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z)
1957年,《羊城晚报》刊出以“世界上最短的剧”为题的剧本,也是用杜牧《清明》诗改的:“时间:清明节。地点:路上。人物、情节: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把读成“短剧”:“清明时节(时间),雨纷纷(背景),路上(地点),行人欲断魂(人物神态),借问酒家何处有(对白)?牧童遥指(动作),杏花村(远景)。”
更有甚者,后来还有人将诗改为电影剧本镜头:
[清明时节]
[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另一种编排为: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z)
旧时有人为了给孩子启蒙,将其改为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纪晓岚将其压缩成五言:“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有人巧妙断句将其改为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人另作断句,便改成了一篇优美、隽永的散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一剧作者曾略添数字,并变换一下形式,将《清明》诗改成了一出精巧古雅的戏曲小品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幕启)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