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复制本帖HTML代码
|
高亮:
今天贴
X 昨天贴
X 前天贴
X |
之一 司徒雷登
解放前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出生于杭州天水桥旁耶稣堂弄。那时节,弄口尚无"陈生记"过桥米线,但是当时通行的"门板饭"、"件儿肉",司徒雷登该吃过不少,不会陌生。梁实秋先生说过,人的胃是相当保守的,幼年时的口味嗜好,饮食底子,能维持到老,经久不衰。司徒雷登十一岁时由杭州启程,回国求学,但美利坚的"黑胡椒牛扒",未必比"件儿肉"更香。考察司徒雷登为何当时回国而不留杭?可以参阅当时《纽约时报》的报道,比如1875年英国通讯员的一则评述,将大清国的科举考试与教育制度,说成"令人恐怖",说这种教育专啃经典的老骨头,不知吸收新鲜。毕竟,那时候已是晚清,国内政局堪危,哪来如今"学在杭州"欣欣向荣的景象?
回国十四年后,司徒雷登学业有成,再来杭州,既传教,又做中学教师,杭州的"门板饭"、"件儿肉",他照样喜欢。门板饭,是店主将卸下的门板当做案板,上置各色装菜肴的钵儿盆儿,边上排开条凳儿,坐坐吃吃。混迹于一堆普通的贩夫走卒中间,司徒雷登照样吃得津津有味。推算过来,"门板饭"相当于现在比较可口的街头快餐,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倒是现已绝迹的"件儿肉",更有讲究。老年人回忆此肉,咂巴着舌头,神态甚为向往。件儿肉,是把猪肉切成方块,有的切成片,加盐白煮而成。一般老杭州,似对咸肉做成的、可拎起一串回家过酒的"咸件儿",更为钟情。倘刀功好,火候到,咸件儿油润欲滴,喷香诱人。
咸件儿如今无处可觅,徒唤奈何?不过,且慢!你从司徒雷登故居,往西出耶稣堂弄,横过延安路,进戒坛寺巷,在"大福海面馆",你能遭遇到一宗与时俱进的新型"咸件儿"---"蜜汁咸肉"。它是用腌制过的五花夹心肉,切片后,任沸油经身,通体金黄,油水蜜汁,双管齐下。这是否就是改进的"咸件儿"?这也难说,倘它油功不透,咸味过重,其味便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咸件儿要做到出神入化,毕竟不容易啊!
之二 康熙帝行宫
鲁迅先生,似乎向来对杭州有点微词,原因确乎较多。1928年,杭州有人假冒鲁迅之名,说他"在城外教书,姓周,曾做一部《彷徨》,销了八万部。"真鲁迅就在三月里刊出启事,说是他做的《彷徨》,不曾销到八万部,提醒人注意鉴别真伪。事隔四个月,这年的七月份,真鲁迅却偕夫人许广平,高高兴兴地坐着火车,来到了杭州。
这次游玩,因为有友人安排,路线是考究的:先生到杭州的第二天中午,即到"楼外楼"吃饭,饭毕,到西泠印社"四照阁"吃茶。鲁迅吃过"楼外楼"的虾子鞭笋,又上孤山"四照阁",西湖的魂灵,他已经抓住了一半。孤山,正是西湖的脉,湖上的精华,不但因为她是清康熙帝的行宫,更因为那里清幽宜人,玲珑剔透,尘嚣不到。在杭州流连一昼夜,只消逛遍孤山,便算是画龙点睛。
1928年的楼外楼,是一座三层楼带屋顶的洋房,位置大致在今"六一泉"之旁,俞曲园的俞楼与西泠印社之间。"楼外楼"的现址,则是1958年搬迁的。1928年先生点菜时,点了一道虾子鞭笋。虾子,即虾的卵,干制以后橙黄色。鞭笋清淡,与虾子同烧,味鲜美。"楼外楼"现已不供此菜,据服务小姐讲,不供此菜的历史,当在十年以上,鞭笋现有火腿、雪菜二味,而虾子呢,菜单上有是有的,不过已用来炖婆参了。
还有一只西湖醋鱼,鲁迅亦点了。醋鱼量较大,胃口细弱的客人,现在点一客宋嫂鱼羹,也是合适的。一客卖十三元五角,烧得入味。吃不完的菜,小姐代为打包,盛菜的纸盒上,封一只红色标签,作为吃名馆子的记号。
酒用过了,要在孤山吃茶,四照阁只是其中一处。盛夏初秋,湖里荷花茂放,盖过岸边人头。临湖搭张桌子,吃吃茶,闻闻荷香,甚有意思。
孤山此地,葬过不少高人,你若在此做个寻墓者,走走看看,说不定也能发现一些断碑残痕。鲁迅先生的长孙,长相酷似鲁迅的周令飞,听说现已从台北回到内地。他若来杭,不妨由西泠印社下山,往湖畔方向的"清雪庐"吃茶。"清雪庐"离苏曼殊的墓不远。"清雪庐"也卖藕粉,五元一碗,现冲现饮,作为午后小点,也是不错的。
.
|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 |

Put your OWN COOL signature her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