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七日谈之珍珠翡翠白玉汤】 白云千载空悠悠
所在版块:文学艺术 发贴时间:2006-11-25 20:13  评分:

用户信息
复制本帖HTML代码
高亮: 今天贴 X 昨天贴 X 前天贴 X 
黄鹤楼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春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便是流传千古,备受后人激赏的《黄鹤楼》了。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清朝的吴昌祺更说此诗“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何独李唐?”(《删订唐诗解》)。我们今天便来讨论这首“擅千古之奇”的《黄鹤楼》。

现在的通行版本首句多作“昔人已乘黄鹤去”,前三句连写三个“黄鹤”的奇笔早已脍炙人口。很多人大概不知道首句的另一个版本“昔人已乘白云去”。笔者认为“白云”“黄鹤”各有千秋。若用“白云”,则此诗可谓正中之奇,乃是“亦古亦律”;若用黄鹤,则此诗可谓奇之又奇,“不古不律”。两个版本真是各有各的好法,笔者竟不能取舍。但依施蛰存先生在《唐诗百话》中的考证,唐宋古本皆作“白云”,“似乎在金元之间,有人把‘白云’改作‘黄鹤’”,这里笔者姑且从之,并非取“白云”而舍“黄鹤”,读者须明了。

下面便来分别讨论“黄鹤”“白云”各自的好处,以辨奇正。

首句若用“黄鹤”,则前两联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笔者认为,“黄鹤”的存在道理至少有三。

第一,黄鹤楼是因黄鹤山而得名。黄鹤山的来历说法不少于三个,但都是仙人乘鹤至此。金圣叹说“白云”二字大谬,理由之一便是“且使昔人若乘白云,则此楼何故乃名黄鹤?”

第二,据说李白登黄鹤楼看到崔颢的诗,大为折服,只说了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但后来却一再模仿此诗,著名的《登金陵凤凰台》和《鹦鹉洲》皆是如此。李白两首诗的首联分别是“凤皇台上风皇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和“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设若此两诗皆是模仿《黄鹤楼》,则两相对比,很容易看出《黄鹤楼》首联也应当连用两个黄鹤。

第三,从艺术的角度分析。连用三“黄鹤”是奇笔,律诗是绝对没有这样的写法的,的确出奇制胜。但因为有了第一句,第三句不免显得有些落空,笔者也因此而一度想要舍“黄鹤”而取“白云”。但转念想到,正因为这落空,第四句“白云千载空悠悠”竟似飘然而来,前人所谓“意得象先,神行语外”,不谬也。

但若用黄鹤,首句颇不合格律,王力先生认为拗救也不彻底,因此判定《黄鹤楼》为“古风式律诗”。但近来也有人认为此诗有拗有救,是合格的拗律,这些都不是笔者关心和可以解决的问题,因此不做讨论。

首句若用白云,则前两联为: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笔者认为,首联用“白云”的理由至少也有三。

第一,正如施蛰存先生在《唐诗百话》中所说,唐宋古本皆作“白云”,“似乎金元之间,有人把‘白云’改作‘黄鹤’”。文中还给出了用“白云”的一些分析,颇有些道理,推荐看看。

第二,若用白云,则首联只有“乘”字拗,并被补救,因此格律上稍胜一筹。但考虑到《黄鹤楼》本身便是奇诗,因此这个问题关系不大。

第三,依然是艺术上的分析。第一句用“白云”虽无典,却于理也合。前两联盖云仙人乘云而去,此时此地空有诗人来登黄鹤楼。楼以鹤得名,鹤却一去不返,在楼上追思昔人,却也不可再得,唯有白云千载悠悠。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七字既给人空间上的广阔感又给人时间上的悠远感,这样时空双双被拉伸到无穷。第四句依然是自然而然地映现在读者的脑海中,此空旷无际的时空中唯有那无生命的白云永恒地存在着,那些仙人啊黄鹤啊一切的生命不过是匆匆过客。这样,两联四句,“白云”“黄鹤”仿佛双流而下却又交汇而成,正所谓“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读者可以自己细细体会,这种感觉可会而不可言,纵使勉强道出,也味同嚼蜡了。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没有争议,而且是千古奇句。“黄鹤一去不复返”后面连用六个仄声,明显出格。但现在读来,由于“一”和“不”字的变调,这七字却丝毫不显得拗口。“白云千载空悠悠”以三平声字结尾,属于三平调。一般来说,三平调是古体诗常用的,律诗不应当出现,这又属变格。因为三平调结句读来留有余响,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因此这句读来特有古风,造成了特有的效果。另外此联并没有严格的对仗,更显得古意盎然。读罢此联,那广袤的时空与悠悠的白云留在读者脑海里久久不散。

此诗后半部分回到律诗正格。由于前两联过奇,颈联正应该四平八稳才能托得住,否则全诗便显得支离破碎。不信请参看李白的《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前两联也充满古意,“芳洲之树何青青”七字竟似乐府诗,但第三联有些疲软繁琐,便不似诗仙手段了。

但《黄鹤楼》颈联只罗列登高望远所见景色且文字古朴,因此将全诗拉回正格。“春草萋萋”多有作“芳草萋萋”的,这里从古本作“春草”。此联虽只言眼前所见,似不牵连上文,实际上却是一气贯穿。诗的上半部分给读者的感觉是生命在永恒的时空中不过是匆匆过客,而现在眼前所见晴川春草一派青葱,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会自然而然的想到什么?不错,是生命与灵魂的归宿。

所以尾联又是自然而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对此茫茫宇宙百感交集,所发的何止是思乡之情,很明显还有对灵魂归宿的追寻,但这层意思是深层次的,是藏在乡愁之内的。此“乡关”既可以是我生身之乡,亦可是我灵魂的来处与归处。日已暮,乡关何处?面对此情此景,所有的只是一个“愁”字而已。读者须注意是“使人愁”,是诗人原有的愁绪被触发还是面对浩淼的烟波而自生愁,那就不得而知了。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亦是千秋绝唱,与《黄鹤楼》真是敌手。其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表达的是政治上的愁绪,前人认为“远过乡关之念”。但现在看来,这种个人的政治情绪较难引发共鸣,倒不如乡关之念更能穿透历史了。

这便是笔者对千古奇诗《黄鹤楼》的分析,希望朋友们喜欢。但诗是一种感觉,对诗的分析只是加深理解和帮助更好的感觉罢了,追逐字句,空谈格律到底是基础功课而已。因此笔者的“珍珠翡翠白玉汤”系列不过是糊饭嘎巴碎米粒儿,白菜帮子菠菜叶,加上半块馊豆腐罢了。如果您对诗歌不甚了解,希望能对您有一点点启发。如果您现在或以后有了自己的见解,那就把这“珍珠翡翠白玉汤”倒掉好了,本来也没啥滋味的。

本篇完,在下便是传说中的倒剩白玉汤。
.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

 相关帖子 我要回复↙ ↗回到正文
【原创文学】【七日谈之珍珠翡翠白玉汤】 白云千载空悠悠 白玉汤   (5267 bytes , 1877reads )
关于格律---与楼主讨论 桐柏之子   (262 bytes , 272reads )
对。中共讲“与时俱进”,就是这个道理。否则大家都变成恐龙了。 materialist   (0 bytes , 290reads )
太好了。 一枝花   (0 bytes , 285reads )
???? 韩星   (10 bytes , 246reads )
like it blue24   (0 bytes , 322reads )
我不相信 韩星   (62 bytes , 412reads )
very good 一枝花   (0 bytes , 328reads )
黄鹤很生气。。 湘玉   (70 bytes , 295reads )
写得好,颇受启发 张辽   (79 bytes , 321reads )
我也来说两句 卐儿   (1178 bytes , 510reads )
我超喜欢《鹦鹉洲》也 黛玉   (362 bytes , 337reads )
BS Anglican变种   (4 bytes , 342reads )
我喜欢 郭芙蓉   (10 bytes , 428reads )
这里的人说话都好像 郭芙蓉   (16 bytes , 304reads )
特来一顶 郭芙蓉   (30 bytes , 323reads )
这个帖子 ainiuniu   (92 bytes , 325reads )
补充一点 ainiuniu   (139 bytes , 355reads )
过誉了 Anglican变种   (14 bytes , 288reads )
比较像是学术研究 froggyfrog   (66 bytes , 338reads )
看了没啥兴趣 黛玉   (18 bytes , 300reads )
俺是粗人 froggyfrog   (128 bytes , 363reads )
你是粗人? 桐柏之子   (10 bytes , 307reads )
没事 ainiuniu   (54 bytes , 303reads )
nice 一枝花   (0 bytes , 353reads )
你比较适合 ainiuniu   (8 bytes , 257reads )
你比较适合 froggyfrog   (16 bytes , 274reads )
黄鹤楼 ainiuniu   (48 bytes , 272reads )
文盲青蛙说了 froggyfrog   (28 bytes , 287reads )
沙发,吃红桃吧 Anglican变种   (2 bytes , 268re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