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说答案是毫无疑问的,耶丝。
仅谈我认识并接触过的真实案例:
- Z从初中过来,很快就能操一口流利的singlish,与老师、舍监及家人、本地同学打得火热,与中国同学们也同样亲密。。。十多年后,他在欧洲读完大学并定居,仍专门飞回新举办婚礼;
- G和X分别自费在初院/理工读书,英文也有中国口音,却丝毫不影响她们参加各种团体活动,从志愿到组织camp、training、orientation... 和本地同学去海外游历,常在学校讨论到很晚才回家;
- R在本地三所公立大学之一学习,虽刚来两年,但无论在上课、实习时,旁人不细心观察都感觉不出她是外国人,新年圣诞这样的节日,她也是经常与本地朋友一起度过;
- H因在感情上的挫折加入某著名宗教团体,随后每个礼拜都和本地教友一起聚会,其乐融融,甚至有长者主动为他介绍亲事... 最终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多年来小两口日子过得挺滋润;
- S通过中介来新,在酒店作清洁工作,英语都不是很熟,但胜在人非常活络,深得大老板小老板喜爱,与本地阿姨打成一片,渐渐地升为组长、管工...现如今在本地经营着一家小公司;
- ... ...
这些例子自然不代表普遍现象,但还是能说明一些事。最起码,以上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主动积极的参与。
当然有许多朋友,来新纯粹是出于暂时的考虑,比如节省学习费用抑或工作待遇更高,早已有回国的计划。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要什么,本身就不需要也没打算融入。可是其他人呢?如果人都到了国外,却还总和同胞玩在一起,只专注于国人的分享交流,是不是有那么一点儿wasted的赶脚?
“融入”毕竟是个动词,牛顿也说过没有力便不会动。作为外来者想融入,尤其需要额外的付出。你我如果整天忙着刷人人、刷微薄、刷QQ、刷豆瓣、刷新浪乃至刷华新这些以面向国人为主的网站社区,又谈何融入新加坡?
跳出comfort zone,虽然伴随着阵痛,但人生却很有可能因此而更丰富多彩。
该帖荣获当日十大第7,奖励楼主6分以及9华新币,时间:2013-06-14 22:0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