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上海,上海(1) - 人在上海之一,送ZY
我们是在与现实的妥协中不断成熟的 - 题记
十月底一个细雨蒙蒙的夜晚,波音缓缓地降落在虹桥机场;站在上海幽朦的夜空下,阵阵浸骨的寒风不时提醒我:这里已经不是新加坡了,我已经回国了,即将开始新的生活,也即将面对新的挑战,可是,这个巨大的城市对我而言依然是陌生的,倒是四季如夏的星洲让我感到亲切和留恋,那里毕竟有我所关爱也关爱着我的人。走过千山万水之后,我对家的感觉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 我有形的家可以在这个小小星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但是,我无形的家却只在一个人的心里;正如此后不久一个结婚的挚友告诉过我他对婚姻的认识一样:男人娶的是一个女人,男人的家就是女人;女人嫁的却是一个家,她是家的主人。残酷而精辟。
第二天在朋友的陪同下去买了一套西装,参加晚上的面试;尽管我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徐家汇一带的物价依然让我感到咋舌, 费了老大的劲才终于找到一套打折后打到2000元左右的西装,可穿上的效果连我自己感觉都象个瘪三。
一个满脸疲惫的台湾人面试了我,其时已是晚上8点左右,经过详谈,尽管我一再表明自己的素质、学历和过往的工作经验应聘这个职位毫无问题,但他还是坚持他的观点:我不会说上海话,也没有该行业的工作经验 (我以前自以为辉煌的工作经历和业绩都是白搭),所以要从最底层做起。考虑到以后这个行业在中国的巨大发展前景,我咬咬牙决定赌它一把,同时心里想,一找到如意的工作就拍拍屁股溜之大吉。
此后一个多月,除了上网就是拼命发简历,但很明显,上海的就业形势并不比新加坡好多少,对我而言甚至更差:在新加坡好歹每两周还有一两个面试的机会,在上海这一个多月除了一家在金茂类似皮包公司的咨询公司给我一个电话外,我寄的几十份简历都如石沉大海,连泡沫都没见到一个,有时我怀疑邮局究竟是否成功送达我的简历(我在上海寄了一套书到南京,花了一个半月时间,到南京时已经千疮百孔了),但更多的时候对自己的自信心开始动摇。特别是看到报纸上说那些国外回来的海龟现在为每月三、四千的工资而打破头时,心情就更暗淡了,但心里还是想,自己出国前多少在国内也有五年左右的工作经验,月收入也在7000左右,总不能与那帮毫无工作经验出国混张文凭的小丫头小年轻等量其观吧?
其中在上海交大浩然科技中心举办了华东六省市研究生招聘会,里面简直是人山人海,单位基本上都是大学和科研单位,没有一个国外的公司,所以国内的几家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摊前人更是重重叠叠,本人又没有空中优势,没办法,只好采用远距离投篮的方式扔了几份简历进去,至于我那些每份成本为20元人民币的简历命运如何,只有天知道了。
没有等到一个OFFER,就进入了头次面试公司的职前培训 - 57个人里面,我知道的居然就有三个硕士,一个香港大学的学金融的MBA, 一个卧龙岗大学学计算机的硕士,还有我这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硕士,其他人一般都是本科,少数大专,尽管人事部的人一再向人介绍我这个国大毕业的硕士,可在种种诧异、鄙视、讥讽和好奇的目光中我宁愿被当成一个大专生。
到最后签约的时候,只有43个人签约,包括我和另外那位澳洲毕业的硕士,港大的那位最后深感让硕士跑直销简直是对他的侮辱,毅然愤而退出。我和另外一位大概都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加入了,毕竟我们都快身无分文了。
另外回来的几个哥们运气也并不比我好多少,一个双硕士哥们 - 国内一家名校和国大的双硕士,被几家单位告知月收入只有4000左右,而他的心理价位是8000,抱定着宁吃鲜桃一个,不吃烂桃一筐的决心还在痴心苦等婆家;另一个呢,回来了四个月,和我一样,居然连一个面试机会都没有。
上海今年的冬天特别冷,但人力市场的形势却更冷。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直接影响了国外大公司的招聘计划,一些大的外资公司,今年没有裁员就已经算万幸了;而政府机构精简,公务员招聘也不是很多,所以才出现了万人应聘公务员的壮观景象;国内的金融机构更是哀鸿一片,仅有的一些计划已经被有头有脸的人物所推荐的毕业生消耗掉了。或许开年以后机会会多一点,几个哥们聚会时大家都心存侥幸地想。
十月底一个细雨蒙蒙的夜晚,波音缓缓地降落在虹桥机场;站在上海幽朦的夜空下,阵阵浸骨的寒风不时提醒我:这里已经不是新加坡了,我已经回国了,即将开始新的生活,也即将面对新的挑战,可是,这个巨大的城市对我而言依然是陌生的,倒是四季如夏的星洲让我感到亲切和留恋,那里毕竟有我所关爱也关爱着我的人。走过千山万水之后,我对家的感觉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 我有形的家可以在这个小小星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但是,我无形的家却只在一个人的心里;正如此后不久一个结婚的挚友告诉过我他对婚姻的认识一样:男人娶的是一个女人,男人的家就是女人;女人嫁的却是一个家,她是家的主人。残酷而精辟。
第二天在朋友的陪同下去买了一套西装,参加晚上的面试;尽管我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徐家汇一带的物价依然让我感到咋舌, 费了老大的劲才终于找到一套打折后打到2000元左右的西装,可穿上的效果连我自己感觉都象个瘪三。
一个满脸疲惫的台湾人面试了我,其时已是晚上8点左右,经过详谈,尽管我一再表明自己的素质、学历和过往的工作经验应聘这个职位毫无问题,但他还是坚持他的观点:我不会说上海话,也没有该行业的工作经验 (我以前自以为辉煌的工作经历和业绩都是白搭),所以要从最底层做起。考虑到以后这个行业在中国的巨大发展前景,我咬咬牙决定赌它一把,同时心里想,一找到如意的工作就拍拍屁股溜之大吉。
此后一个多月,除了上网就是拼命发简历,但很明显,上海的就业形势并不比新加坡好多少,对我而言甚至更差:在新加坡好歹每两周还有一两个面试的机会,在上海这一个多月除了一家在金茂类似皮包公司的咨询公司给我一个电话外,我寄的几十份简历都如石沉大海,连泡沫都没见到一个,有时我怀疑邮局究竟是否成功送达我的简历(我在上海寄了一套书到南京,花了一个半月时间,到南京时已经千疮百孔了),但更多的时候对自己的自信心开始动摇。特别是看到报纸上说那些国外回来的海龟现在为每月三、四千的工资而打破头时,心情就更暗淡了,但心里还是想,自己出国前多少在国内也有五年左右的工作经验,月收入也在7000左右,总不能与那帮毫无工作经验出国混张文凭的小丫头小年轻等量其观吧?
其中在上海交大浩然科技中心举办了华东六省市研究生招聘会,里面简直是人山人海,单位基本上都是大学和科研单位,没有一个国外的公司,所以国内的几家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摊前人更是重重叠叠,本人又没有空中优势,没办法,只好采用远距离投篮的方式扔了几份简历进去,至于我那些每份成本为20元人民币的简历命运如何,只有天知道了。
没有等到一个OFFER,就进入了头次面试公司的职前培训 - 57个人里面,我知道的居然就有三个硕士,一个香港大学的学金融的MBA, 一个卧龙岗大学学计算机的硕士,还有我这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硕士,其他人一般都是本科,少数大专,尽管人事部的人一再向人介绍我这个国大毕业的硕士,可在种种诧异、鄙视、讥讽和好奇的目光中我宁愿被当成一个大专生。
到最后签约的时候,只有43个人签约,包括我和另外那位澳洲毕业的硕士,港大的那位最后深感让硕士跑直销简直是对他的侮辱,毅然愤而退出。我和另外一位大概都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加入了,毕竟我们都快身无分文了。
另外回来的几个哥们运气也并不比我好多少,一个双硕士哥们 - 国内一家名校和国大的双硕士,被几家单位告知月收入只有4000左右,而他的心理价位是8000,抱定着宁吃鲜桃一个,不吃烂桃一筐的决心还在痴心苦等婆家;另一个呢,回来了四个月,和我一样,居然连一个面试机会都没有。
上海今年的冬天特别冷,但人力市场的形势却更冷。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直接影响了国外大公司的招聘计划,一些大的外资公司,今年没有裁员就已经算万幸了;而政府机构精简,公务员招聘也不是很多,所以才出现了万人应聘公务员的壮观景象;国内的金融机构更是哀鸿一片,仅有的一些计划已经被有头有脸的人物所推荐的毕业生消耗掉了。或许开年以后机会会多一点,几个哥们聚会时大家都心存侥幸地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