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复制本帖HTML代码
|
高亮:
今天贴
X 昨天贴
X 前天贴
X |
看了第十届中国《金鹰节开幕式文艺晚会》 四位主持人的随机应变,被汪涵的表现深深折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Q_SlkbiSOE
搜到了下面这篇稿子
汪涵比你看到的还要更博学一些。
先贴两篇信息量巨大的采访稿。真对他感兴趣的,看完这两篇文,会离真相更近。
汪涵:最摩登的古代人 http://www.nfpeople.com/News-detail-item-986.html
专访主持人汪涵:在小抗争中清醒着
再说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是湖南人,从小看汪涵节目长大。今春(2013年)回长沙,重看南周访谈,无意中发现,采访中提到的书屋竟然免费对外开放------是的,汪涵在长沙最繁华的闹市区开有一间非盈利性质的书屋。除了一篇通稿,未做任何宣传。
“娱乐一哥”开书屋 汪涵:不看电视只看书(图)--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选摘段落:想探讨方言与古汉语之间的联系
同
样是交流,主持和写作带给汪涵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当主持人比较过瘾,因为现场就可以得到观众及时的反馈。而写书则是诚惶诚恐的,就像是寄出一份情书,
很忐忑又很期待,不知道能不能收到回信。”去年,不会打字的汪涵一笔一画地写出了《有味》这本书。和通常的名人出书不同,它既不是一本自传,也不是一本圈
内八卦集锦,而是通过对折扇、古琴、油布伞、糍粑、木盆等传统物件的描摹,流露出他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意。汪涵说,这封“情书”的回信
他已经收到了,“读者的反馈还不错,至少他们会说,哦,原来汪涵也不是那么肤浅的娱乐主持人。
尝到了写书的甜头,汪涵当然不会就此停笔,
“我想要写一本关于语言的书,探讨方言和古汉语之间的联系。”很有语言天赋的他会说全国各地十几种方言,在节目中也会不时显摆一下,“方言是一种很美妙的
词语,但是它不断受到冲击。现在很多孩子只会说普通话和英文了,我觉得很可惜,因为每种方言都代表了一种地域文化,如果全国都说一样的话可能就没意思
了。”汪涵把写作看得很严谨,“因为这本书有一定的学术性质,所以需要做大量的调研,去各地采集方言样本,再去研究每个词语和古汉语的联系,是一个浩大的
工程。”
当天就想去探访,却被刘掌柜在电话里告知周三周四休息。便缓了两日,周五吃过午饭,径直奔去书屋。
刘
叔和气得很,笑脸把我迎进门,开口就是:今天缘分好啊,刚好涵哥也在。我大惊失色,杵在原地,数着自己的心跳,一点点听着里屋的声音越来越近------
那声音我从小听到大,实在太熟悉了。后来回想,这是个足以让我被自己蠢哭的画面---当他终于走到面前,我第一句话竟是:涵哥原来真的长这样
儿......
这个人果如访谈自述,有距离感。生活中的他「有意识地」与电视上的他保持距离,同时「无意识地」与我这样的陌生人保持距
离。对我的白痴搭讪他的回应是:对呀,就是按照你们希望的样子长的......斜上四十五度角瞟了我一眼---彼时他在弯腰找东西----巧妙地避过了眼
神直接交流。
这个书屋是我的理想国。琴曲绕梁,檀香盈鼻,我坐靠窗位置,承接阳光,俯瞰湘江。整整一个下午,涵哥的声音呼呼往耳朵里灌,
前半段他在里屋和朋友谈事,后半段在外屋和另一拨儿朋友谈事,中间数次经过我身边。我故作正经却心猿意马----没人能忽视汪涵的声音:比电视里听来更厚
重,响亮,整间屋子都在共鸣。举止稳当利落,走路不疾而速,快四十的人,精力奇佳,忙而有序,那种「一切尽在掌握」的即视感,着实让我钦羡。刘叔在我面前
放下一点吃食(读者送的),涵哥刚好见着了便冲我一笑:你看在我们这儿看书多幸福,还有东西吃。我反应过来想回话,他已经半步不停地飘回里屋了。
他时常出来寻书,都是些我没听过的大部头;偶尔凝神听他们对谈,除「蒋勋」「老柴」(柴静)这样的人名,其余一概茫然------我自恃看过一些书,然而这个下午,忍不住数次怀疑:其实我根本就是个文盲吧?
长到二十多岁,第一次生出这样的感慨:原来,真正的精英是这样的啊。
有个细节值得一说。没听错的话,那个下午他分别用长沙话、普通话、粤语跟人交流,出门时讲电话,说的又是我的家乡话---德语(常德话)-----这不是在录节目,他不需要秀方言。
离开书屋时,我感到失落。在这之前的十几年,「汪涵」是电视上亲切、幽默、有才的策神,是所有湖南人共同的朋友。这个下午过后,「汪涵」变得温和、疏离、满腹经纶、深不可测。庆幸的是,我失去一个「大哥」,却多了一个「精神领袖」,算来还是赚到了。
对于题主的疑惑,我的回答是:
电视里的汪涵和电视外的汪涵是两个人。如果你认为电视里的汪涵博学,那么请记得:前者在后者面前,其实很肤浅呢。
.
|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