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首页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切换到:传统版 / sForum | 树形列表
【桐音别馆】[[__枕上书__]]
<<始页  [1]  2  下页>  末页>> 

【桐音别馆】[[__枕上书__]]别误会,这个不是性爱宝典<<The pillow book>>。

欧阳修说读书最佳处在“三上”:枕上、马上、厕上。

现在马已换成地铁和公共汽车,惟枕上厕上千古一同。

马上书是出门前随手抓一本的,必须薄,轻,易于携带;厕上书薄厚不拘,顶好能令人心情大爽而不至于便秘。至于枕上,则最好置于伸手可及之处,随时可以享受。

从前读书时没有床头柜,经常“年年岁岁一床书”,大梦醒时轰然倒地的也不知是我还是书。

现在有了床头柜,通常放些风油精眼药水之类,更多空间则被一盏灯一摞书所占据。我是个贪多又没长性的人,经常今天看这本,明天看那本,旧的没去新的又来,这就是为什么往往是“一摞”而不是“一本”枕头书。


【个案一】:

海岩说“枕边阅读是一件很矛盾的事,不喜欢的内容容易入睡,达不到阅读的效果;吸引人的东西又睡不着,影响白天的工作,因此他觉得晚上宜读些情节不强,而知识性强的书籍。”这个我不太苟同,大半夜了还汲取知识,真是上进得慌。我是不求上进的,反正绝对不在睡前读专业书。

一直摆在那的是英文版的<<Lord of the Rings>>,偶尔看看。对英文不感冒的人通常说英文是催眠良药,能欣赏其中奥妙者则说别有一番天地。我则似乎两者都不属于。说它催眠吧,我能强撑着磕睡眼皮多看它一个半个小时;说它精彩吧,这西方人的《西游记》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我拍案叫绝。但这样说来似乎也有好处,至少合了海岩关于枕边书不能太吸引人的说法。

至于我为什么要强迫自己看它呢,这倒不是为了我有自虐症。首先咱们花了50大元买的书,束之高阁不符合经济原理吧;其次我倒是有心借通俗英文小说来提高英文的,古典英文名著的效果未必这么好。然而理固然是这个理,它还是始终被压在最底下,不知道Tolkien在天之灵做何感想。

结论:在床头时间最长的未必是你经常看的或最喜欢的书。永远看不完它就永远在那里。


【个案二】:

在床头时间较长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该书较厚较难啃,需要长时间“磨”。那天晚上我拿了《追忆似水年华》。除了蜀山,估计这就是大家公认的厚书了吧。可惜我不能忍受那个絮叨缺乏幽默感的“我”,大概一天就放回去了。

说起来,我近期完成的厚书不是什么大部头,倒是《小说月报百花奖获奖作品》。每天临睡前看两篇,倒也其乐无穷。坏处是常把睡眠时间拖后,这再次证明了海岩的正确。看看还有十五分钟非睡不可,不想就睡但又不够读完一篇,最后选择通常还是继续。更糟的是已经过了睡眠时间了,还津津有味再来一篇。

有时候我也看《故事会》,里面大约都是工人叔叔农民伯伯写的文章,文字拙劣故事质朴,有时侯很明显是编出来的,但这种坦白实在可爱。间或也有些人情百态的好文,文笔固然平常,却写出了那些高高在上的大文学家们所看不到的人生。

结论:俗有俗趣,雅有雅趣,这大约便是我的俗趣。


【个案三】:

我相信很多人的枕头书其实是漫画。

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能拥抱着几米的书入眠。第一眼看到他的书时,我就感到有一种浓浓的睡眠意味。在游泳池底下拥抱自己的小人,盖的不正是一床忧伤的被子吗?满是金黄星斗的窗帘,不正是一个孩子梦想中的天空吗?而他绚丽温情的气氛,不正是我们充满氤氲回忆的梦的颜色吗?……

可惜,上次Popular减价的时候我没有买到,不然现在就可以享受和沈喑一样的乐趣了。(我打赌你是晚上看的,特别是睡前:P)

不管怎么说漫画都是适合睡前看的,轻松,负荷量小。蔡智忠的漫画充满智慧之趣,特别是聊斋和六朝怪谈。更早时候我看的漫画是张乐平的三毛系列,他往往让我想起卓别林,藏在笑里的小人物的泪影,大笑过后心里的酸,是一种比感动更为深刻的东西。

我有一本《温迪嬷嬷的大旅行》,这是我拥有的唯一一本关于西方绘画的图册。专业的人未必喜欢,但我欣赏她的文字,和文字中那热爱人生之美的心灵。睡前进行这样的一场小旅行,也许真的不错呢。

结论:读画比读书更有趣。这也许是为什么现在的书越来越多插图,甚至有时文字反而成为点缀的缘故。现代人的心太累了。

【个案四】:

睡前读散文小品文是不错的选择。特别是梁实秋胡适林语堂等闲适轻灵一派,沈从文汪曾祺的清雅灵秀也是教人心驰的。

旧时有一本《港台散文精选》,当时的偏见是港台的散文比大陆的有灵性,因为还没接触沈从文和汪曾祺。但今天再读,又觉得仍然是不同的。灵性都有,然而心境不同。台湾人的散文是真闲散,香港人的散文是真世俗,惟有大陆人的散文是真忧患。读在字里行间,仿佛见得额上的皱纹出来。沈从文以文笔灵秀著称,又如何?边城的小仙境在这世上是早已不在了。

结论:是故,要心境的好,还是读台湾散文,他们不谙世事。或者读汪曾祺的谈吃也好,不过睡前大约不宜流太多口水,怕要爬起来吃夜宵的。


【个案五】:

那天随手抓来《唐诗鉴赏词典》,才发现此中更有一番真味。中国古人最讲意境,所以唐诗永远“言有尽而意无穷”,一言在口,可咀嚼千遍,尚口齿余香。此时盥洗已毕,空气中散发着夜半的幽幽清凉。一盏温暖的床灯,人歪在枕上,靠在厚厚的《唐诗鉴赏词典》旁边,半闭着眼,念,“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或者诗经也可,逍遥游也可,楚辞也可。好读“好”书,便不求甚解。坐在桌子前细细研读是学者的任务,而我只管一句粲然之拈花微笑。关关雎鸠,斯有好女便为我所求。

音箱里的和尚正念着佛,唱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上至无上上世,神魂俱荡,乃是天上宫阙,人间乐土。

这正是前夜情形。

结论: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睡前读物,我想我已经找到了最适合的。

你呢?说说看?

============================================================
苏童说“最好是在灯下读,最好每天入睡前读一篇,玩味三五分钟,或者被感动,或者会心一笑,或者怅怅然的,如有骨鲠在喉,如果读出这样的味道,说明这短暂的阅读时间都没浪费,培养这样的习惯使一天的生活始于平庸而终止于辉煌。”
[女萝 (3-15 11:40,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楼

什么时候读书自从工作后就逐渐改掉了以前睡前读书的习惯。
偶自认耐心不好,且学识浅薄,所以对于没有用处的书(抱歉抱歉)是一点也提不起兴趣去读的。尤其最敬而远之的是作者唠唠叨叨关于其自身的感触经历等等的书,雅的如大作家高某余某,俗的如九丹木子美葛某等。
偶嗜好读历史,也读传记。尤其是正反的传记都喜欢看,比较着看。
在中国读各种中国历史、美国历史与欧洲历史,尤其是分裂时期和大一统时期的历史书,并不是共产党制度下的教材书,而是比较难于找到的真正的历史书。
在星岛则读马来亚历史、星洲历史以及菲律宾、越南、印度等历史书。传记却只看到两部,一是李光耀,二是云升(以前的洪森)。目前在读马来亚历史中的陈桢碌传。此人是马华之先祖。
再吗就是游记,各种风土人情的小册子,偶比较喜欢读。哪国的都可以。是偶的小点心了吧。
漫画很久不看了,一直想看全套的射雕英雄传的漫画,就没借到。

至于哲学书,偶也好久没读了,偶有点偏见,这个时代是个平庸的时代,谁有好的哲学书推荐给偶读。

几米的啊,偶听听歌就成了,向左走向右走,听久了,也不知道该怎么走了。偶更喜欢麦当娜的die another day

[省思 (3-15 12:02,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2楼

乍一看标题还真吓了一跳。the pillow book作为我所看过的最恶心的一部电影长久的被我痛苦的记住。两年前在系统的研究欧州知名导演的时候看的,当时拼命控制住自己才没晕过去。不提也罢。

话说枕边的书,我往往喜欢放上一本连续性不是很强但是每一部分都包含很多智慧的书。这样睡之前只翻两三页,却会感到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现在我再看的圣经,还有以前的论语,好象第二遍看教父的时候也是这么看的。

千万不能看情节性比较强的书和漫画。安达充的“H2”和田中芳树的“银和英雄传说”,这两部书我都是某一天睡前开始看,但是因为太想知道后面的情节所以一宿没睡看完的。大唐双龙也属于这一类吧。

[青锋 (3-15 17:33,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3楼

也说枕边书:我最最享受读书的时候有二:一是入睡之前,二是阴沉沉的下午。我是懒散的人,庸庸懒懒的读书才舒服。

放假在家的时候,比较悠闲,也不那么愿意泡在网上,父母睡得早,我也就跟着很早爬上了床。但仍然难改深夜入睡的习惯,于是我便用这段安静而美好的时间读书。就像中学的那些不是很忙得周末的午夜一样:一盏台灯,伴着广播里面似有似无的音乐,沉浸在书本当中。正像上文提到苏童的话:使一天的生活始于平庸而终止与辉煌。

我曾放在枕边的书,有时候是当天出的读者,也有过年度短篇小说精选集,有《十日谈》,有朱德庸的《涩女郎》,有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有周汝昌先生的《红楼夺目红》,也有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三毛的萨哈拉的故事们……生活是多彩的,睡觉之前的时间,我喜欢看饱含人生百态的书籍、漫画。
就像个长不大的小孩儿,每天睡觉之前要听个故事,不再有人给我讲,只好自己看。看到感动了,便含着泪睡去,醒来也许会莫名其妙好一阵子为什么脸上还有泪痕,然后笑自己昨夜太痴狂。看到欢喜了,便翻来复去睡不着觉,咯咯的傻笑着,第二天醒来往往只记得睡觉前是兴奋而快乐的,至于为了什么,全然忘却。

我的枕边书不为催眠而读,只为了给自己一个瞬间的心情。享受着夜的宁寂和内心的澎湃。

p.s.我也有一本《温迪嬷嬷讲述绘画的故事》。不过,那个是我下午的功课,原因:那本书太大太厚,不适合晚上躺在床上读。伤了书伤了我都是会心疼的。呵。要知道我的枕边书第二天清早往往会出现在床底下,所以不能是太过娇贵的书。
[夜丁香 (3-16 2:23,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4楼

也来八卦一下我的枕边书。。我睡前读的书大致两种:一是故事书(包括小说),一是绘本/漫画。总之催眠倒不是目的,主要是为了调整心情。。

-Anne Rice的吸血鬼小说-

这个恐怕是比较特殊的。。因为Rice的文笔本身就很特别,优美温文得紧,一点都不血腥恐怖,不然我不会看了她两本英文原著就发狂地爱上了书中的某个吸血鬼。。-_-bb 她的小说分节比较不那么紧张,描写很多,所以不会如银英传那么叫人欲罢不能。。

PS 千万不要看小说改编的电影。。


-天方夜谭-

中文全译版,厚厚6大本。。睡前看一个故事就好。。天方夜谭最厉害的就是故事套故事,整个一大故事迷宫,所以睡着了都可以去梦见后面是什么情节,第二天晚上接着钻套套。。

PS 其实。。天方夜谭里面有些故事hor。。xxx的哦。。


-埃达-

冰岛史诗的中译全本。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因为是单独成章的中短篇叙事诗,不像荷马的大作那样是连篇长诗,所以很适合睡前吟读一两首,感受一下奥丁大神的智慧。。或者奥丁大神的艳遇。。咳咳。。

PS 埃达里面的‘罗曼史’十个有九个是兄妹恋or异族恋or多角恋,而指环最绝,三项全中。。绝对比魔戒适合改编大片。。


-中国一百xx图-

南大图书馆借来的,我看到的有‘神仙’、‘贤臣’、‘女杰’三本。属于‘绣像’型的绘本,画家是卢禺光,超级超级的有感觉。。什么叫有感觉呢,线条很流畅,纹饰、表情、衣物的设计都非常精巧。和旧式小说里的绣像风格不同,满有点现代设计的味道,感觉却是原汁原味的中国。。不说了,大家自己找得到这本书来看就是。。


-中国一百帝王图-

这个不是中国人画的,是在纪伊国屋买的,皇明月的图,田中芳树(!!)的文。。大家表打我哦。。我觉得这本‘绣像’绘本里的白描风格,虽然是日本人的,但是非常的好看。。田中大神的文字评点很耐读。


-朱德庸的漫画-

很酸,很好笑,虽然有时觉得有点lame。。不知道是我lame还是漫画lame。。


-Dilbert/Sherman's Lagoon/Mooch-

这是我喜欢的西方四格。Dilbert的笑料很深,Sherman's Lagoon就比较浅,Mooch则完全是小猫小狗家常笑料。。但是绘画的表现力就正好倒反次序:) 尤其是Mooch,简洁得不得了,可爱得不得了。。
[疯狐狸 (3-16 15:25,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5楼

霸王花心秋酣知非沈喑水彩QINGGER最近在看什么书的?
[省思 (3-17 12:05,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6楼

(引用 省思:霸王花心秋酣知非沈喑水彩QINGGER最近在看什么书的? )和你们比起来我是文盲。。。[西蜀霸王 (3-17 15:34,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7楼

(引用 西蜀霸王:和你们比起来我是文盲。。。)文以致用霸王的军事学以及军事历史方面的知识大概是这里人最强的了吧。
有时间给指教一二啊,偶想知道二战前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和军事部署有什么主要的区别?
[省思 (3-17 15:41,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8楼

(引用 西蜀霸王:和你们比起来我是文盲。。。)那我就连文盲都不谈不上了。。。还把我列进去,有何用心?[水彩 (3-17 22:20,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9楼

(引用 水彩:那我就连文盲都不谈不上了。。。还把我列进去,有何用心?)知道你最多也是看柯男列上你怕什么,偶又不是MOE或者税务局的?嘿嘿[省思 (3-17 22:48,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0楼

(引用 省思:霸王花心秋酣知非沈喑水彩QINGGER最近在看什么书的? )小人书[hash (3-18 2:51,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1楼

(引用 hash:小人书)小人书不简单哪!---摘自毛泽东语录以发明古老的印刷术而自豪的中国,有一部堪称悠久的出版史。然而对于小人书而言,可能太“小儿科”吧,无法与许多古籍相比,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几乎是不足为藏,不足为史。我国有关印刷、古籍、出版史和美术史的著作过去一般都不谈小人书,各级图书馆、博物馆也不藏小人书。就这样到现在,小人书无史也是很自然的。

  不过,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小人书的收藏热必然会带动小人书发展史的研究。另外由于历史视角的开放和多样化,也使我们看到我国的小人书在世界出版史上的独特性:小人书发展的这一百多年,正值中国的近现代时期;小人书的发展与祖国的百年历史同步,书虽小却也映照着从清季过民国到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末上海的青楼小人书


  我国最早的小人书的出现是近代石印技术传入的结果。据记载石印技术最早进入中国是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上海土山湾印书馆。1876年点石斋印书馆成立,最早使用照相石印技术印书,到1884年出版《点石斋画报》更加独领风骚。(有人说中国最早的画报是《世界》画报,其实它是在外国制版印刷的,算不上“国产”的画报。)据有关史料记载:“光绪末年到辛亥革命前后……文海书局、文益书局开创了图画为主,辅以图案的连环画形式的石印小人书多种。”“1899年出版朱芝轩编绘的有200多幅图画的《三国志》”,到清同治末年,上海出版业便盛行起绣像绘画,由此开创石印连环画的先河。自光绪年间《玉姣龙全传》(1892年)、《金台全传》(1895年)出版后,上海许多书局纷纷仿效,如源记书局《说唐征西全传》、文宜书局《施公案》、上海书局《荆钗奇缘》、申江书局《七剑十三侠》等等。光绪25年(1899)文益书局石印的《三国志图》收入绘画二百余幅,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卷首绣像。虽然它们还只是绣像图书,但已经完成了到“回回画”或“回回图”的转变——成为中国“小人书”的前身。

  从收藏界面世的藏品看,目前见到的旧版小人书,最早期的有两种,都是清末的。一是《海上花列传》,二是《增广名花月影大观》。前者是根据刊登在1892年2月创刊的文学刊物《海上奇书》的同名章回小说改编,作者是创办人韩子云(花也怜侬)。两者相比,前者“多”见一点,而后者更具特色。

  这一套两本《增广名花月影大观》出版于光绪甲午年(1894年)。全书分为上下两册,长160毫米宽130毫米,具有小本、线装、宣纸和石印四个特点,上手一看就是典型的小人书。不过它还有另外一个用途和特色,恐怕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这套书还是当年上海的“商女介绍”、“青楼指南”,可称之为“青楼小人书”。此话当真?何以为证?

  请看事实:这两册小书,扉页上印着:“海上名花大观,诸宿题词,吟坛题赠,沪浜花榜,名花居址,闺媛新编”广告性的字句,点明了此书的作用和性质。

  这书的内容主要是图画留影,还有一些文字。除了一点捧美作秀的无聊诗词外,还刊载着沪上商女名花的姓名住址、图示导引。图上所见,当年沪浜的“尚仁里”、“清和坊”、“美仁里”、“百花里”、“普庆里”、“西合兴”和“东佳芳”等处都是风流聚集之处。

  这书的图画都是描写商女的人物生活画,每页一幅共103页。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24幅画,每幅画介绍多则6人,少则一人,共252人都是沪上名花。每幅画上还有题名,春季的首幅为“庆贺元辰”,秋季的首幅是“扇扑流萤”,表现生活情景的有:“西洋大餐”、“夜观戏剧”、“调协宫商”、“龙华进香”、“静安观泉”、“七夕乞巧”等等。

  虽然是专门介绍青楼勾栏,商女又是社会底层的“下九流”;但是从文字和画面看不出丝毫黄色和淫秽。优美的题名和高乘的画作显示出一股超凡的闲恬优雅,教人想象不到当时正值中日甲午开战的多事之年,真是应了“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名句!

  虽然画的是青楼女子,但完全是中国古典仕女画的风格,全部由清末的著名画家吴友如手绘石印,构图内容注重时尚和生活,与《点石斋画报》具有同样的技法和风格。比如“电光四彻”,人物偏置上角,主画面是高出屋面的电灯和电线杆,线上还停着两只小燕,生动地描绘出上海最早应用电灯的情况。“维妙维肖”是两位商女正在照相,画中的摄影师和老式照相机如现眼前。“泰西余韵”、“目穷千里”等生动地表现了手风琴和望远镜等西洋物件初进中国时的情景。“古式妆”、“广东妆”、“东洋妆”、“西洋妆”和“旗妆”几幅画则是当年风流女子的服饰风尚。

  虽然书中的图画不是照片不是“写真”,但它所具有的时事生活性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历史的真实。“勾栏妓女,青楼卖笑”,旧上海的这种丑恶现象令人不愿回首;可是要研究旧上海的社会历史,又需要这方面的史料。难得的是这不起眼的小人书竟然具有了这一特殊的价值。

  从《海上花列传》和《增广名花月影大观》看,正值小人书初创问世之时。这时识文断字能看报读书的人,还是上层或文化人的专利,非普通大众所能问津。所以这时的小人书,读者对象主要是上流阶层,还只是“大人书”,也不可能是给小孩子看的“娃娃书”。

  
鲁迅与民国旧小人书


  进入民国,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民间印刷市场逐渐扩大。小人书的通俗性和易读性使其成为率先走进民间走进老百姓的读物,很快就为劳苦大众喜闻乐见。进入二十年代,印刷和美术学科的建立,也开始用“连环画”这样的学名来称呼“小人书”。

  不过随之而来的追逐利润和粗制滥造,使我国民国时期的小人书总体呈现出低俗状态。比如出现过改编戏剧曲目的热潮,泥沙俱下地继承了一些封建糟粕,一时间小人书上充满了神怪武侠封建迷信。加上多是“弄堂出版间”的投机印制,造成大多数的绘画低劣画面粗俗不堪。这就是当时所谓的“旧连环画”,理所当然地招致文艺界许多有识之士的斥责。

  如何对待“旧连环画”?二三十年代文艺界有一种看法,认为“旧瓶不能装新酒”,持完全否定的观点。鲁迅先生喜欢小人书,与连环画有缘,他却主张“连环画”是值得利用“加以导引”逐步改造的。鲁迅曾经连发三篇杂文为连环画的改革辩护,在新文艺连环画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就在逝世前,鲁迅先生还建议良友图书公司的老出版家老编辑赵家璧设法打进旧连环画出版商中,找进步的连环图画家采用新的健康的脚本,创作新连环画“挤掉一些陈腐的劳什子”。同时他自己身体力行,积极向中国读者介绍德国的珂勒惠支和比利时的麦缓莱勒创作的木刻连环画作品。在他的大力支持下,良友公司出版了以麦缓莱勒画作为题材的《木刻连环图画故事》。不仅推动了我国的木刻版画艺术,而且为我国连环画的发展增加了一个极具特色的品种——木刻连环画。这一套连环画在1933年9月头版,共有《一个人的受难》、《我的忏悔》、《光明的追求》和《没有字的故事》四册,分别由鲁迅、郁达夫、叶灵凤和赵家璧作序。

  抗战前的中国小人书,尽管总体处于低谷的水平,但是也出现过一些非常优秀的作品,比如直到解放后还为人们熟知的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还有近些年在拍卖会上露面的《直奉血战画宝》,都是反映社会政治时事的佳作。

  国统区的左派文化人还出版过一些进步小人书,比如赵家璧先生在自己的书中清楚地回忆过:“四十年代末,我曾出版过老解放区木刻家创作的中国木刻无字连环画,如秦征的《红骡子》、罗工柳根据赵树理小说用木刻创作的《小二黑结婚》和一位一时记不起名字的木刻家创作的《刘胡兰》等无字木刻连环画小册子。”

  尽管如此,鲁迅先生关于新连环画的理想在以后多年并没有能够实现,木刻连环画难免曲高和寡,连环画总体上不可能抗拒传统小人书的读者和市场。在抗战胜利后的五年中,中国小人书仍然是在低俗中滑坡。在旧社会的风雨飘摇中,多数小人书的制作像无头苍蝇似地在市场中挣扎:为了迎合文盲或半文盲的读者,大量的粗制滥造,加上少数政治宣传品,使得旧人小书无论在美术或出版尤其文化事业上,始终处于三流甚至不入流的境地。旧小人书完全成为“低级”读物,成为真正意义的“小人书”、“娃娃书”;小人书画家和作品彻底被艺术与高雅拒之门外。这些正是造成中国小人书长期以来不足为史、不足为藏的根本原因。

  
破旧立新进入辉煌的新小人书


  上海是全国出版小人书的大本营,到全国解放初期出版数量还占全国数量的90%以上。据解放初调查,上海在解放前有出版连环图画的书店70余家,解放初期出租小人书摊3000余个。历经二三十年,连环图画出版总数达28000余种;到1953年,还有解放前1947年至1949年上半年出版的旧连环图画超过200万册存留在书摊上。

  解放前旧小人书的内容多是武侠神怪题材,约占一半以上。也有从历史故事、小说和民间故事改编的,约占四分之一。还有一些由电影故事和影片改编的,约有五分之一。严重的是,在这些小人书中还有少数宣传反苏反共和宣传国民党反动统治和特务活动的,比如:《张华夫殉难记》、《伟大的领袖》、《戴笠将军》、《神出鬼没》和《宋氏三姊妹》等,它们对于读者的毒害要比神怪武侠更大。旧小人书的发行网点遍布全国城镇,还直接销往香港南洋。小人书主要是通过书摊(很多是专门的小人书摊)向读者出租,对象主要是学龄儿童和工人、店员及其他城市居民,其中多半是文盲和半文盲。

  由于旧小人书紧密联系经济市场适合读者观赏需求,加上故事曲折连续性强,文字通俗易懂,所以特别能够吸引文化程度不高的读者。也因此,旧小人书市场成为新旧文化争夺的阵地,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加紧查禁和收缴旧小人书,通过收购、替换等形式把它们统统从小人书摊上收回来化成了纸浆。另一方面,加强了对小人书业的改造。使旧出版业转向出版新连环图画,光是在上海就成立了连环图画作者联谊会、连环图画出版业联谊会及连环图画出租者(小人书摊)联谊会。

  二十年代,上海画小人书的专业画家不到十人,三十年代以号称“四大名旦”的朱润斋、周云舫、沈曼云、赵宏本领衔,也只有几十人。1950年1月上海的连环图画作者联谊会成立后,包括编稿、绘图、配景、写字等项人员200余人;先后有百余名画家加盟新连环画事业,在当代画坛享有盛誉的名家刘海粟、吴湖帆、陆俨少等都先后客串。上海连环画的编创、制作出版改变了解放前松散性的私人作坊生产,注重连环画脚本的文学编创,纳入了现代出版业的规范制作和选题策划。

  上海的连环图画出版业联谊会成立于1950年8月,会员有新旧出版业90余家。该会还设有评审委员会,负责出版评审工作。连环画店成立于1950年7月,集中统一了新连环图画出版业的发行机构。连环图画出版租者联谊会成立于1950年10月,上海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处通过它来改造上海3000余个旧小人书摊,查禁旧小人书,进行替换新书的工作。

  新中国初建,把新小人书提高到摧毁旧政权维护新政权的空前重要的位置,仅上海在刚刚解放的1950年就出版新书660余种总数达530余万册,中国新连环画事业获得了勃勃生机,造就了解放后新小人书出版业的空前繁荣。在“文化革命”前出现了一批划时代的作品。

  中国小人书的最辉煌时期也造就了两三代的忠实读者,他们与新中国一起成长,如今又成为小人书收藏爱好者的最大群体,他们的品味和经历正是促成近十多年来新小人书走红收藏的动力。

  
《三国演义》“故”事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是小人书出版的不朽题材。就连“小人书”叫作“连环画”也是从1927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成套“三国志”开始的,当时封面上就印着《连环图画三国志》。在2000年9月16日北京图书节“中国书店连环画专场拍卖会”上,这样一套24册1938年版世界书局的《连环图画三国志》的底价是18000元。

  据说毛泽东也爱看小人书《三国演义》,有一本书回忆过:“一天,我叫他(毛泽东)吃饭,他靠在床上看小人书,不愿动弹。我说:‘主席你还迷小人书啊?’他翻着书说:‘小人书不简单哪!言简意赅。就那么几句话,多少大事多少人物就交代出来了。道理一目了然。’”

  毛主席看的“三国”小人书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在1956年至1963年才出齐的《三国演义》(60册)。据画家杨兆麟回忆:这套小人书从1956年开始陆续出书,封面设计请程十发、刘旦宅、林雪岩、赵宏本、刘锡永等人创作,书名由著名中国画大师贺天健书写。计划60个分册,约7000幅图画。可是到1958年兴起批判厚古薄今《为曹操翻案》,再大规模编绘《三国演义》丑化曹操已经不合时宜,只好下了马……后来虽然解冻,但直到1963年9月,60册三国连环画才终于出齐,整整经历了八个寒暑。这一版本的《三国演义》累计印数超过一亿册,创造了连环画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还不包括日本、韩国和港台翻印的)。

  进入八十年代中期后,中国小人书的创作和出版却令人遗憾地陷进了低谷。为了推动和振兴中国连环画出版事业,一些热心小人书的人士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甚至精心策划将一些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经典小人书,制作成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品图书。1999年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采用几乎半个世纪不用了的石印宣纸线装,推出了2000部特藏本连环画《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和《水浒传》,以“中国经典珍藏系列”编号复制,用特10开本盒装。首部《三国演义》还邀请原作画家配画题诗,签名钤印。在二十世纪末为世界人类留下了一份足供赏鉴的文化遗产。

  同样遗憾的是,尽管一些人这样努力,但是可以预见: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之下,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使小人书的出版再现昔日的辉煌。《三国演义》的事例就是一个最好的代表,它可以说是中国人小书最鼎盛时期创造出的一个奇迹,是一则佳话也是一段“故”事——因为有许多人说:中国小人书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甚至是不可能重现的过去!决定的因素,已经不是政治,而是经济是市场或者是文化。而这反而会把旧小人书有限的资源造就成一片收藏天地,旧小人书收藏热倒将可能持续地热下去。
[省思 (3-18 14:38,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2楼

(引用 省思:小人书不简单哪!---摘自毛泽东语录以发明古老的印刷术而自豪的中国,有一部堪称悠久的出版史。然而对于小人书而言,可能太“小儿科”吧�...)sorry, Z[省思 (3-18 14:43,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3楼

(引用 省思:霸王花心秋酣知非沈喑水彩QINGGER最近在看什么书的? )我在看大学性教育手册编委会会议记录[花心大哥 (3-18 16:25,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4楼

(引用 花心大哥:我在看大学性教育手册编委会会议记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花老弟原来还没长大
[省思 (3-18 21:22,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5楼

(引用 省思:知道你最多也是看柯男列上你怕什么,偶又不是MOE或者税务局的?嘿嘿)嗯,应该重温一下。。。好久没有看了。。。55555。。。。。那天把电脑搬到学校去下载。。[watercooler (3-18 22:12,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6楼

小部头书。。。小部头书,相对于大部头书而言,不必挤出大块时间,不必正襟危坐,在枕上,在地铁上,些微的时间内,翻上几页,感觉极好,这些书包括:蔡志忠古典系列、魔鬼辞典(比尔斯)、唐诗三百首、《读书》杂志,等等等。。。新出的一本叫《书屋》的杂志也不错,比《读书》更有亲和力,可惜我只找到网络版,无法捧在手里读了[子非鱼 (3-18 23:21,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7楼

(引用 省思:霸王花心秋酣知非沈喑水彩QINGGER最近在看什么书的? )朱熹《四书章句》、冯至《昨日之歌》这两本是格外用“心”来读的。

其他的不列了,既然大家都知道每天我的专业就是读书。
[若即若离 (3-19 0:18,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8楼

(引用 疯狐狸:也来八卦一下我的枕边书。。我睡前读的书大致两种:一是故事书(包括小说),一是绘本/漫画。总之催眠倒不是目的,主要是为了调整心情。�...)Which one? Lestat?since it appears in 2 books, should not be Louis, right?

but I like Louis. because I only read the "interview with vampires" and it is chinese.

what s the other one u read? Queen of the Damned? hehe, i saw the movie, funny.
[青锋 (3-19 0:27,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9楼

(引用 若即若离:朱熹《四书章句》、冯至《昨日之歌》这两本是格外用“心”来读的。 其他的不列了,既然大家都知道每天我的专业就是读书。)"我的专业就是读书"(z)羡慕ing......[青锋 (3-19 0:34,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20楼


<<始页  [1]  2  下页>  末页>> 
登录 | 首页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刷新本页] | 切换到:传统版 / s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