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音别馆】[原创]清谈媒体文化:访谈及综艺类电视节目(一)
今天下午坐在公司的办公室里,实在觉得无趣,于是打算写几个字,聊聊电视这种大众文化。最近两三年来,着实看了不少电视,并且觉得自己对媒体这个行业愈发的感兴趣;然而“电视”这两字所涵盖的范围实在是太过广泛,就先选定了访谈类节目与综艺类节目,并且以华文节目为主,希望能凭此打开话匣,胡言乱语几句。
首先谈谈访谈类节目。访谈包括了访问与谈话,一般有这么几种形式:一,主持人自个儿面对着电视侃侃而谈,没有嘉宾没有现场观众;二,主持人与一个或者几个嘉宾互相交流,没有现场观众;三,有主持人,有嘉宾,也有现场观众。在有主持人与嘉宾的场合下,有的节目以采访为主,即主持人是一个倾听者引导者;有的节目以谈天为主,即大家一起说说,开个电视茶话会,没有主宾之分。现场观众在绝大部分场合下都是倾听者,有时会提一些问题。
说起第一类节目,即主持人自己胡侃神诌,最有名的应是《李敖大哥大》。李敖筒子人老心不老,每天都要在电视上眨巴眨巴眼睛(其招牌动作)针砭时弊,而且颇喜欢说“王八蛋”这三个字;说到兴起之处往往有神来之笔。有一次,台湾政府为了推广安全性行为,让些小学生在街上给行人免费发放安全套。李敖就不高兴了,说政府在胡闹,为什么要让小学生去推广这些东西,难道因为小学生好使唤。然后他就很生气的说,“小学生知道安全套是什么东西吗,是干什么用的吗?那个东西是套在XX上面的,他们知道XX是什么东西吗!?他们知道把那个套在XX上能有什么用吗!?”我当时真是份特,继而大笑。
这一类节目对主持人素质的要求非常高。虽然李敖在节目里看似胡言乱语口无遮拦,但他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知识之宽,思维之敏捷清晰,气魄之过人,我听了是相当佩服。这种节目也不多,因为像李敖这样有才华的人本就不多,而像李敖一样有才华并且愿意上电视开单口相声的则更少。至于中国大陆,因为体制以及政策的原因,其电视访谈节目本就量低质次,而这一类的更是尚未见过。
第二类节目,可分为两种,即主持人采访嘉宾或者主持人与嘉宾不分主客的闲谈,没有观众;其中确有不少佳作。
先说采访形式的节目。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的蔡康永先生所主持的《真情指数》,他也凭此曾获得台湾金钟奖。他所采访的两岸三地的文化界名人大家不计其数,这里举一例,龙应台。龙应台女士我自初中起就大为仰慕其犀利而又充满人文气息的杂文。其实龙应台可能是一个外刚内柔的女人,去年某日,看到计划设为台北古迹的精致美观的大稻埕基督教长老教会礼拜堂被其虔诚的教徒以经济上的原因悄悄推倒拆毁,电视里的她在现场,蹲在废迹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无法言语,泪盈满眶。那天她做客蔡康永的节目,我首次瞻其全容。访谈回顾了她作为台北市文化局局长为保护台北文化遗产所作的努力与挫折。访谈也聊及日本东京都知事(东京市市长)石原慎太郎访问台北的时候,作为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的她送了一本在出任公职前出版的新书《百年思索》给石原,并在其中某些地方用笔加注,希望有着强烈军国主义倾向的石原能够回去看看。石原回去让翻译解读出那本书以后是非常生气。说至此事,龙应台的不屑兼得意之情翩然现于银屏之上,俨然一幅小女孩情态。
对于采访而言,一般都只有一个嘉宾。这种节目往往要求主持人能够不喧宾夺主的引导被参访者缓缓讲述出他们自己的故事。蔡康永就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个作家,理解文化,他也思维敏捷视野开阔,并且他在主持时那种从容安详会让嘉宾有一种信任感。这就足够了,因为他所采访的对象本身大都是具有优秀的表达能力的人,只要给那些嘉宾一个阶梯,一扇门,他们自己有能力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去讲述故事,去回顾历史。
相比之下,凤凰卫视陈鲁豫的节目则比较感性。我觉得鲁豫的节目非常有特点。从鲁豫的言谈中,不难发现她自己并不是什么文人不是什么艺术家,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主持人,一个女主持人。她以女性特有的婉约与同情去倾听嘉宾曲折的人生经历与丰富的内心情感。她所采访的也不是嘉宾的才华与知识,而是嘉宾这个“人”。就像她自己说,她希望能够让被采访者自然的,真诚的,去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让观众去选择自己所想要从中获得的知识。我觉得她做到了,我为她鼓掌。倘若要举《鲁豫有约》的例子,我想到一个人,杨钰莹。这个例子也许较为极端,但是它真实的反映了一个人可以如何在荧屏面前倾述释放自己的情感。记得杨钰莹轻撩长发,眼含泪光,像个小女孩赌气似,又好像假装不屑似的,说出“他们本身就是这样一些人,能够写出这些极具伤害性的文字的这些编者或者是作者,我觉得我很怜悯他们”的时候,我觉得需要被怜悯的是她。那一瞬间,我觉得她与龙应台的如小女孩似的不屑在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那是人的本性,是真实的情感,尽管龙应台的不屑背后是得意,而她的不屑背后其实是无助与无奈。
现在已经不怎么看《鲁豫有约》了,因为她采访了很多从文革一路走来的名人或者曾经的名人;每个人在被采访的时候,总是会讲到文革时的经历。他们讲述了太多在那个年代里的苦涩黯然的故事;对于这些年过半百的老人,回忆起那段时光,很多是抱着豁达自嘲的心态,但是我做不到,我痛恨那个年代,于是我决定暂时不看。
------------------------------
下班了,不写了。明天再说,希望明天有空。其实可以写的还有很多。我要写《铿锵三人行》,我要从台湾的媒体政治写到陈文茜的犀利与李庆安的沉稳,我要从凤凰的曾子墨写到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我要写我为什么不喜欢杨澜访谈录的风格,我要写张小燕,我要写倪萍在《聊天》里那不经意的一瞥让我如何的失望,我要写京式文化对中国大陆的访谈节目的负面影响,我要写《世纪大讲堂》的精彩与良莠不齐,我要写日式综艺节目的三个发展阶段,我要从张菲身上写到台湾的本土文化,我要写为什么从某个角度上说我会尊敬吴宗宪,我会从欧美综艺节目的特征说到新影像运动。问题是。。。我能不能写完?最后,前文李敖在电视上所骂的两个脏字是“鸡巴”。
首先谈谈访谈类节目。访谈包括了访问与谈话,一般有这么几种形式:一,主持人自个儿面对着电视侃侃而谈,没有嘉宾没有现场观众;二,主持人与一个或者几个嘉宾互相交流,没有现场观众;三,有主持人,有嘉宾,也有现场观众。在有主持人与嘉宾的场合下,有的节目以采访为主,即主持人是一个倾听者引导者;有的节目以谈天为主,即大家一起说说,开个电视茶话会,没有主宾之分。现场观众在绝大部分场合下都是倾听者,有时会提一些问题。
说起第一类节目,即主持人自己胡侃神诌,最有名的应是《李敖大哥大》。李敖筒子人老心不老,每天都要在电视上眨巴眨巴眼睛(其招牌动作)针砭时弊,而且颇喜欢说“王八蛋”这三个字;说到兴起之处往往有神来之笔。有一次,台湾政府为了推广安全性行为,让些小学生在街上给行人免费发放安全套。李敖就不高兴了,说政府在胡闹,为什么要让小学生去推广这些东西,难道因为小学生好使唤。然后他就很生气的说,“小学生知道安全套是什么东西吗,是干什么用的吗?那个东西是套在XX上面的,他们知道XX是什么东西吗!?他们知道把那个套在XX上能有什么用吗!?”我当时真是份特,继而大笑。
这一类节目对主持人素质的要求非常高。虽然李敖在节目里看似胡言乱语口无遮拦,但他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知识之宽,思维之敏捷清晰,气魄之过人,我听了是相当佩服。这种节目也不多,因为像李敖这样有才华的人本就不多,而像李敖一样有才华并且愿意上电视开单口相声的则更少。至于中国大陆,因为体制以及政策的原因,其电视访谈节目本就量低质次,而这一类的更是尚未见过。
第二类节目,可分为两种,即主持人采访嘉宾或者主持人与嘉宾不分主客的闲谈,没有观众;其中确有不少佳作。
先说采访形式的节目。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的蔡康永先生所主持的《真情指数》,他也凭此曾获得台湾金钟奖。他所采访的两岸三地的文化界名人大家不计其数,这里举一例,龙应台。龙应台女士我自初中起就大为仰慕其犀利而又充满人文气息的杂文。其实龙应台可能是一个外刚内柔的女人,去年某日,看到计划设为台北古迹的精致美观的大稻埕基督教长老教会礼拜堂被其虔诚的教徒以经济上的原因悄悄推倒拆毁,电视里的她在现场,蹲在废迹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无法言语,泪盈满眶。那天她做客蔡康永的节目,我首次瞻其全容。访谈回顾了她作为台北市文化局局长为保护台北文化遗产所作的努力与挫折。访谈也聊及日本东京都知事(东京市市长)石原慎太郎访问台北的时候,作为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的她送了一本在出任公职前出版的新书《百年思索》给石原,并在其中某些地方用笔加注,希望有着强烈军国主义倾向的石原能够回去看看。石原回去让翻译解读出那本书以后是非常生气。说至此事,龙应台的不屑兼得意之情翩然现于银屏之上,俨然一幅小女孩情态。
对于采访而言,一般都只有一个嘉宾。这种节目往往要求主持人能够不喧宾夺主的引导被参访者缓缓讲述出他们自己的故事。蔡康永就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个作家,理解文化,他也思维敏捷视野开阔,并且他在主持时那种从容安详会让嘉宾有一种信任感。这就足够了,因为他所采访的对象本身大都是具有优秀的表达能力的人,只要给那些嘉宾一个阶梯,一扇门,他们自己有能力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去讲述故事,去回顾历史。
相比之下,凤凰卫视陈鲁豫的节目则比较感性。我觉得鲁豫的节目非常有特点。从鲁豫的言谈中,不难发现她自己并不是什么文人不是什么艺术家,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主持人,一个女主持人。她以女性特有的婉约与同情去倾听嘉宾曲折的人生经历与丰富的内心情感。她所采访的也不是嘉宾的才华与知识,而是嘉宾这个“人”。就像她自己说,她希望能够让被采访者自然的,真诚的,去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让观众去选择自己所想要从中获得的知识。我觉得她做到了,我为她鼓掌。倘若要举《鲁豫有约》的例子,我想到一个人,杨钰莹。这个例子也许较为极端,但是它真实的反映了一个人可以如何在荧屏面前倾述释放自己的情感。记得杨钰莹轻撩长发,眼含泪光,像个小女孩赌气似,又好像假装不屑似的,说出“他们本身就是这样一些人,能够写出这些极具伤害性的文字的这些编者或者是作者,我觉得我很怜悯他们”的时候,我觉得需要被怜悯的是她。那一瞬间,我觉得她与龙应台的如小女孩似的不屑在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那是人的本性,是真实的情感,尽管龙应台的不屑背后是得意,而她的不屑背后其实是无助与无奈。
现在已经不怎么看《鲁豫有约》了,因为她采访了很多从文革一路走来的名人或者曾经的名人;每个人在被采访的时候,总是会讲到文革时的经历。他们讲述了太多在那个年代里的苦涩黯然的故事;对于这些年过半百的老人,回忆起那段时光,很多是抱着豁达自嘲的心态,但是我做不到,我痛恨那个年代,于是我决定暂时不看。
------------------------------
下班了,不写了。明天再说,希望明天有空。其实可以写的还有很多。我要写《铿锵三人行》,我要从台湾的媒体政治写到陈文茜的犀利与李庆安的沉稳,我要从凤凰的曾子墨写到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我要写我为什么不喜欢杨澜访谈录的风格,我要写张小燕,我要写倪萍在《聊天》里那不经意的一瞥让我如何的失望,我要写京式文化对中国大陆的访谈节目的负面影响,我要写《世纪大讲堂》的精彩与良莠不齐,我要写日式综艺节目的三个发展阶段,我要从张菲身上写到台湾的本土文化,我要写为什么从某个角度上说我会尊敬吴宗宪,我会从欧美综艺节目的特征说到新影像运动。问题是。。。我能不能写完?最后,前文李敖在电视上所骂的两个脏字是“鸡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