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马六甲之旅(一)
我们这一车人不多,四个欧洲人,几个马来西亚人,我和我的三个朋友。大家都知道大概一点钟才能到达马六甲,所以很多人在车上睡得不亦乐乎。我时睡时醒,时而盯着外面的景物发呆。沿途上并没什么,除了树。一路上都是叫不出名的热带树木,我知道的只有棕榈。太阳毫不留情地暴晒,使许多顶部的叶子已经呈焦黄状,然而底下的依然是墨绿一片。热带的树木就是能让人肃然起敬,哪怕是被灼热得掉皮,依然葱葱郁郁。
汽车在公路上奔驰,偶而看到几片香蕉林,远处的红土地,以及山上被开垦得井井有条的梯田。画面不断地重复,最后终于在远处出现了零丁的建筑。那些大概都是一些矮矮的平房,沐浴在猛烈的阳光中,远远看去,就像是嵌在荒芜原野上的金盒子。汽车渐渐地近了,发觉这些小盒子都不过是一些普通的小店,依稀有几个人在走动。渐渐的,路两旁的树林早已经被抛在了后面,放眼看到的已是广阔的平地。路旁竖着高大的广告牌子,有高级公寓的,家电的,还看到一个是A’Famosa Resort的广告。汽车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右边不远处是一幢较大的建筑,从牌子上的马来文猜,那应该就是Malacca University。再往前,仿佛看到的都是一些公园,偶而有几家饭店。走着走着,路边的人多了,很多穿着制服的学生,才发现旁边就是一间中学。路上还看到麦当劳,肯德基,还有一个叫JUSCO的大型商店。这段路大概只是马六甲的城郊吧。我已经完全没有了睡意,一直盯着窗外。
汽车走了大概20分钟,终于进入了市区,建筑物明显增多,人也熙熙攘攘。在低群楼房中,有一座很高的建筑,原来是Hotel Golden Legacy。车子绕着Golden Legacy转了半个圈,终于在长途客车停放处停了下来。
下了车门,就被几个的士司机喊着要上哪儿,我们摆了摆手,朝着外面的大马路走去。
手上有地图,基本上也看出自己在哪个位置。
来之前,我们已经上网查找了一两间喜欢的酒店。没订,想着也不是什么旺季,估计入住的人也不多。
我们也查到这里有几处是可以租自行车的,而且很便宜。于是我们决定先去租车,然后把房间定下来,下午就把城内的基本景点看完。
从地图上看,租车的地方离得不远,我们打算自己走过去。沿街人不多,建筑物都是矮矮小小的。我们穿过了几条巷子,终于找到了那个地方,谁知道却贴着个牌子:“Closed”。对面的一个修理自行车的uncle说,前面可能还有另外一家吧,并把大概的位置指给我们看。我们道谢了,就沿着他说的方向走。沿街还问了好几个人,可是最后才发现他说的那家也关门了。
自行车没了着落。我们走着走着却看到了前面一座座红色的高墙建筑物,顶部一块标签:“Welcome to the Historical Heritage of Meleka”。原来我们已经来到了古迹的集中点。我们走过Malaysia Youth Museum, 看到了Christ Church,前面还有一个小广场。我们在那休息了片刻,顺便想着等一下的计划。
广场不大,却挤满了很多人。一看原来是有两个旅行团的游客,其中一个是广东佛山来的,因为都贴着佛山观光团的标记。还有另外一个团,听声音觉得大多都是南京人。他们正站在广场上拍照以及听着导游的讲解。这里拍照的景点也不外乎是Christ Church,Victoria Fountain,以及一个Clock Tower。所有的建筑物一律是鲜艳的红墙,在耀眼的阳光下给这个古城带来了好些生机。
在墙角边有几个卖纪念物的小摊子,旁边停着一排脚踏三轮车。这些三轮车的座椅都被装饰得很有马来色彩,边上还插上很多马来亚常见着的热带花卉,不过是假的。好几个uncle看到我们没跟团,都远远地招呼我们要不要坐车。还有一个uncle就踏着过来,一开口就用广东话问我们要不要坐车。我说不要了,我们想找脚车,自己转。他说自己转有什么意思啊,不如坐他的车,他还可以沿路给我们说说各遗迹的历史。我摆手,说我们年轻人,还是喜欢自己转。然后我问他哪里可以租到脚车。他开始不肯说,还一直希望我们跟他走,后来说到他自己也没趣了,于是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地方,告诉我们那边就有。我们不禁喜出望外。
终于租到脚车了。我们凭着手中的地图,找到了想入住的酒店,订了房间,然后出来吃了午饭,就开始我们的脚踏车之旅。因为马六甲不大,时间也比较充裕,所以我们决定剩下来的时间就在城内转,第二天早上去海边和郊外。
骑着脚车穿梭在马六甲的街道,呼吸的仿佛都是弥漫在历史年轮中的空气。古老的街道上,紧挨着的都是些“上了年纪”的建筑。不大,也不高,大概都是一两层。各式各样的商铺穿插其中,卖古玩的,卖衣服的,卖纪念品的,卖零食的,等等等等。除了商铺外,福建. 潮州等的宗乡会馆随处可见,但都是紧闭门户,门楣虽高高在上,但早已显得黯淡无光。只是每个汉字所流露出的硬朗风骨,让人不禁想起了早期的移民是如何通过这些会馆团结起来,在异国他乡寻找一种精神寄托。
我们在路上也看到了好些清真寺,但是我们对清真寺的了解都不多,只是在路上看了看,也就离开了。印象比较深的只有两个,分别叫做Kampong Kling Mosque和Tranquerah Mosque。其中有一个朋友是回族人,本身也是回教徒,希望能进内参观,不过被门前的一个uncle挡住了。也许他觉得应该是马来回教徒的才可以进去吧。
在马六甲,也看到不少的教堂,基本上都很宏伟。例如Christ Church和 St. Peter’s Church,都是18世纪初当马六甲还在荷兰人统治下建造起来的。它们生动地见证了荷兰的传统建筑风格。其中,尤以Christ Church最具特色。经过翻新的教堂,外表上看是一片红,红得让人动心。我们希望能够进内参观,但发现都打着“Closed”的牌子,不知道是不是要到星期天才开。听说Christ Church里面天花板的横梁完美得让人看不到结合处,里面有黄铜制的圣经以及刻在瓷砖上的“最后的晚餐”。但只是听说而已,没有亲见,觉得有点可惜。
令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圣保罗教堂。
这是建筑在一座小山上的教堂。据闻由一个葡萄牙的将军在十六世纪初所造,后来被荷兰人用作为贵族死者的公墓。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断瓦残垣,经过几百年风雨刷洗的墙壁呈现出一片灰白。教堂的顶盖早已不见,如今所剩的只是空空四壁,抬头所见,看到的却是和惨淡格调极不相协调的蓝天白云。而在墙内,所触摸到的是一块块几百岁的石扳。上面写着看不懂的葡萄牙文,荷兰文,画着一艘艘帆船,还有殖民者胜利的标志。看着看着,不禁一阵悲凉。这座教堂,曾经被葡萄牙人誉为“Our Lady of the Hill”,而如今则像是一个被撕破衣裳的少女惨遭蹂躏,剩下的只是遍体鳞伤。
在这墙内,我看到了一位画水彩画的老人,画的基本上就是古今马六甲的风光。他很用心地在那边画,我和他聊了几句。听说这位老人已经在这里画了很多年,报纸上也有过他的报道。此外,还有一个流浪歌手,大概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高高瘦瘦,长头发,破牛仔裤,一脸的沧桑。他边弹吉他边唱,不为钱,也不为别人的怜悯,只是想籍着歌声表达一点什么。我和朋友驻足聆听,他投来了善意的笑容。
在这古老的教堂,想着马六甲近几百年的悠悠岁月,我不禁沉默了。
汽车在公路上奔驰,偶而看到几片香蕉林,远处的红土地,以及山上被开垦得井井有条的梯田。画面不断地重复,最后终于在远处出现了零丁的建筑。那些大概都是一些矮矮的平房,沐浴在猛烈的阳光中,远远看去,就像是嵌在荒芜原野上的金盒子。汽车渐渐地近了,发觉这些小盒子都不过是一些普通的小店,依稀有几个人在走动。渐渐的,路两旁的树林早已经被抛在了后面,放眼看到的已是广阔的平地。路旁竖着高大的广告牌子,有高级公寓的,家电的,还看到一个是A’Famosa Resort的广告。汽车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右边不远处是一幢较大的建筑,从牌子上的马来文猜,那应该就是Malacca University。再往前,仿佛看到的都是一些公园,偶而有几家饭店。走着走着,路边的人多了,很多穿着制服的学生,才发现旁边就是一间中学。路上还看到麦当劳,肯德基,还有一个叫JUSCO的大型商店。这段路大概只是马六甲的城郊吧。我已经完全没有了睡意,一直盯着窗外。
汽车走了大概20分钟,终于进入了市区,建筑物明显增多,人也熙熙攘攘。在低群楼房中,有一座很高的建筑,原来是Hotel Golden Legacy。车子绕着Golden Legacy转了半个圈,终于在长途客车停放处停了下来。
下了车门,就被几个的士司机喊着要上哪儿,我们摆了摆手,朝着外面的大马路走去。
手上有地图,基本上也看出自己在哪个位置。
来之前,我们已经上网查找了一两间喜欢的酒店。没订,想着也不是什么旺季,估计入住的人也不多。
我们也查到这里有几处是可以租自行车的,而且很便宜。于是我们决定先去租车,然后把房间定下来,下午就把城内的基本景点看完。
从地图上看,租车的地方离得不远,我们打算自己走过去。沿街人不多,建筑物都是矮矮小小的。我们穿过了几条巷子,终于找到了那个地方,谁知道却贴着个牌子:“Closed”。对面的一个修理自行车的uncle说,前面可能还有另外一家吧,并把大概的位置指给我们看。我们道谢了,就沿着他说的方向走。沿街还问了好几个人,可是最后才发现他说的那家也关门了。
自行车没了着落。我们走着走着却看到了前面一座座红色的高墙建筑物,顶部一块标签:“Welcome to the Historical Heritage of Meleka”。原来我们已经来到了古迹的集中点。我们走过Malaysia Youth Museum, 看到了Christ Church,前面还有一个小广场。我们在那休息了片刻,顺便想着等一下的计划。
广场不大,却挤满了很多人。一看原来是有两个旅行团的游客,其中一个是广东佛山来的,因为都贴着佛山观光团的标记。还有另外一个团,听声音觉得大多都是南京人。他们正站在广场上拍照以及听着导游的讲解。这里拍照的景点也不外乎是Christ Church,Victoria Fountain,以及一个Clock Tower。所有的建筑物一律是鲜艳的红墙,在耀眼的阳光下给这个古城带来了好些生机。
在墙角边有几个卖纪念物的小摊子,旁边停着一排脚踏三轮车。这些三轮车的座椅都被装饰得很有马来色彩,边上还插上很多马来亚常见着的热带花卉,不过是假的。好几个uncle看到我们没跟团,都远远地招呼我们要不要坐车。还有一个uncle就踏着过来,一开口就用广东话问我们要不要坐车。我说不要了,我们想找脚车,自己转。他说自己转有什么意思啊,不如坐他的车,他还可以沿路给我们说说各遗迹的历史。我摆手,说我们年轻人,还是喜欢自己转。然后我问他哪里可以租到脚车。他开始不肯说,还一直希望我们跟他走,后来说到他自己也没趣了,于是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地方,告诉我们那边就有。我们不禁喜出望外。
终于租到脚车了。我们凭着手中的地图,找到了想入住的酒店,订了房间,然后出来吃了午饭,就开始我们的脚踏车之旅。因为马六甲不大,时间也比较充裕,所以我们决定剩下来的时间就在城内转,第二天早上去海边和郊外。
骑着脚车穿梭在马六甲的街道,呼吸的仿佛都是弥漫在历史年轮中的空气。古老的街道上,紧挨着的都是些“上了年纪”的建筑。不大,也不高,大概都是一两层。各式各样的商铺穿插其中,卖古玩的,卖衣服的,卖纪念品的,卖零食的,等等等等。除了商铺外,福建. 潮州等的宗乡会馆随处可见,但都是紧闭门户,门楣虽高高在上,但早已显得黯淡无光。只是每个汉字所流露出的硬朗风骨,让人不禁想起了早期的移民是如何通过这些会馆团结起来,在异国他乡寻找一种精神寄托。
我们在路上也看到了好些清真寺,但是我们对清真寺的了解都不多,只是在路上看了看,也就离开了。印象比较深的只有两个,分别叫做Kampong Kling Mosque和Tranquerah Mosque。其中有一个朋友是回族人,本身也是回教徒,希望能进内参观,不过被门前的一个uncle挡住了。也许他觉得应该是马来回教徒的才可以进去吧。
在马六甲,也看到不少的教堂,基本上都很宏伟。例如Christ Church和 St. Peter’s Church,都是18世纪初当马六甲还在荷兰人统治下建造起来的。它们生动地见证了荷兰的传统建筑风格。其中,尤以Christ Church最具特色。经过翻新的教堂,外表上看是一片红,红得让人动心。我们希望能够进内参观,但发现都打着“Closed”的牌子,不知道是不是要到星期天才开。听说Christ Church里面天花板的横梁完美得让人看不到结合处,里面有黄铜制的圣经以及刻在瓷砖上的“最后的晚餐”。但只是听说而已,没有亲见,觉得有点可惜。
令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圣保罗教堂。
这是建筑在一座小山上的教堂。据闻由一个葡萄牙的将军在十六世纪初所造,后来被荷兰人用作为贵族死者的公墓。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断瓦残垣,经过几百年风雨刷洗的墙壁呈现出一片灰白。教堂的顶盖早已不见,如今所剩的只是空空四壁,抬头所见,看到的却是和惨淡格调极不相协调的蓝天白云。而在墙内,所触摸到的是一块块几百岁的石扳。上面写着看不懂的葡萄牙文,荷兰文,画着一艘艘帆船,还有殖民者胜利的标志。看着看着,不禁一阵悲凉。这座教堂,曾经被葡萄牙人誉为“Our Lady of the Hill”,而如今则像是一个被撕破衣裳的少女惨遭蹂躏,剩下的只是遍体鳞伤。
在这墙内,我看到了一位画水彩画的老人,画的基本上就是古今马六甲的风光。他很用心地在那边画,我和他聊了几句。听说这位老人已经在这里画了很多年,报纸上也有过他的报道。此外,还有一个流浪歌手,大概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高高瘦瘦,长头发,破牛仔裤,一脸的沧桑。他边弹吉他边唱,不为钱,也不为别人的怜悯,只是想籍着歌声表达一点什么。我和朋友驻足聆听,他投来了善意的笑容。
在这古老的教堂,想着马六甲近几百年的悠悠岁月,我不禁沉默了。
---------
要走得很远很远
才能够明白
我们的家曾经在哪里
又是如何的,不能再回头找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