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天赋?什么叫聪明?
一个学生写了一首诗,第一二句讲了一个行为,第三四句说这个行为是对的。我说,你一二句的写法让读者会认为这个行为是对的,这样第三句就没有转折,这首诗的质量就差了好多。他一拍脑袋,恍然大悟,说“我就说哪里总感觉不对劲!原来是在这里!没错,就是这样,谢谢老师,我这就回去改!”
这叫聪明,这叫有天赋,这叫一点就通。
还是这首诗,我说要转折,他皱着眉头说“这个行为本来就是对的,读者本来就应该认为这个行为是对的啊,难道要用文字游戏误导读者?我不认为那会是好诗”,那样我就又要告诉他不是文字游戏,然后用几百个字给他讲“什么叫让读者认为这个行为是错的”。
这叫笨,这叫没天赋,这叫要老师手把手喂他吃饭。
笨的学生,学的就慢。聪明学生回去十分钟改完的东西,笨的学生要先听老师讲十分钟,然后再自己思考与理解二十分钟,然后再生涩地改二十分钟,才有可能取得与聪明学生一样的成果。
而且,遇上懒得细讲、或者不会细讲的老师,老师不会去细讲,这样笨的学生就可能永远也无法理解自己错在了哪里,就永远也学不懂、学不会。与聪明学生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这就是人与人差距的来源。
那么,聪明是天生的吗?聪明和笨的本质是什么?
有人说,聪明就是天生的。我笨,我也想说老师讲得好,但可是我真的不知道到底好在哪里啊!我真的没理解啊!如果我硬说我理解了,那么老师的确是暂时会觉得我聪明,但我知道我没理解,我与真正的聪明人的差距还是会拉大,老师很快就会发现我是假聪明。所以,我不可能变得真聪明,无论我怎么模仿那些聪明人,我笨的事实都是不会改变的。
不。
严格来说是:【无论你怎么模仿那些聪明人的行为,你笨的事实都是不会改变的】。但行为只是表象,你要模仿本质,这样才会改变你的天赋。
本质是什么?
是“我就说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什么是聪明?什么是一点就透?
只有当一个人本就想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并且他大脑中有许多错误答案的时候,给他正确答案的轮廓,他才会瞬间理解、并自动补全细节、得到正确答案。这就表现为恍然大悟,这就表现为一点就透,这就表现为聪明、有天赋。
所以,你该模仿的,不是他恍然大悟的表象行为,而是他“本就想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并且大脑中有许多错误答案”的本质。
这个本质怎么来?
两个字:判断。
明确自己对自己作品的要求,然后判断自己的作品是否能满足这个要求,然后,如果判断结果为不满足,那么,思考改正方法,并在思考出答案之后,判断答案是否能满足要求。如果判断结果为满足,那么你就自己完成了一次进化,这个问题就不需要老师帮助了;如果判断结果为不满足,那么你就得到了一个错误答案,然后继续思考改正方法——错误答案越多,老师讲正确答案的轮廓的时候,你就越能理解。
聪明与天赋,不仅在学习上。
工作中,创业中,什么叫慧眼?什么叫能抓住机会?为什么有的人能在机会出现时就立刻抓住、一飞冲天,而有的人只能错过?
因为,那些抓住机会的人,曾经思考过许多“什么可能会是机会、机会应该是什么样的”等问题,并判断“这个是不是机会、那个是不是机会”,得到了许多错误答案——所以,当正确答案的轮廓(机会)出现的时候,他们就能立刻理解,从而表现为发现机会、抓住机会。
所以,你最应该模仿的,是这个本质的本质:判断。
你应该做的,是每次做完一件事之后,判断自己做的能否满足你的目的,并在判断结果为不满足时,思考改正方式。这样,你才能真正变聪明。
有人说:虽然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我还是不相信这就是天赋的本质。因为,那些聪明人,他们并没有主动的去判断啊。
的确,那些有天赋的人,并不主动判断。
聪明与天赋有一些微小的区别:聪明,是指判断,包括主动判断与自动判断,只要你能一点就透,那就都是聪明;而有天赋,仅指自动判断。
为什么他们会自动判断?是天生的吗?
不是。
在遇到一个状态时,大脑会自动类比过去的记忆,然后决定接下来的思维行动。这个过程不需要经过你的意识,它是由大脑自动完成的——事实上,之所以你错误答案多了、就能在遇到正确答案的轮廓时抓住,也是因为大脑的自动类比,错误答案充当了“类比库”的作用。
所以,你完成一件事之后是否会自动判断,取决于在你的记忆中,你过去完成一件事之后是否会去判断。如果你过去没有判断过,那么你未来也不会自动判断;如果你过去判断过,那么你未来会越来越自动判断——并且,如果不主动判断的话,那么第一次自动判断只能发生在童年时期,因为童年时期没有记忆、没有类比库,所以,什么思维行动都做得出来,所以第一次自动判断只可能发生在童年。一旦过了童年,拥有了类比库,并且类比库中没有自动判断——那么,如果今后不主动判断,那么你一辈子都不会自动判断,一辈子都不会聪明。
怎么才会有天赋?
六个字:我要做点什么。
一个人,在童年时经历过许多件这样的事:他和一个他喜欢的人(一般是父母)在一起呆着,干完了一件事(比如拼积木),没有别的事干了,并且父母也没替他决定其他的事、父母只是坐在那里看着完成的积木、或者发呆。这时候,他就会想“我要做点什么”——这时候,他就很容易想到“我要检查积木”。这就是,第一次的判断。如果再在他修改积木的时候,父母投入注意力与他互动,那么就更完美了,他会受到正反馈,从而加深对判断的类比权重。
有了这个经历,就可以说,这个孩子的未来,稳了。大脑的类比机制,决定了大脑会对正反馈的事情进行正循环强化,有了第一次,就有千万次。
而没有这样经历的人,就是所谓的“没天赋”。
天赋并不是天生的。天赋的本质,是建库时期是否收集到了判断的经历、以及收集到了多少、以及它们分布到了多少领域、以及正反馈如何。这些参数的区别,决定了不同人的不同天赋。(当然,大多数人第一问的答案是“否”,那就没有后面三个问了。后面三个问是不同水平的天才之间的较量)
大多数父母并不会陪孩子玩,而那些陪孩子玩的父母,大多数都会替孩子做决定。这就导致了:绝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没有天赋。天赋,大多都是巧合,那些培养出优秀孩子的父母,一般并不是刻意的那么做,而可能是恰好在孩子做完之后发呆了、又在孩子修改的时候醒来了罢了,误打误撞。
现在,做一道测试题,看看你的天赋有多少:
上面的黑体字中,有一个词“建库时期”。你是否知道这个词的含义?如果你知道,那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A:我不知道。
B:我知道。我看到的时候楞了一下,然后看着这四个字想了一下(或者又读了一下上下文),意识到“建库”是指“建立类比库”,那么建库时期就是指童年时期。
C:我知道,并且我是瞬间理解。在看黑体字之前,为了实现“学懂天赋的本质”的目的,我就尝试总结了天赋的本质是什么,得到了“天赋是童年时期的判断经历”,然后在看到“建库时期”四个字时,我想到“童年时期可以表达为建库时期”,于是我知道建库时期是指童年时期。
A没天赋还不认真,B没天赋但认真,C有天赋。
最后,总结一下本文的核心知识点:
天赋的本质是建库时期收集到的判断经历。天赋表现为自动判断的能力,聪明包括自动判断与主动判断,主动判断可以让你拥有与天才完全一样的能力。
对了,再提一句:那些天才学神、成功企业家、大神作家等,他们之所以讲不出来自己成功的真正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是非主动判断。他们不是故意隐瞒,而是真的不知道自己怎么成功的,只能归结于天赋、直觉。
但直觉,本质上,也是类比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