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复制本帖HTML代码
|
高亮:
今天贴
X 昨天贴
X 前天贴
X |
沈喑同志写的很好。这本是一个可以引申出很多文字的话题;我就着沈喑同志的文章简要的罗列几句我的感言。
----------------------------------------
“有一位年轻观众的发言获得了满场掌声,他说:我对中国电影失去信心好多年了,但看到你们拍出的《黄土地》,使我重新看到了我们中国电影的希望。”
~~~~~~~~~~
确实。另一部能让我重新看到中国(大陆)电影希望的是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我喜欢这两部电影并非没有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它们所散发出的散文式的诗意,那种诗意一定是中国的。《城南旧事》的诗意是清淡含蓄的,《黄土地》则深沉浓郁。有趣的是林海音的原作《城南旧事》本就如诗般淡泊恒馨,而《黄土地》则源于柯蓝的散文《深谷回声》。
“《黄土地》是陈凯歌执导的第一部作品。”
~~~~~~~~~
原来是他的第一部作品,这我倒不知情。由陈凯歌执导张艺谋摄影《黄土地》确是天作之和。陈凯歌是一个有着贵族气质的文人(有兴趣的人可以读读他的文字),他的电影反映了他自己对生命的存在与历史的演变的哲学思辨;从《黄土地》到《别姬》到《刺秦》,这种沉思被陈凯歌以电影寓言的方式陈述出来,坚持的,并且是顽固的。
“《黄土地》的情节和人物都不复杂,然而其叙述和画面却在质朴中传达出感人至深的力量”
~~~~~~~~~
《黄土地》的情节确实不复杂,甚至有点老套。陈凯歌当然不想拍一个女孩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他自己也说,拍电影之前摄制组曾经去陕北采风,在那里,他们经历了黄土高原的博大无垠奔放不羁,听到了陕北高吭而沙哑的民歌,感受到了民间朴实喧嚣并存的生活背后所蕴藏的世世代代的苦难和欢乐;于是他们在《黄土地》里面流露了真情实感,由衷的讴歌了民族的母亲--大地。这里我们要感谢张艺谋,因为他如陈凯歌所愿,表现了天地之磅礴雄厚,表现了黄河之渊远悠长,表现了贫脊黄土中的荡气回肠的歌声,表现了沉积在民族文化深处的蒙昧保守还有对土地的依赖对命运的无奈。张艺谋将他们表现出来了,并且从影像上升华了这种哲学思考的艺术感染力。
“所以在影片的最后一幕,他逆行拨开所有跑去祭天的人流,要跑向归来的顾大哥。然而我们旁观者能清楚地看到,汉汉的希望其实是多么微弱和渺茫,正如黄土高坡上顾青一人单薄的身影,而直至片终,我们都没有看到汉汉与顾青相遇的可能:他们总是隔得那么遥远。”
~~~~~~~~~
我的理解恰相反,对比之前的情节,我将汉汉在祭天的人流中逆行理解为对新的人生的向往;作为旁观者,我觉得它在昭示着被压抑的生命终会有一天自茫茫黄土下苏醒过来,蓬勃而出。具体见下面我对你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的反诘。
“黄土高原之于华夏文明的母性的襟怀”
~~~~~~~~~~
这正是本片的精髓。
“他们在异常粗糙的环境中艰难的存活下来,早就明白自己的力量是多么孱弱;他们的拙朴几乎透着麻木的味道,依照多年沉淀下来、与这方土地一样古老的规矩,他们仅仅是为了活下去、把这一生活完,这种原始而又不容侵犯的状态成为他们生命的全部意义,并且世代相传。”
~~~~~~~~~~
这确实是陈凯歌的导演意图之一。其实我觉得用这句话去阐述余华的《活着》会更适合。同《活着》(余华的小说)不一样的是,《黄土地》并不仅仅(应该说并不重于)描述人的拙朴麻木与巨大韧性,而更深层的刻划了古老中国的人们对土地对生命源泉的真挚情感。
“我在这部影片里看不到过往公式化的激昂振奋,我读到的是蜿蜒于人物内心和景物深处的、生活本身朴素的哀怨。这种哀怨与其说是美的,应该说首先是真实的——这正是长久以来我担心我们会丧失的东西。”
~~~~~~~~~~~
这句话我想反驳。我很少能从陈凯歌的电影里看出“哀怨”这两个字,那不符合陈凯歌的个性(也因此我认为影片的最后一幕并不是悲观的);也许《霸王别姬》有一点点,但那应归功于李碧华哀怨的文字。“蜿蜒”与“哀怨”这两个词过于小家碧玉,在《黄土地》里陈凯歌是偏爱高远壮阔之美的;就像余华的《活着》,你会说它是哀怨的吗?《黄土地》的整体精神是蓬勃的,是广阔粗犷的,也许有一点点哀怨,但那不应被叫做哀怨,那应该叫深沉,弥漫于景物深处,弥漫于人物内心。
《黄土地》是诗意而又富有哲学魅力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从《黄土地》到《刺秦》,陈凯歌坚持着自己抽象的,形而上的哲学沉思。这是我欣赏他的原因,这也使得他愈加的从主流走向异端。他新拍的《和你在一起》有了些风格上的转变。
张艺谋是西安人;赵季平在中央音乐学院专攻秦腔陕曲;而《黄土地》拍的正是陕北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一直憧憬在中国电影里看见一个古老的,真正的,并且是妩媚的江南,还有生活在水乡闹市里的人们;那样的江南可以是蜿蜒的,可以是哀怨的,这种蜿蜒哀怨与其说是美的,应该说首先是真实的。
.
|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