且鄙视人类,但无法离群索居——到咖啡馆去!
别人不愿再借钱给你——去咖啡馆!

这首颇差劲的诗的作者、御用文人艾顿柏格(Peter Altenberg),据说生前潦倒不堪,几乎在中央咖啡馆赊了一辈子的帐;在他死后,他的塑胶像就坐在咖啡馆进门处,成为迎接所有光顾这座著名地标的游人的第一道风景。

然而艾顿柏格啰嗦了半天,终究不如另一位所谓“中央的理论家”波加(Alfred Polgar)对维也纳咖啡馆的总结来得精辟,流传亦更广。波加说,咖啡馆“是收容所,在这里人们可以消磨时间而不是被时间所消磨”(to kill time so as not to be killed by it)。

连一些当地人都认为,有着典雅圆柱大厅的中央咖啡馆无异于维也纳咖啡馆中的皇冠;从坐着的一些游客的面部表情看来,似乎他们从踏进门的一刹那开始就感到心情悦然:且不说为他们叫的咖啡和甜点拍照,一些游客甚至轮流坐到茜茜公主与Franz Joseph一世的画像下面留影。本地人呢?除了侍者以外,我们怀疑这间咖啡馆里是否还有本地人……

我们俩那天上午去了夏宫,因为太晒,临时改变路线回来老城区;等坐在中央咖啡馆时已经开始感到疲惫了。我叫了一块据说由5种巧克力制成的蛋糕和一杯维也纳咖啡,即espresso上加鲜奶油;D则叫了一杯“茜茜公主咖啡”,也就是espresso加杏酒和鲜奶油。总之,凡菜单上冠以历史人物名姓的咖啡都是加酒的,价格也都较昂贵,至于为什么茜茜公主咖啡加杏酒而Maria Theresa咖啡是加桃酒就不得而知了。



(2)哈维卡咖啡馆(Café Hawelka)







藏在距离史蒂芬大教堂不远的一条小巷里的哈维卡咖啡馆,是我们抵达第一晚就造访的第一家维也纳的咖啡馆。事实上,多若婷巷很不起眼,以至于我们两次走过都错过了。尽管史蒂芬大教堂周边可以说是维也纳游客最盛、最熙熙攘攘的街区,但一转入这条小巷,气氛便顿时安静下来。

哈维卡咖啡馆仍维持着前人叙述中平实、温暖的原貌:灯光颇黯淡,深棕色木椅和衣架被磨得泛着光泽,红色条纹的沙发布愈发显得老旧;墙上挂满了随性不拘的画作,有草率的素描也有来自不同年代的海报和手稿。我们走进那里时大约晚上9点,不知为什么除了一个趴在小桌上看书看到困倦的男孩以外,咖啡馆内一个顾客都没有。一个身材高大、至少年过半百的人向我们走来,于是我们各点了一杯“米朗其”。

Melange是维也纳的经典咖啡,这个词在法语中是修士的意思,melange的色泽亦正如修士们的棕色袍子;在浓浓的espresso里加入牛奶,质感介于latte和cappuccino之间,有的地方的melange带着一点淡淡的肉桂香。据说当咖啡这种黑色的饮料在十七世纪刚刚传入奥地利时,为了中和其苦味,在维也纳城开了第一间咖啡馆的塞尔维亚裔Kolschitzky先尝试往咖啡中加了点糖,另一次则兑入热牛奶,结果后者一炮而红,米朗其就是这样发明出来的。从维也纳到因斯布鲁克,各地的咖啡都略偏苦,我想大概奥地利人比较喜欢深烘烤的咖啡豆。无论在哪里,侍者送咖啡时总会一并端上一小玻璃杯的水,玻璃杯上卧着小勺,这也是奥地利咖啡馆的传统。

无论学生或背包客都无需为哈维卡的账单担忧——因为朴素平实正是这间带着一点波西米亚味道的小咖啡馆最引以为傲的美名。经营这里66年以来,哈维卡夫妇每天都在店里忙碌,哈维卡太太最拿手的是烘烤一种本地特色的蛋糕,她先生则不介意亲自把咖啡端给客人。Klaus在书中这样描述道:

“二次世界大战后,哈维卡中聚集了许多咖啡同好……一位也是那里的常客汉斯.怀特(Hans Weigel)表示:‘如果没有哈维卡的话,人们得发明出一个哈维卡。’

这家一直保持原状的咖啡馆有一项特色,就是维也纳当地称为‘布赫腾’(Buchteln)的蛋糕块,哈维卡太太总在午夜以此招待大家。那些在此曾用餐至午夜的人可以了解,为什么专家像亚特曼(H.C. Artmann)会用以下的主观结论:‘对我而言,这家诚恳实在,或者说得更确切一点,这家位在多若婷巷、有新鲜面包及芳香牛奶咖啡的哈维卡咖啡馆,永远是最美的城市咖啡馆。’”

如果我们提前在一年多以前去维也纳,或许就能尝到这款蛋糕……在2005年3月,哈维卡太太过世了。虽然据说哈维卡先生仍常常坐在店门口招呼客人,而且子女继承了母亲的蛋糕食谱,但我相信在我们拜访的那一晚,招待我们的并不是哈维卡先生(我是根据之前看到一些历史照片做出的判断)。犹疑一阵,我们终是没能开口问他这间老咖啡馆今天的故事,也没有待到午夜,尝尝延续着旧日温暖的Buchteln……



(3)朗特曼咖啡馆(Café Landtmann)







这间装饰入时、价格不菲的咖啡馆,就坐落在宫廷剧院(Burgtheater)一侧,对面则是另一座同样雄伟却风格迥异的建筑物:政府大厦。自从1873年开业以来,朗特曼被誉为维也纳城内最雅致的一间咖啡馆,光顾者除了游客也有许多本地人,包括弗洛伊德。大多数时候,常来这里的都是媒体和戏剧圈工作者,例如奥地利喜剧名角Hans Moser和导演Max Reinhardt。

我们住的酒店就在弗洛伊德公园附近。每天早晨出门时,穿过这个小公园,再经过维也纳大学,就会看见朗特曼咖啡馆:人们坐在户外的座位上读报纸,披着一身柔和明丽的阳光,那份弥漫着暖意和咖啡香气的悠闲让人好不羡慕。待我们来感受这座咖啡馆时已经换了一番风景:随着那一杯卡布奇诺的热气消散,光线徐徐转暗,于是恢宏而缀满精致细节的宫廷剧院就笼罩在一片宁谧的暮色里;再等到D吃完一根香肠、啤酒喝了半杯的时候,政府大厦的灯都亮了,在深蓝色的夜幕上璨然勾勒出一座哥特式建筑的巍巍雄姿。



(4)Café Demel




Demel大概是维也纳城内最贵的一间咖啡馆。这间创建于1786年的巧克力店就是以考究而品种繁多的甜点闻名——据说是维也纳城内最好的,其蛋糕柜台亦每每成为被镜头捕捉的经典对象。

然而在一款维也纳最负盛名的甜点上,Demel却输给了Hotel Sacher:一种名为Sachertorte的浓巧克力蛋糕。为了争谁家才是正宗,Demel当年与Sacher酒店打官司,最后Sacher赢了——我倒是好奇法官怎么判的呢?



(5)Café Sacher










赢家就是赢家:奥地利全国,只有Café Sacher一家可以将Sachertorte作为连在一起的一个词使用,其他地方都得写作sacher torte两个词。走进这家华丽的咖啡馆,放眼望去,谁人桌上不摆着一块Sachertorte,外加一杯米朗其!

Sacher是我们在离开维也纳之前最后走入的一间咖啡馆。换言之,我们等了数日才品尝到这款传说中的Sachertorte:中间夹着薄薄一层杏子果酱的巧克力蛋糕,以甜中带酸的果味让巧克力的滋味更显得浓醇;其质感介于有咬劲的brownie和较扎实的蛋糕之间。

去奥地利之前看见网上有人说,当Sachertorte在口中融化时,你仿佛尝到天堂的滋味——老实说,这样的夸张让我在亲尝到这款蛋糕时,第一反应竟是微微的失望:虽说是绝对一流的工艺,但滋味上似乎强烈有余、饱满不足,口感上则稍欠润泽。然而我在离开这间咖啡馆的时候却是绝对心满意足: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在岛国就能吃到足以跻身世界一流的蛋糕,我们是多么幸福呵。



后记

在浏览过维也纳这些现存最知名的咖啡馆后,又去看了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的佛罗里安咖啡馆,我带着一份怅然却淡静的心情回到岛国——这座随处可见许多一模一样面目的咖啡连锁、却找不到一家富有历史与文化气息的咖啡馆的城市。

我得承认,在维也纳,每每和其他游客一起坐在精致的咖啡馆内,我也并未真正寻找到出发前希冀置身的那种咖啡馆文化。回来后重新翻开Klaus的书,才留意到一些先前多少被忽略的语词:“已经消失”的咖啡馆文化、“曾经”散发出眩目的光与热……我想一项区别在于,如果说咖啡馆文化可能从未在新加坡存在过,在欧洲,倘若停留的时间足够长,能深入更多本土的、并不那么盛名的咖啡馆,或许还有希望。

正如咖啡这种矛盾的黑色饮料本身——它略带酸涩却又芳香浓郁,啜饮咖啡既令人舒适惬意又无可抵御地制造出神经兴奋,咖啡馆也带给喜爱它的人双重的魅惑:这里提供了一个闲适的环境,而这里的人们可能正在进行着最激烈的思维活动,在某一个瞬间获得前所未有的灵感;他们或许来这里享受片刻不受干扰的独处,也可能恰恰是来这里与默契的朋友会面——也许艺术家们之间最水火不容的一些争论,就曾发生在那些最僻静雅致的咖啡馆里。总之,各具特色的咖啡馆提供了不同的氛围,访客无论是孑然一人或三五一群,无论是闲坐无所事事、漫无目的地翻阅报刊,还是陷入深思并奋笔疾书,都不会感到不自在。在一个高度城市化的生存空间里,又有什么样的地方兼具上述功能呢?这就是为什么我如此喜爱咖啡馆,因为我从不认为脑力活动与精神的休养愉悦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咖啡馆文化正是力证之一。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虽然我承认有时一股深潜的疲惫令我什么也干不了,但在绝大多数时候,适度的、有味的脑力活动正是给大脑最好的补养;魅力独特而令人愉悦的外在环境无疑犹如锦上添花——此外再加上咖啡这种令人兴奋的特殊食物,尽管这一点因人而异,我想,只要不对咖啡上瘾到类似巴尔扎克的程度就好。

在《上海摩登》这本书中,李欧梵谈到十九世纪一些欧洲城市的咖啡馆对于当时最早开始反思“现代性”的一群艺术家和思想家们的意义,并将上海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爱泡咖啡馆的一群作家与之相比。对于前者来说,他们从骨子里厌倦现代化制造的“城市”,但他们的生存又无法脱离城市,因此咖啡馆成为他们与城市之间一个若即若离、非此非彼的栖身之所;他们透过咖啡馆的窗口观察这座城市的人群,借助咖啡馆的报刊阅读这座城市,并在咖啡馆里构思对城市文化、终极上是对所谓“现代性”(modernity)的重新阐释、抨击与颠覆。有必要澄清的是,生活在五光陆离的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后一群人则和前者有本质上的差异:他们爱咖啡馆是他们爱那座城市、以及爱一种被复制的“现代性”的一部分。尽管表面看来这两群人从事的活动差不多,但后者才更彻底地享受甚至是沉迷于散发着现代诱惑的城市文明。综述之,对于一座城市复杂的内在性格构建而言,咖啡馆提供了一种特殊的存在,既外在于又内在于这座城市,由此让其身心彼此游离的访客换一番角度来重新思考他们置身的时代。

说了若干点咖啡馆的迷人之处,然而不幸的是,在岛国和在维也纳游人如织的老城区,我都没有找到原先想象中的咖啡馆文化。在维也纳,或许像我这样的观光客正是把本地人从咖啡馆中扫荡出去的原因?至于这个蕞尔岛国,她不仅缺乏有个性的咖啡馆,也缺乏上咖啡馆真正享受脑力激荡的人群;这里绝大多数咖啡馆的使用者如果不是走累了的观光客或血拼人,就是生意伙伴或约见聊天的人们。如果你不是观光客模样而在咖啡馆内独坐观察,或者你并非学生面孔而坐在那里读书或涂写点什么,无需片刻,连你自己都会感到正成为一道突兀的风景……至于在咖啡馆内讨论人文艺术的圈子,如果的确存在的话,务必请您告诉我一声。当咖啡馆的功能更倾向于提供生理所需的咖啡和沙发时,我想,咖啡馆文化的缺失亦是不足为奇了。让我不时存疑的是,当人们如此沉醉于这座城市所制造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曾暂时抽身出来与自己进行一番对话,他们是否有机会思考并发现个人真正要追寻是怎样一种生命?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沈喑 (等级:10 - 炉火纯青,发帖:2028) 发表:2007-01-15 23:00:15  2楼
那日在府上一眼就看中这本书,现在后悔应该借来读读昨天和朋友谈起欧洲,自然少不了在咖啡上做些文章。这种街头巷尾的场合中产生推动社会的力量,在这里是很难想象的。 茶馆我是很喜欢去的,cafe也不错。很期待亲自去这些cafe坐一坐,还有就是想看看欧洲小酒馆里的风情。
我还有一本日本茶人写四季饮中国茶的书
要说到欧洲的小酒馆,去年读到一本韩良露的书《微醺之恋:旅人与酒的相遇》(可惜是从同事那里借的,你可能试试图书馆吧),非常好看。如果要探寻比较有意思的小酒馆、咖啡馆,确实要住在欧洲一段时间,像我们那样子蜻蜓点水毕竟是酝酿不出滋味的。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沈喑 (等级:10 - 炉火纯青,发帖:2028) 发表:2007-01-15 23:06:51  3楼
我也是等人写了巴上去看啊。。。我写不了。 我现在带咖啡因的一律不喝。 家里只有普洱。 (握拳)这叫健康饮食文化。。!
唉,就这么都戒了……
是以后都如此么?

我看我自己,也许是还没有坏到一定程度所以自我纵容,或者就是侥幸身体可以接受,总之咖啡因和蛋糕我是很难不吃的。。。

喝点绿茶也很养身养心的,咖啡因不会有红茶或咖啡那么厉害,何况普洱也有一点咖啡因的吧。还有就是花草茶了,最近几个月我和象喝掉了许多薄荷茶,非常喜欢,在阴湿的晚上喝一杯暖洋洋的薄荷茶,喉咙里留下一阵阵清凉,很是惬意……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沈喑 (等级:10 - 炉火纯青,发帖:2028) 发表:2007-01-17 16:11:33  4楼
我猜都市里与咖啡馆文化相对的是客厅文化。自己家里寒酸不方便,只好借咖啡馆的地方活动。 说句煞风景的话吧。咖啡馆文化可能有其经济学原因:城市扩张,住房紧张。大量涌入的知识分子收入不低,但只能蜗居斗室......
是的,一部分作家的确如此
就历史上的欧洲的咖啡馆看来,似乎穷文人还少些;你所说的情况,上海三四十年代时的确普遍,据说很多喜欢上白俄咖啡馆的上海作家都是蜗居亭子间……唉,突然想起来我虽然在门口打转过,但还没有机会进去石库门房子看看,这是今年五月值得再尝试一下的目标。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返回上一页 | 本主题共有 4 篇文章,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回到顶部
<<始页  [1]  末页>>

请登录后回复:帐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