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是你啊...
我从架上把《文朔》抽出来,又读了一遍《岛人》(到现在我还是比较习惯从书页上阅读);我想起去年八月时曾读过三四遍,不期今日在这里会遇到你。
初读时,我感到自己在被迫放慢速度;这有违于岛国长期以来大力提倡的生活节奏,但非慢下来而不能沉溺——许多许多的细节,似断似连的思绪,不露声色的嘲讽,和看似轻描淡写的黯然,这样一步一步的,把我淹没于一种在岛国待久了必无从逃遁的氛围之中。(我想了很久以后决定说)请允许我不再对这种“氛围”进行界定或描述,不必惹人去无端揣测,为什么我会沉溺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中。我只是很高兴作为作者的和作为读者的,我们居然都很能明白这点儿“氛围”,而你又表达得这样微妙动人。
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种真正属于像我们这样的一批人的文学作品。所谓“像我们这样的”,大概是,在还懵懵懂懂的年纪便长久的离开了家,来到一个遥远、狭窄、闷热而且湿腻腻的岛国,不得不被某种无形的轨迹约束着胁迫着生存,不能不思考、真正思索深了却又不太敢再思考下去,于是日子久了便会觉得,“Neither here nor there”的,这样的一小群人。我看了这一篇后想,我不应该放弃、我还应该继续等待和寻找,像这样的“我们的文学”。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很妙的小说结构。仔细读了括号里的内容,再回来看叙述的主体,才发现故事之外更有一层故事,或者说,原来故事的情节是这样构建的,看去不连贯、不达意的地方原来有这样的用心。
先就这样子,希望以后你还常常来贴点什么。(还有,现在你还有时候去SPH吗?)
初读时,我感到自己在被迫放慢速度;这有违于岛国长期以来大力提倡的生活节奏,但非慢下来而不能沉溺——许多许多的细节,似断似连的思绪,不露声色的嘲讽,和看似轻描淡写的黯然,这样一步一步的,把我淹没于一种在岛国待久了必无从逃遁的氛围之中。(我想了很久以后决定说)请允许我不再对这种“氛围”进行界定或描述,不必惹人去无端揣测,为什么我会沉溺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中。我只是很高兴作为作者的和作为读者的,我们居然都很能明白这点儿“氛围”,而你又表达得这样微妙动人。
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种真正属于像我们这样的一批人的文学作品。所谓“像我们这样的”,大概是,在还懵懵懂懂的年纪便长久的离开了家,来到一个遥远、狭窄、闷热而且湿腻腻的岛国,不得不被某种无形的轨迹约束着胁迫着生存,不能不思考、真正思索深了却又不太敢再思考下去,于是日子久了便会觉得,“Neither here nor there”的,这样的一小群人。我看了这一篇后想,我不应该放弃、我还应该继续等待和寻找,像这样的“我们的文学”。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很妙的小说结构。仔细读了括号里的内容,再回来看叙述的主体,才发现故事之外更有一层故事,或者说,原来故事的情节是这样构建的,看去不连贯、不达意的地方原来有这样的用心。
先就这样子,希望以后你还常常来贴点什么。(还有,现在你还有时候去SPH吗?)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