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复制本帖HTML代码
|
高亮:
今天贴
X 昨天贴
X 前天贴
X |
在凤凰
那时正是凤凰最安静的时候。沱江的冬季,依旧是烟雨蒙蒙,沿江的吊脚楼也是一色的水气迷蒙。一只竹筏悄然滑过水面,水纹皱起,随即又散开,荡然无痕。抬眼望去,长长一座虹桥,三三两两的土家族女子,背着书包的孩子,蓝色中山装的老人。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每样物件有自己的归处。这样的凤凰,似乎只是那个山水间的边城小镇。
出门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要去什么地方。南京长途汽车站的喧嚣和气味让人窒息。那么多地名,每一个都指向陌生。只是想要去远一些的地方,安静的,没人认识的地方。拿出地图,我说去湘西吧.于是上了车,第二天黄昏的时候,已置身于湖南常德。深冬,那个匆匆而过的城市给了我灰色黯淡的记忆。然后继续向西,转车,等车,转车。半夜在货运车的寒冷中醒来的时候,我问自己,我在哪里。
我在湘西停下来。沈从文笔下的那个边城小镇 --- 凤凰。
湘西。这个名字念起来古意盎然。还有后来走过的桂北,黔东南,听起来仿佛边陲重地,其实只不过是三省交界。然而自古以来,这湘桂黔交界之处,都是各方势力消长必争之地,这些地方遭的兵灾,是较中国其他地方为多。边城二字,并非名不副实。
所以就很难解释,在这样的地方,却有着如此明秀多变,却润泽滋泽的山水。而那个隐于沱江边的小镇,又怎么会出了像沈从文黄永玉这样的人。
我们很幸运。已是年尾,少了游人的喧哗,凤凰是可以休息一下了。在那些貌似古朴的吊脚楼下,我得承认凤凰的旅游业发展得很好。
在古城里闲走,虹桥边会有一两个女子,穿的和你我一般无二,略长的脸型和稍厚的嘴唇却是土家族的血统,她会让你坐她的船去一个新开发的小岛。你笑笑说不用,她也只是闲闲的聊天,说凤凰的旧事,说著名的凤凰八景,热情,却并不过分,末了她会说,“如果你要去桃花岛,一定要坐我的船啊。”你推托地答应了,在古城转半圈,却又看到她,像熟人一样的打招呼,聊天。末了又是那一句,一定不要去的,也不勉强,再见了还是亲亲热热地打招呼。有的会问你有没有找到旅店,没有的话会带你去一户相熟的人家。主人是退休教师,客气地让进屋,不是商人的热情。
凤凰这地方家家有家庭旅馆,临着沱江的吊脚楼,半面悬空,踩一下木板,空空的响。 地板干净,被子床单雪白。只是正值深冬,担心木板房半夜如同冰窖,请主人家抱来两床厚被子,才知道湘西的冬天,并不如我想象般苦寒。
清晨,推开窗子,一股清冷扑面而来,看窗外沱江上,一只竹筏荡过江心,筏上一人手撑长篙,另一人持一长柄,柄端有网,向江中捞落叶杂物。动作舒展有致,从容不迫。开着窗,看了半饷,竟向往起那样的生活。
在古城里走,到处都是安静的。卖蜡染的小店里,闲坐聊天的老太太并不多注意进出的人。路上人很少,自然是不会喧闹,连狗都是不大叫的,跟在每一个路过的人身后,摇着尾巴跑前跑后,再回到原来的地方,歪着头看下一个路过的人。古城是沿江的,高高的两排吊脚楼,全部是飞檐挑梁,间出窄窄的一条石板路。若是两个人相遇,挑东西的那个人一定要侧过身让一下才能过去。在檐下站久了,恍然不知今夕何夕。偶尔走进一间庵堂,被那尊木雕观音像所惊。灵动而不轻佻,沉静而不僵硬,线条流畅,衣裙若飞。一时间立刻入脑的。只是“自在”二字。细看解释,才知道是出自黄永玉手笔。看久了,就想哭。知道“自在”,自己是学不会的。
关于凤凰的记忆。有路。我觉得在凤凰大部分时间是在走路。石板路总是润润的。天色暗下来的时候,青石漾着水色的光,向前看,那路沿着沱江。就这么斜斜地走着,似乎没有尽头。沈从文墓地,就在这条路的尽头。背靠听涛山,面临沱江。看着那块五色巨石,知道自己没有资格和先生对话,鞠一躬,悄然离开。却不愿就此离去。沿小路向上,是一片片的农田。在那之后的记忆,有一块空白。我相信它是遗落在那田间某处。
凤凰的人是可爱的。记得那间《边城书社》,仅容转身, 店主是面目温和的中年人,说起沈从文的书,如数家珍。说起文学,也是有见地的。他只是和他的妻子守着小小的书店。那个忘了名字的苗寨里,那个小姑娘有双细长灵巧的眼睛,她告诉我当苗族的青年男女相爱的时候,会到情人洞许愿。那个给我碰柑的土家族女子,那种柑小如金橘,却很甜。
在凤凰的最后记忆是酒。小店里打来一斤米酒,散装。到凤凰唯一的那家“流浪者吧”,借两个杯子,请店主生个火盆。酒是越喝越冷,越喝越没有力气。老板看着,不说话。也许他见得多了。那是个扎小辫的上海人,在看一本藏羚羊的《西藏》,说要去阿里。
喝醉了之后,我想我该离开了。毕竟只是个过客。
------------------------------------------
原先是配照片的,可是我不会贴图...><
.
|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 |
你指着前面说,“看见十里外的教堂吗?朝那个方向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