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登录 |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本帖共有 3 楼,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本帖树形列表 : 刷新 : 返回上一页
<<始页  [1]  末页>>
作者:Anglican变种 (等级:4 - 马马虎虎,发帖:1154) 发表:2006-10-01 01:18:53  楼主  关注此帖评分:
【桐音别馆】实践剧场2006《雷雨》:关于创新的讨论及其他评论实践剧场2006《雷雨》观后评   前几个星期,曾有人问我,即将搬演的《雷雨》值不值得看。我毫不犹豫地告诉他,只要是《雷雨》,无论什么形式什么团体的,都是值得看的!本子在那里已经小一个世纪了,到如今还有人肯去演,敢去演,本身就说明是值得一看的。本人对《雷雨》的感情深厚由来已久,除了自己曾在学生时代表演过,陆陆续续也看过了不少版本,人艺的老版新版、沪剧、电影、电视剧以及本推出的歌剧。各家都有自己的表演方式。这不仅说明经典是能够有多种诠释方式的,也表明了剧本本身顽强的生命力。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讲创新,也是有它的道理的。这次实践剧场的《雷雨》在一些方面都有创新,观众的剧场效果也是不错的,但是笔者这里想要思考的是这种创新的目的,并希望讨论一下本剧演出的几个还能做得更好的地方。 《雷雨》的意义   在观看演出时,令笔者费解的是观众的笑场问题。诚然,《雷雨》里面不乏有几个会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地方,另外鲁贵的一些言行在当代观众那里几乎是作为谐角来看的,因此也会不时爆发出一些笑声。但是有些地方,比如周冲劝母亲喝药:您喝一点儿巴,为着我喝一点儿吧。理论上来说,这里是不应 (more...)
^^ 回复~~


首先谢谢你的支持和肯定。就评论,好的东西太多,就不褒扬;其中的一些方面,自然得作出回应。所以没有提到的,几乎就是赞同的。

我非常同意你对于笑声的看法。“笑场的意义似乎正面的更多一些。”导演特地在观众席中观察了观众的笑场,如你所言,他们的笑并非是“不懂”或者“讽笑”,更多是会心的,或者情不自禁的。包括我自己的那句台词,但我跟你的想法不同,我以为他们并非因为语言,而是因为周冲的性格。其实我在演出之前,我就大抵料到《雷雨》在新加坡演出,多多少少会有些奇怪的笑场出现。

关于修女的表演。我部分不同意你的观点。其中一位修女跟我在后台讨论的时候,曾说到她有熟知修女的朋友,甚至说她笑得太多,不像修女。于是她调整得更加“不动声色”一些。我以为人听到某些事情当然有反应,但也不是每个人物都是七情六欲都在脸上。这两个修女我的理解便是这样。

舞台的转变,好处你说了很多。我个人的理解还在一点,就是一切只不过是侍萍“天旋地转”的一瞬。至于你说的不好处,所谓不合理的地方,我以为首先,这些台位并没有不合理到怎样的地步,并非是爬上竹竿或者是倒立在书柜上之类,还是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的合理台位。所以这里商榷的是出现的选择。我觉得首先,戏既然发现在舞台上,本身就是一种选择,比如演员的朝向选择不背台,比如演员不挤在一处以致台失衡,等等。当景的设计如此,并没有妨碍演员的表演或者迫使演员作出“非常不合理”(爬上竹竿或者是倒立在书柜上之类)的行为,演员或导演就应该善加利用这样的布景。否则,我们是不是要讨论,为什么第一、二幕人物都朝着墙壁(观众),第四幕都朝着走廊讲话(观众),――这个是不是更加不合理呢?

“你们上哪去?”这个的处理确实有不当之处。不过如果你有看到的话,四凤走回来的原因是鲁妈,周萍走回来的原因是四凤,还是可以合理解释的,只是效果没有那么好。但是蘩漪从高处出现,又有平地做不到的效果。

“你是萍,——凭,——凭什么达我的儿子?”不客气一点,这句话我觉得实在没意思得很,无非就是曹禺玩文字游戏,而且玩得一点都不高明。在当时那样的混乱情况下,侍萍的重点绝对是在被群殴的大海身上,而不会在推开打架的人还转过头来“你是萍”这么一句的。在此之前,侍萍已经“观看”了周萍十来二十分钟,我以为,已经基本构不成一个脱口而出的冲动了。如果说这样的痛苦的表现,一句“我是你……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妈”已经足够。

至于“(看见鲁妈)啊,你,你,——你们这是做什么?”。我不知道原剧本,因为我告诉你我们的剧本是删去全部舞台提示的。所以,我们的周朴园第一下,没有看见侍萍。而是在楼下一边戴上眼镜一边睡眼惺忪地下来,一直到周萍冲向前,周朴园才叫了侍萍。而我们也没有那句“媳妇”,而只有“叫他爸爸”,我想一边戴上眼镜一边睡眼惺忪的周朴园完全有可能不知道蘩漪在说谁、在说什么。

我不同意鲁贵一开始慢。戏的节奏和定调由他开始,若是他没起来,戏会拖沓下去。他的人物会由着戏的发展清晰起来。

至于周冲,我不想说你说得对,也不想说我演得好。我只是说这是演员表演的选择,我选择他是个多动儿。如果你有注意的话,我从第一幕就是“肢体语言丰富”了,――事实上,跟蘩漪在一起,周冲要动得比跟任何人都多。这样的人,遇到打击的时候,他的多动会愈发显现出来,所以我选择他的周萍与蘩漪(而不是你说的周萍和四凤)的事情反应上愈发不知如何表达除了重复他的习惯动作。当然这是我个人的选择,或许不是一个称职或者合适的选择。

蘩漪在第四幕,不一定会做常人会做的反应。

我以为平辈是不该喊“儿”的,不知对不对。

关于蘩漪的服装,我不是很同意你的“完全是用现代人的观点去想当时的人”观点,20年代,女装的流行趋向暴露、无领、露肩,制作组和演员们都看过大量的照片和史实。所以这是我知道的,也许也不对。

首先,痰盂可以用来撒尿。二,我不知你用过痰盂没,以前我们家的痰盂用了很多年都还是红红的,除了摔过的地方,上面会脱一些漆,如同台上那个一般。

至于场刊,我同意“私通”一词的误导作用,至于其它的我觉得问题不大。

除了这些之外,我大多觉得你说得好。对于戏剧,你一向是个很好的观众,细心且敏感,何况《雷雨》。回家就匆匆回复一些看法,改日我们见面再详聊。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Anglican变种 (等级:4 - 马马虎虎,发帖:1154) 发表:2006-10-01 18:58:30  2楼
^^ 回复~~ 首先谢谢你的支持和肯定。就评论,好的东西太多,就不褒扬;其中的一些方面,自然得作出回应。所以没有提到的,几乎就是赞同的。 我非常同意你对于笑声的看法。“笑场的意义似乎正面的更多一些。”导演特地在观众席中观察了观众的笑场,如你所言,他们的笑并非是“不懂”或者“讽笑”,更多是会心的,或者情不自禁的。包括我自己的那句台词,但我跟你的想法不同,我以为他们并非因为语言,而是因为周冲的性格。其实我在演出之前,我就大抵料到《雷雨》在新加坡演出,多多少少会有些奇怪的笑场出现。 关于修女的表演。我部分不同意你的观点。其中一位修女跟我在后台讨论的时候,曾说到她有熟知修女的朋友,甚至说她笑得太多,不像修女。于是她调整得更加“不动声色”一些。我以为人听到某些事情当然有反应,但也不是每个人物都是七情六欲都在脸上。这两个修女我的理解便是这样。 舞台的转变,好处你说了很多。我个人的理解还在一点,就是一切只不过是侍萍“天旋地转”的一瞬。至于你说的不好处,所谓不合理的地方,我以为首先,这些台位并没有不合理到怎样的地步,并非是爬上竹竿或者是倒立在书柜上之类,还是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的合理台位。所以这里商榷的是出现的选择。我觉得首先,戏既 (more...)
^^ 补充,也回自由鸟
你看的那晚,家强哥身体状况不好,于是落了两句词,不过下半场他还是救了回来。黄家强--我的舞台特用老爸,我是很佩服了,那么大年纪,经营着自己的公司,还有那么高的演出率,是很让人佩服的。即使偶尔身体和精神状况不佳。

至于南腔北调,我想你也理解,这是在新加坡演出,来的演员四方八面。周萍是台湾来的。一个人说了几十年的话了,要他在两个月内改掉一些口音,我想是有难度的。


鸟老弟,也谢谢你来看。

“开场的时候可以先用一个spot light打在书桌前的周朴园身上,然后再慢慢开general light”--实际上就是这么做的,不过也许转换很快,你没看见。

换场是要让观众看到的。其实我个人觉得真的很壮观,45秒内乾坤大挪移。我每次都爬到后台楼梯上去看,真爽。

舞美是一组新人,可圈可点。虽然导演帮了很多忙,但仍是可造之才。



大家都提到了鲁妈的主动。我跟演员们聊过。家强哥说,朴园和侍萍正是相反的两个人。一个是朝思暮想,真的见到了却怕了。一个是躲得远远的,见了面却情不自禁。这是演员对于角色的理解。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周朴园和侍萍的印象,但未必就是不可变的。

至于妖精看出的鲁妈形态不同。演员们给予了观察仔细的赞赏。解释是,一个人面对不同的人,角色改变了,形体也会随着改变的,--尤其是老情人。以我的认识,我觉得合理。


先说到这里,我去庆功宴了。哈哈!

谢谢各位,我是雁南。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Anglican变种 (等级:4 - 马马虎虎,发帖:1154) 发表:2006-10-02 20:45:01  3楼
关于那一幕舞台设计的调转本来我还和大象说,怎么这么大的换场竟然不拉幕布呢?待灯光亮起,让人只觉得一个字:赞! 演出完毕出来,碰到戏剧界的黄奕磊老师,他也对这一设计给予很高评价。他说,掉转的寓意在于暗示接下来的情节:一切都反过来了!这句话听得我和象连连点头。我们自己没有想到这一层,只是很实际地考虑后半场因有许多从外面冲进屋子、紧接着发生的情节,掉转舞台设计能够在空间上提供了配合。 我感觉侍萍的表演相对最出色,到底是上了年纪的老演员,把角色吃透了的拿捏。她没有一句台词是用喊的,但自然、有力道,接近原著的塑造。我希望雁南你不要介意下面的批评,我个人认为,看得出演员们的付出,但繁漪、四凤和周冲似乎心气稍显急躁了些,不够沉入;或者太着力表演,反而有时落于刻意。尤其四凤的角色,应该说和我对四凤的感觉差得比较大,很多台词都是用喊的;例如她在家里叠衣服的动作,简直像京剧,没有人会那样夸张的叠衣服,何况后来换到侍萍叠衣服,马上就能看出对比来。 但不管怎么说,考虑到本地从戏剧资源到观众水平的各种限制,实践决定排演《雷雨》,我想已经需要一股勇气。20年,更是一番不容易、很漂亮的坚持了。
^^
对于表演,我从来不介意任何善意的批评。

有一点很有趣,我们几个年轻的曾在后台偷偷讨论的是,范老师(侍萍)是最着技术痕迹的。或许我们还很嫩,把握不了生活节奏和舞台节奏的差别。看你这么一说,突然悟到,也许范老师的表演,才是在大舞台上最生活的,反而我们自以为生活的,在舞台上显得毛糙了。

换景真的是太赞了,无论是导演的想法还是后台人员的手法,我忍不住再赞一次!:D

谢谢你,很希望你们两个多说点什么……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返回上一页 | 本主题共有 3 篇文章,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回到顶部
<<始页  [1]  末页>>

请登录后回复:帐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