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有关渔夫兄对丁兄微博的评论,发觉不少朋友对于华新的发展史颇有兴趣。感觉作为那段历史的参与者,应该谈一下自己的所经所见,也作为我对于华新一份回忆与留念。
1998年上半年,大概是三四月份,师姐常庆云在College Green广发英雄帖,提倡创办一份面向在新中国留学生的杂志,希望有志向参加者定于某周六下午于NUS YIH举行英雄聚会,共举大事。
我那天下午参加了首次会议,虽然迟到了半个小时,为此被常师姐婉转地批评了一下。
第一次参加会议的人员我记不太清了,印象中有Super Senior李运光博士、现任华新龙头大哥留名,三位比我高两届的女生(其中我只记得一个是陈莉萍),国大著名的热心人陈劳模,和陈劳模同届的徐帅哥,还有我的Roommate骆文强兄作为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作为IT达人他那时对杂志兴趣不大,更加推荐以网站的形式参加。丁同学没有参加这次会议。
会议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大家商定了办报纸的主题、板块、方针等等。
我参与了第一期报纸的采稿和编辑校对工作,陈劳模、骆文强还有何瑞兄负责排版——那个工作量相当的大,肖阳平负责了美工,而且写了一篇关于新加坡式华语的稿子——当然,被我自以为是地修改后发表在报纸上。
留名同学则发表了动人的麻文“秋天的通话”——令人叹息不已,记忆犹新。
印刷工作是常庆云通过关系联系了印刷厂,我、骆兄和何瑞兄三个人跑去印刷厂,扛了几百份报纸回来。
卖报纸是个大问题,大家商量决定后决定用最原始的人肉推销法,在College Green和NUS各个Hall挨家挨户去推销。
那夜大家分路行动,我和陈劳模几个人跑了YH、RH和KH等三个Hall,敲开每个中国Junior的房间去推销几元一份的华新报,还是很热血的。
我记得第一份报纸定名为华星,总编是常庆云,主编是李运光和我,骆兄、陈劳模等都是责任编辑,(时间久远了,如果记忆有误,望大家指出),第一期的编辑名单上面应该没有丁兄。
第一次报纸的出现还是令人振奋的,NTU、NYP等很多热心的同学开始踊跃报名参加,编辑队伍也迅速扩大,包括谢晓龙、丁兄等热心人都参与了进来。
大家的期望值和热情度一度高涨,投稿如同雪片,排版工作量也变得相当重大。骆兄像骆驼一样勤勉地熬夜排版,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在后来的几期上,骆兄的名字作为华星杂志的主编出现在首页,丁兄也是正式进入编辑组。
但是纸质媒体的高成本和痛苦的销售工作使得华星这份有着浓郁《读者》风格的刊物最终难以为继,作为华星的继任者,华新网开始出现——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常庆云师姐逐渐淡出。
华新网的出现应该是在1999年,丁兄以小宝的网名成为了华新网上的活跃ID,渔夫兄、留名兄、fly兄、大象兄等也就是在那个阶段绽放出耀目的光彩,越来越多地投入到华新网的核心运营中。
我在那个阶段淡出了网站的管理工作,而更多是以唐甬的笔名发帖。
承蒙大家关照,还在网站上给我设了一个专栏,将我、维维、原非、林野等一种文学爱好者的文章列在原创精品里。
之后华新在渔夫兄等热心朋友的推动下,终于成功注册成了一个社团,这使得华新的发展得到了坚实的基础——据说渔夫兄还为此被有关当局请喝了咖啡。
记得当时租借huasing.com的费用确实是丁兄出的,但是后来听说由于丁兄不愿意将该域名转让出来,所以现在改成了huasing.org。
以上就是我个人简略的回忆,时隔久远,如有疏漏处大家多多指正。
我想,从华星到华新,始终是一群热情的青年在新加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推动,才有了今天欣欣向荣的局面。
可以说所有参加早期工作的朋友都是创办者之一,如果某个人自称是华新的唯一创办者显然是不恰当的。
该帖荣获当日十大第3,奖励楼主15分以及22华新币,时间:2014-01-28 22: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