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首页 -> 华新鲜事 -> 狮城财经 | 切换到:传统版 / sForum | 树形列表
有个想法
<<始页  [1]  2  下页>  末页>> 

有个想法国内有一些低风险的人民币固收产品,收益率在10%左右。

现在新币对rmb汇率很好,那么,是不是应该把新币兑换成人民币,投入固收产品。
一个赚利差,一个等待汇率回归?

最不济,汇率变成5.5,依然打平。
---
该帖荣获当日十大第7,奖励楼主6分以及9华新币,时间:2018-12-19 22:00:10。
[树冷 (12-18 19:02,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楼

低风险的人民币固收产品是保本的吗?我看到保本的最多4-5%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随白色飞翔 (12-18 19:05,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2楼

听起来挺好以前我也盘算过这种操作,不过,现在这市场你还敢啊?收益率在10%的人民币固收产品,这得多高的风险啊?
我买的立马理财里的产品,几个月前开始就不能交易只待赎回期到期,希望不要出事啊!拿钱快闪!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 [sg1345 (12-18 19:09,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3楼

我只想说你想人家的利息,别人想的是你的本金,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最长的人生 (12-18 19:11,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4楼

楼主确定10%是低风险吗理财且理且珍惜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消失在人海 (12-18 19:15,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5楼

楼主你可以改华新ID叫“肉包子”了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 [yaoyao8 (12-18 19:40,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6楼

10% 的收益应该不能保本吧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Smile007 (12-18 20:31,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7楼

为啥我看到的银行理财里的货币型基金,前段时间4%左右,最近降到3%左右了。即使网商银行的产品,收益也降得不忍直视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爱已失去矣 (12-18 20:41,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8楼

低风险,10%,楼主的风险值是如何定义的?家里老人就搞了这么一个10%的投资产品,吵过、闹过,老人还是执意不拿回。俺天天都提心吊胆,生怕出什么妖娥子,老人受不了,恨不得烧香拜佛求保它们平安。是俺太胆小还是楼主心太大呀?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淡淡风 (12-18 20:44,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9楼

我们家买了俩10%左右的这钱基本上就没打算要了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 [滚雪球 (12-18 20:47,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0楼

你们一看10%就说高风险和我料想的差不多。我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有一种业务叫座应收款贴现。简单地说,就是A卖给B一笔货,B有一笔应付款给A。
这个应付周期时常是3个月到6个月不等。这个应付周期是正常的贸易周期。
但是A需要加快现金周转,那么他就会把这个应收权益打折卖给投资者。这个折扣就是投资者用时间换取的收益,也就是年化利息。
在这样的交易中,最重要的不是A的信誉,而是B的信用。一笔投资,只要确认B是国家级的信用,那就是基本无风险的。
具体地说,如果B是四大行,中字头央企,那就是无风险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10%的收益呢?因为A等不了。在这种交易中,A是弱势小民企,或者就是依附于B存在的关系企业。在他们靠周转赚取利润,或者关系人在其中牟利,A的利润率根本不是交易主导人的关心之处。所以就出现了高折扣(高回报)。

简单的说,就是风险和回报不匹配:低风险,高回报。这就是比较好的投资机会了。

你们说的那些高风险的产品,亮出来和我上面说的比一下,就知道风险确实不是一个类型的东西了。
[树冷 (12-18 22:22,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1楼

(引用 最长的人生:我只想说你想人家的利息,别人想的是你的本金,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这种原则性的话,还用到这里来说?这个论坛谁不是钱精?[树冷 (12-18 22:23,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2楼

(引用 树冷:你们一看10%就说高风险和我料想的差不多。我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有一种业务叫座应收款贴现。简单地说,就是A卖给B一笔货,B有一笔应付款...)肚里没货,说不出个具体的·知会下个断言,摆个姿态的,我就不回了。

有兴趣探讨的,我们继续聊。我也是在持续了解中。
[树冷 (12-18 22:28,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3楼

(引用 树冷:你们一看10%就说高风险和我料想的差不多。我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有一种业务叫座应收款贴现。简单地说,就是A卖给B一笔货,B有一笔应付款...)很好,风险和回报不匹配:低风险,高回报可是为啥轮到你?除非姓赵。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 [shaokunlun (12-18 22:32,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4楼

自然界没真空,市场没傻瓜。央行行长易纲:投资理财不可能既保本还有两位数收益更多
注册
投资学院
财道社区
理财客
名家直播
放心保
炒股大赛
期货大赛
和讯通
和讯网 > 银行 > 银行行业动态 > 正文

渤鑫(2013B25)

央行行长易纲:天上不会掉馅饼 投资理财不可能既保本还有两位数收益
2018-05-29 19:45:13 和讯名家
  “产品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句话想必投资者听得耳朵都起老茧了。不过如果有人跟你说,“产品保本,有两位数的收益”,别告诉我你没有心动过。

  如果你心动了,继而完全忽略了产品设计的合理性、承诺人的信用,那么顺理成章——落入陷阱。

  今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再次提醒投资者,“天上掉馅饼的事是不会发生的”!理财不二牛(ID:buerniu5188)也要再给大家敲个警钟!

  高层喊话:“保本+高收益”都是骗子

  “金融+互联网”已经成为潮流和趋势,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丰富,可喜的是,普通老百姓(603883,股吧)接触金融产品的渠道增多,可供选择的品种也愈加丰富;但另一方面也潜藏了不少投资理财风险,比如承诺高收益和保本。

  央行行长易纲就表示,投资者要树立收益自享、风险自担的理念,要加强风险意识,在选择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时候,注意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天上掉馅饼的事是不会发生的,如果你看到一个投资机会,他告诉你又保本,又有一个两位数的收益,一定要小心,一定要问一问,它投什么项目才能够有这样的结果。”

  实际上在今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也提醒投资者,要加强风险意识,不能一看到收益高就被“忽悠”进去。他提到,“保证6%以上回报率的就别买,那是骗子”。
[风舞黑牛 (12-18 22:32,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5楼

(引用 树冷:你们一看10%就说高风险和我料想的差不多。我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有一种业务叫座应收款贴现。简单地说,就是A卖给B一笔货,B有一笔应付款...)给你看个例子https://m.leiphone.com/news/201706/PZxrUdA7vhXLzZcW.html

网金社付税宝,短期一个月,年化6%而已。凭啥你能拿到10%?

吴志刚:海关有一项业务是关税担保,企业需要交纳税率较高的关税才能把货物从海关提走。为了方便企业的经营,海关担保法允许银行出具保函,企业可以先提货,15天内把关税交到国库就可以。全国有将近十万家进口企业,但只有不到一千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享受这个服务。

关总署批准了国内六家担保公司作为试点开展海关关税担保业务。但在这六家担保公司尝试了几单业务后,因为管理成本、操作成本、风控成本等无法满足商业化、规模化运作的要求,基本上停止了该类业务。

网金社成立后,通过获取合作机构连续五年的相关数据(纳税、交易、资金回款等)建立风控模型,重启了该项目。目前已经授信的企业在缴纳关税时将会自动出现“付税宝”选项,实现了自动授信,自动缴款。

背后的原理就是,网金社建立风控模型,某个保险或者担保公司依据模型提供增信服务。

雷锋网:具体来说,付税宝风控数据来源是哪些?模型有哪些评判维度?

吴志刚:我们会分析企业连续五年的纳税记录、交易记录、税金波动以及同业情况,通过多方数据源交叉验证,建立机器学习的风控模型,实现对企业的动态授信,并由合作的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来出具保函。

模型的数据分为两类,主数据源和辅助数据。主数据源主要是历年纳税记录,尤其是海关纳税记录。然后进行多维度分析,分析客户季节性纳税量的变化;分析主流产品的类型,是限入高风险产品还是风险比较稳定的,以及分析商品货物的价格走势。而辅助数据主要来自外部,非常广泛。我们通过模型来判断企业的申请需求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

此外,付税宝还有一个关键的天然反欺诈因素,资金流从投资人手中最后是流入国库,因此申请借款的客户并没有骗贷的道德风险。基础客户来源就是有着正常经营需求的客户,原始的获客渠道就有保障。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 [shaokunlun (12-18 22:41,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6楼

(引用 风舞黑牛:自然界没真空,市场没傻瓜。央行行长易纲:投资理财不可能既保本还有两位数收益更多 注册 投资学院 财道社区 理财客 名家直播 放心保 炒�...)泛泛而谈,不懂别瞎BB  [本文发送自华新手机Wap版] [shaokunlun (12-18 22:42,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7楼

(引用 树冷:你们一看10%就说高风险和我料想的差不多。我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有一种业务叫座应收款贴现。简单地说,就是A卖给B一笔货,B有一笔应付款...)银行承兑汇票显然汇率不会那么高企业承兑吗,那就看你运气了。 今年债券违约的,从央企到国企都有,民企违约更是常见。 如果不幸碰到造假的,那就不说了。

应收票据似乎是一个冷门的会计科目,一般投资者并不重视,机构投资者也多从行业研究出发,很少在研究报告中提到。近期,一起因应收票据造假大案对于中介机构的处罚公文,再次将应收票据背后的诡秘呈现在投资者面前。

  应收票据指商业汇票,是公司持有的没有到期、没有兑现的票据,付款期一般在1~6个月,持有者提前兑付需要支出利息。从分类看,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两种。从风险角度考量,显然是银行承兑的风险极小,一般企业做信用背书的商票,存在着很大的不能兑付风险。

  正常情况下,我们考量票据的承兑风险,但是上述造假公司竟然直接用无效票据充当资产。“为掩盖关联方长期占用资金的事实,安排人员搜集票据复印件,将无效票据入账充当还款。”根据处罚文件,公司年报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票据期末余额,几乎全部为造假而得。公司造假的原因,是为掩盖关联方长期占用资金的事实。

  也许证券市场处罚违法的措施不够严厉,使得众多公司大胆造假,还有中介机构没有尽责起到了为虎作伥的作用。从公开信息,我们无法甄别哪些票据是无效的,哪些是真实的。我们能做的事情,局限于关注公司的应收票据金额变化情况,以及商票的比例和承兑风险。

  假设公司披露的票据都是真实的,那么主要存在能否兑付以及提前贴现损失利息这两大问题。其实,应收票据金额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司在产业链中的地位问题。一是公司供货时是否只能接受对方的票据形式付款,能否要求对方支付现金,一是公司在向上游采购时有没有能力也不支付现金,而通过手中持有票据的流转完成。

  几年前,一家刚刚IPO成功的公司,第一年净利润就出现大幅下滑,公司解释是大量的提前贴现票据导致太多利息支出。笔者致电公司询问IPO之前的情况,公司诚实告知已经存在并且预计到影响利润。至于原因,公司解释为公司客户是行业垄断巨头,在付款方式上有决定权,近期主要通过票据支付,而采购上游原材料时,公司决定不了付款方式,又得支付现金。


  显然,公司在信息披露上有明显的遮掩和延误,但更重要的是公司的行业地位一览无遗。买货的完全不给现金,自己采购又必须实打实地支付现金,这样的公司在行业中缺乏话语权,做业务做成了冤大头,如何能够稳健经营给投资者回报。既然违规处罚成本不太高,那么公司一定选择侵犯中小投资者的基本利益,中介机构为了保荐费用收入,也非常有可能就选择了熟视无睹。

  曾几何时,虚构现金是上市公司造假的主要手段,也许从难度上,虚构票据更加容易操作,也不为人所瞩目。即便没有虚构票据,银票和商票面临的承兑风险迥异,对公司估值的影响也是决定性的。

  有财务总监告诉笔者,公司不接受商票,只接受银票,因为银票有银行做信用背书,基本不存在无法兑付风险。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那么公司一旦接受大量商票,也意味着接受了大量的风险。财务造假自然需要依法严惩,但在笔者看来,低劣的盈余质量跟造假没有什么区别,对于公司估值和投资者收益的影响都是毁灭性的。
[shearwater (12-18 22:42,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8楼

(引用 shaokunlun:给你看个例子https://m.leiphone.com/news/201706/PZxrUdA7vhXLzZcW.html 网金社付税宝,短期一个月,年化6%而已。凭啥你能拿到10%? �...)你找别人gang吧我在讨论应收款贴现,你和我扯其他产品做什么?

有事儿说事儿,没事儿别瞎灌。
[树冷 (12-18 22:44,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9楼

(引用 shearwater:银行承兑汇票显然汇率不会那么高企业承兑吗,那就看你运气了。 今年债券违约的,从央企到国企都有,民企违约更是常见。 如果不幸碰到造假...)这篇不错不过你这个文章主要关注的是我上面例子中A的风险。

但实际上,应收款贴现关注的是B的信用风险。不太一样。

不过你说的对,A出售的应收款是否真实,这个是很关键的一点。需要在购买产品时有能力保障。
[树冷 (12-18 22:47,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20楼


<<始页  [1]  2  下页>  末页>> 
登录 | 首页 -> 华新鲜事 -> 狮城财经 | [刷新本页] | 切换到:传统版 / s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