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不是线性过程 人类在44岁和60岁会显著衰老
新加坡与美国的合作科研发现,人类的衰老不是一个逐步且线性变化的过程,在分子层面,在约44岁和60岁两个节点上,身体普遍呈现明显变化与加速老化的迹象。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基因研究学者组成的团队,对108名25岁至75岁、生活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研究对象进行约两年至七年不等的纵向追踪研究,定期采集他们的血液、粪便、皮肤、口腔和鼻腔样本,对这些样本中显现的生理数据做了多组学(multi-omics)分析。多组学研究是探究生物系统中多种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
领导有关数据收集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遗传学系主任斯奈德(Michael Snyder)教授3月24日受邀到南大李光前医学院发表主旨演讲。他说:“大多数人认为,衰老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最终走向死亡。但我们的研究发现,体内81%的分子变化并不是线性进程,某些时段的改变比其他时候更剧烈。”
斯奈德指出,团队在研究对象身上发现他们在两个年龄节点出现爆发式变化,一次在44岁左右,另一次在60岁左右。“60岁时,皮肤和肌肉会有明显衰老迹象,如弹性下降、肌肉流失等,免疫系统功能也显著衰退,这就是60岁以上人群须要接种疫苗的原因。”
他说,更出人意料的是,在40岁左右,除了初步衰老信号,如皮肤出现细纹、代谢减缓外,人们的脂肪分布也会变化,伴随着酒精和咖啡因代谢能力下降。
学者鼓励监测血糖水平 从而制定个人化健康饮食计划
谈到借助科技进行健康管理时,斯奈德鼓励人们监测血糖水平。“持续监测血糖可以及时发现血糖失调和个人对各类食物的血糖波动反应,从而制定个人化的健康饮食计划。”
南洋理工大学李光前医学院助理教授申小涛是这个研究的非线性衰老论文的第一撰写人。 他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团队利用多组学方法,整合和分析了多种“组学”(omics)的生物学数据。“我们采集的数据不仅涵盖参与者的基因表达、蛋白质水平、代谢产物水平,还包括体内微生物的变化。”
申小涛说,团队通过研究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微生物组等不同组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尝试探索人类衰老的规律,以及疾病和其他生命现象背后的复杂机制。
他指出,人体免疫功能和红细胞功能的变化都同老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肾功能衰退等密切相关。“60岁后,由于肾功能和血糖水平的变化,使年长者更容易患上肾脏疾病和二型糖尿病。”
对于应该如何更好地应对衰老,申小涛建议,除了保持饮食健康和多做运动外,应定期做体检,尤其是临近上述年龄节点的时候。此外,也可在日常生活中佩戴能实时监测体征的智能设备,如运动手环等。
不过,他提醒:“44岁并不是一个硬性、固定的节点,每个人的身体都有细微差别,但在这个年龄段,我们可以多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例如适当控制饮酒量,并注意身体对酒精的反应等。”
该帖荣获当日十大第3,奖励楼主15分以及22华新币,时间:2025-04-01 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