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寻梦江南 The End
所在版块:文学艺术 发贴时间:2003-03-17 23:22  评分:

用户信息
复制本帖HTML代码
高亮: 今天贴 X 昨天贴 X 前天贴 X 
寻梦江南 The End






题记

…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么来寻景,更来寻诗。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期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诺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 《阳关雪•文化苦旅》










a.蘅塘路
我喜欢一个人乱走,去许多陌生的城市。更多的是因为喜欢那种感觉。绝非小家子气的儿女情长,而是大漠中孤烟升腾,长河里血日西坠天地间茕茕孑立的孤独与苍茫;于是,那一刻,淤积于胸的抑郁涤荡一空,精神的血脉豁然贯通,仿佛是游历于江流大川之中的千年精灵汇入了你的灵魂,使那柔弱的心也变得坚强起来。
前年自内蒙赤峰老家,经北京、西安、成都,直到了云南。那一路下去,是豁然而爽朗的,颇有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感觉。不过我更渴望去江南,但从来没有机会,于是那心愿便更迫切。对江南的向往偏偏是幼时便为白居易的忆江南一词撩拨起来了。梦里水乡、秀美江南、江南女子。。。诸般美妙而令人浮想翩翩的词汇,在我,缥缈如薄雾,若隐若现,像焦点发虚的底片,捕捉不住清晰的影,仅仅是概念的抽象存在。而今有了段闲暇,虽是冬季,仍决定到江南走一走,了却这桩牵挂。
去江南,多要去苏杭以及古镇如陆直、乌镇、西塘等地。行程第一站是西塘。到西塘需从上海乘车先至浙江嘉善县城---火车很方便,每日数列---然后转乘短途巴士或的士再走十几公里即可到达。从梅陇车站动身时---上海南站在维修,火车改在梅陇发车---天色已近黄昏。灰蒙蒙的天地,灰蒙蒙的列车,晃晃悠悠在昏黄的斜阳下爬。透过满是尘土的窗玻璃,可怜兮兮地漏进些许光亮来,像废弃多年的老宅的厅堂中的雕花木床上破了洞的蚊帐里的世界,云山雾罩的,有些氤氲的感觉。记不得沿途还见了什么其它物什,目光那时太专注于追逐那轮隐约的残日了。
意识中描画的西塘,水路纤纤,舟楫如织,娇桥藏倩,临水人家,秀气而令人心醉,婉约如 “梦里水乡”的旋律---大学时,班中三位女生唱过这首歌,至今仍颇回味---和谐而完美。其实,完美的风景与情趣是只存在于想象中、相思中、怀念中的。相见,往往于美感,是破坏的。但明知如此,为何仍要亲临呢?还有那份难以按奈的激动?也许,我尚心存期待,精神中所钟爱的彼,与此是默契、同一的罢。
b.夜深沉
车子驶入西塘时,迎面见一照壁,上书“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几个大字。只这几个字,便一下子将人置离于当下的生活,思维被拉伸延长,绵绵千年。在一孔桥处下车来,定定立了。这就是江南,这就是西塘!这吴根越角之地的每寸肌肤,千年来一定遍布了猎奇者或庄重或狎昵或悲怆或清扬的脚步吧。莫非,在那过往纷杂的人群中,不会有自己从前的影儿?来者,皆是有缘人。短暂的相逢,或许竟也是千年的等待吧?
过了片刻,一位上了年纪的三轮车夫上前与我招呼,要带我夜游西塘。并不贵,看大爷人也慈祥,而且我也愿意有这么一位经历了岁月沧桑的老西塘人伴着,于是上了车。
车子从“烧香港”处进了古镇区。老人一下一下悠悠地蹬着车,一边缓缓地讲解所到之处的轶事趣闻。一株树,一孔桥,一座寺,一方碑,无不是一个或浪漫或辛酸的故事。这是一个连空气、流水、草木中都浸润着历史的地方。不过旅游,在我,抑或只是一种行走,一种心灵散步---抛开那些刻意为之的比如社会考察或文化拾捡的话,于是把桥便视为了简单的桥,水也不再追溯它千年的源头,行囊不会为历史而沉重。因而那些久远的故事淡淡的如风随即便散去了,只留下浓浓的充满韵味的西塘口音,供我回味,如品筝曲《翡翠登潭》。其实,举凡到这些宁静小镇来的人,大都是偷得浮生半日闲,暂时逃离恼人生计的。时间在此刻被遗忘,真实在这里被虚化,自我亦不再悲天悯人从而超然物外了。
三轮车行在青石板路上,不时吭吭地抖擞几下。我在车上有些不忍,于是下来走。车夫忙请我坐回去,恐怕我会赖账。行至一小桥处,停下来。车夫嘱我走过桥去,千万不可回头,说这样可保人生顺利、平安。我便郑重其事地走了过去。长廊中,迎面闪出一对情侣,渐远。
这就是我所亲见的江南了:蜿蜒的石板路,刚毅的青石堤沿,洒脱洗炼的垂柳,清宁干净的河水荡着半轮素月, 腊月的天,偶尔一丝清冷的风。万物无言。这样的夜,实在是该找一方临水的石,坐下来的,只那么静静的坐。。。。就像当年午夜常常坐在荷塘的自清老人脚下一样,将心灵交付月光来涤荡。

c.水寒水暖
行至一条小巷,老人说要带我去看什么。他的口音浓浓的,我处于猜测他说什么的状态,也不好总问。车停在一户人家前面。门已经闭了,里面亮着灯,却不见人。大爷上去叫门,我透过偏屋窗的铁棱向里望,屋内对面壁上挂着一幅挂历,普通百姓人家的家具物什。有了一会儿工夫,才听到里面有人回话。这么晚还来打搅人家心里颇有些过意不去。在等主人下楼的当儿,我略微知道了一些面前这座住宅和主人的信息。宅名“水阳楼”,山南水北谓之阳,概因此楼在水之北畔之故。主人徐永明,在一所中学教物理,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三把刀”之一,擅长柳刻,而他的女儿徐晔也是小有名气的画家,在外读大学。看来这是个艺术气很浓的家庭。
主人开门把我们让入。也许我从热带回来的缘故或者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冬,只感觉屋内有些清冷、寂寥,抑或因为室中充盈的是绵绵不绝的思念,处处可触。整座宅子默默幽幽的,一幅淡漠的神情。也许只有待到举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时,它才会温柔地开颜畅笑吧,而不是陌生人猎奇而空洞的窥视。到那时,水阳楼才会充满阳春般的暖意吧。不知怎么就想起了父母,他们独居远乡时,两颗心是不是也同样的冷冷清清…一个女孩儿曾对我说,“一个人不孤独,想念一个人才孤独。”远行的儿女,把永远的孤独留给了父母,还带走了他们所有的快乐。
室内家具一应物什,据说是按照古时水乡人家的布局摆设的。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堂屋右侧的一个橱柜,里面摆满了造型各异别致有味的柳雕作品。无疑这些都是徐老师的手艺了。更多的,我却没有留心细看,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之外的生活方式无论如何是引不起自己任何怀旧或亲切的情绪的,北方那种“孩子老婆热炕头”的生活更容易让自己动情。记得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话:“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影响着人的生活习性,并且塑造了人的性格特征,它还赋予了人以某种特定的区别于其他类群的身份标识,地缘上的同时也是文化上、观念上的。
从狭而陡的木质楼梯上楼。楼上还有几间屋。一间是小女儿的闺房,收拾的很整洁;临街的偏角的一小间则上了锁,里面文房四宝俱全,可能是画室,闲人免进;临水的一间则挂满了字、画,画作题材多取材于猫,憨态各异,是徐晔的作品。
又一个人在艺术这条路上走了,一条绝谈不上轻松惬意的路。。也许,轻松惬意的,只是沙龙里轻佻的清言漫语;轻松惬意的,只是旁观者不解其中味的艳羡。那些孤独的跋涉者,需要怎样的勇气才能面对现实与精神的冲突?以怎样的坚强方才能寻求得一种生命的和谐?真实的生活,总是富有悲剧的色彩,这是人生的永恒旋律。而只有那些具有坚强的心灵,锐利的目光,和悲天悯人的伟大气质与情怀的人,才能得以用深邃的眼去洞悉灵魂和生活的真实,并从那厚重的苍灰云层中捕捉住那一丝瞬间即逝的快乐的光芒,将片刻化为永恒。“真正的英雄行为只有一种,那就是看到生活的真面,并去爱它。”(There is only one genuine heroism, to have observed the original fact of life and to love it. Roman Roland, France)寂寞的路上,听取来自心底深处的回音。也许,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艺术真谛。。。站在窗前,默默向外张望。黑夜深沉,视线被层层的房屋阻隔最终被黑暗吞没,望不断天涯的路。自己还有许多的路要走。于是告别主人下楼出门,继续我的旅程。
d.二泉映月
巷子里空空荡荡,没有更多的人。路两侧黑黝黝蹲着着江南式样的房子,高大而挺阔,大门紧闭。每隔几米,墙壁上便亮着一盏马灯,漫着桔黄而微弱的晕。一时间我仿佛听到巷子深处传来悠长的声音:“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已经是夜里八点多钟,大爷也还饿着,便请他一同吃晚饭。在“满福堂”门前,我们停了下来。这是一家夫妻店,屋子纵向三进,里外两间做餐室,间隔天井。店面并不大,只有不多的几张桌子。坐在里间,推开窗子,栏外绿水自流。不过,江南的冬夜实在冷,要喝盏热茶尚恐不及,更没雅兴把酒临风了。点了几样西塘特色菜。其中有一菜名曰“千里飘香”,虽然听上去诱人,吃起来可不是那么回事,乃是一种“臭豆腐”,与“王致和”完全不同的味道。本打算尝尝有名的西塘黄酒的,可惜太冲,我不喜欢,老板娘给温了一小杯善酿,深红的颜色,尝起来像马爹利。
男主人姓陆,腿上有疾,拉得一手好二胡。巧得很,前不久他还随浙江残疾人艺术团访过新加坡,这也算是一种缘份吧。小的时候,本是有一次机会学习二胡的。有一年爸爸好不容易从学校借了把二胡带回家准备教我。可惜,我自作聪明胡乱调弦,结果音乐的弦“崩”地一下从此就断掉了。但对二胡仍有莫名的亲切感。
谈起了阿炳。刚巧才读过一篇有关阿炳以及名曲“二泉映月”的文章,其中说,后来的阐释者常常将此乐曲演绎为悲戚、幽怨、哀婉之悲声,其实是一种误解。阿炳当时已历尽人生沧桑坎坷,看惯街柳庭花,加之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的影响,因而他的这首曲子实际上是看破红尘,荣辱不惊、名利淡薄的超脱之作。也许这种说法并非没道理。但无疑的是,这首曲子基调是忧愁伤感的,这愁,不是“一江春水”般的泛滥,更非“堆来枕上”的煎熬,而更似是“吾谁与归”的孑孑怆然了。
从陆先生那里,更多地了解了作为个人的阿炳。无锡老辈人讲,阿炳五毒俱全,有很差的口碑。前些年阿炳的塑像才竖起不久便遭人破坏了。然而一部伟大的作品却并不会因为孕育者的人格而受到丝毫的玷污,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它便已经获得自己的生命力而自在的存在,而由于二泉所散发出来的灿烂光芒,使得创作者任何人格上的缺陷、人性上的弱点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走出“满福堂”,我们旋即拐进了一条长廊---这就是有名的“烟雨长廊”。西塘夜色的小家碧玉式的美艳,是直到烟雨长廊才领略到的。千米长的崎岖走廊中,垂悬着一个个玲珑小巧的红灯笼,散漫着殷红的暖意,再清冷的夜再清寂的心此刻也是要溢满许多温柔的。黝黑的河水蜿蜒流去,流出一路点点的彤红。一处小桥,对面是两层楼高的建筑,一串串的红灯笼从其上悬下来,显得很是气派。按奈不住内心的兴奋,我俯在桥栏上,对着那长廊、那建筑、那河水、那 朦胧月色不停地按动快门,直想把此刻化作记忆中的永恒我徒步走完一侧的长廊,尽量把脚步放的轻缓而又轻缓,生怕一不小心惊破此刻的朦胧。。
此刻,依然尽兴了,是归的时候了。再好的景致,也不可图一个完整而全部收归囊肿,总需留下几分,供日后回味的。大概,生活也该是如此境界的,无大喜,也无大悲,峰回路转间,偶得妙境,而绝不索然寡淡。想当初王子猷雪夜,乘舟自山阴至剡溪,访友戴安道,已经到了门前辄返, 却言:“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那是怎样的洒脱。

e. 苦中作乐
一觉醒来,已是七点多种。昨夜的一切竟然恍然,那仅仅是一个梦而已罢。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似乎活得缺乏真实。过往的许许多多事情,仿佛并非是我所亲历。而在《尘埃落定》中,我找到了自己的知音---那个傻子。。
真正的江南生活又是什么样子呢?就如这小桥流水一般的恬静安闲么?如那红灯笼一般的温馨么?如江南秀色一般的美丽么?
听人家说,看西塘的晨,是要很早很早起来才能完全领略她的风韵的。我显然是太晚了,不过此时的西塘看上去依然很美,薄薄的晨雾中,房屋、垂柳俯身亲吻清澈的河水,轻轻的柔柔的。。。人是一下子便多了起来,天南地北操各种口音着各色服饰的游人都从各自潜伏之处冒出来活动。昨夜许多我尚且人去楼空的店铺一下子都敞开了大门,忙着做诱人的生意。
信步走进临水的“钱塘人家”茶馆,壁上有联,曰:
“白要忙,夜要忙,喝杯茶,忙里偷闲;
劳心苦,劳力苦,饮壶酒,苦中作乐。”
好一个忙里偷闲。。。好一番苦中作乐。。。一派宁静祥和的天空下,也许这才是我们老百姓真实的生存状态?也许罢。。
我一个人漫无边际地走,沿着一个方向一直走到镇头方罢休。
重到“烧香港”。尽头好像是一个乡村,简陋的房子。路也变得坑坑洼洼,水中斑斑点点飘着白色垃圾。刚巧有人出殡,还有一个鼓乐队敲敲打打的伴随着,洋铁皮鼓丁丁当当地响,少了哀伤和痛不欲生的色彩,却不像是送葬了,反而凸现了对死亡的一份豁达和平常心。
石皮弄是一条幽深狭窄的江南小弄,高高的墙,只见一线的天。夜里走在其中,该是怎样的情趣呢?而我却没有时间去体验了,这真是个遗憾。进到弄深处,一户人家的门及门口两侧写满了白色的粉笔字,很好奇,于是凑近去看,但看不太仔细。上面写着一些“拥护党中央…霸占种福堂”之类颠倒愤世的话。想必此家主人是有什么冤屈不申。我探头往门里看,一老人正在喝酒,看到我,旋即怒目而视,提起炒锅把我轰将出去。如此再三。于是,我站在门外开口问老人,“您有什么冤屈么?”老人才平静下来,显然他也需要有个耳朵来听一听,于是对我讲了一通。酒后西塘的话,我就更难听明白了。不过琢磨出一二。原来老人的祖传基业被政府征用,作了旅游景点,但是却没有给他补偿。“那为什么不上告呢?”“告,告,怎么没告!谁管呀!”我无言,只有默默走开….一个无用的书生…
也许正应了一句古训,“富不告官,穷不做贼”。数千年如一日,政府、官僚的权力依然是这样的没有限制。平头草民在强大的政府面前,依然是这么无力。什么时候老百姓能够真正享有平等的权利呢。何时对官老爷的无奈、恐惧能够为法治(the rule of law)涤荡尽呢?不得不欣赏美国的法治精神。那是基于对政府专制、集权的恐惧和憎恨,以及对生命、天赋人权的充分尊重而确立的。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充分尊重、保有了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即便面对的是强大的政府,个人也依然可以与之对垒。如此的法律,如此的法治,方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
北镇口是个埠头,已不在游览区内。窄窄的河道中,横七竖八搁着许多破旧的船,一条船便是一个家,人终年生活在上面。听岸边的老人讲,他们都是外来的渔民,逐水而居。西塘的陆地上,并没有属于他们的方寸土地。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人正站在船尾,和岸上的人唠家常。她穿着青色的布衣,这是六七十年代的衣着。我踩着颤巍巍的跳板,上了老人的船。她和老伴两人住在这条船上。船舱又低又窄,仅能容一个人爬进去。舱壁上满是可以见天的缝隙,一床破旧而且单薄被褥。跪在上面,我能感觉到硬硬的舱板。直让我担心,老人怎么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下去。舱尾一只凶巴巴的大花猫,对着我这突然爬进来的庞然大物发狠,仿佛要扑过来。俗话说“大营子娃娃,小营子狗”,看来对猫也合适,长期不见外人,即便温顺的猫也要变的好勇斗狠的。于是,留下一些钱,我退出舱来。
“她没有儿女么?”我问岸边的人。
“有,怎么没有。子女八个呢。”
“那他们都不在身边?”
“怎么不在。儿女都住在这镇上。”
。。。。。。
石皮弄那乖戾的老人,长廊边破旧简陋的阁楼,和渔船上孤苦伶仃的一家,路边惨淡经营的小店铺…这一切,令自己难以再轻松起来。这,才是老百姓真实的生存状态吧。
水乡,一个美丽的令人怦然心动的词。做为一个悠闲的过客,你看到的是亭台轩榭小桥流水,你嗅到的是水乡纯净酣美的空气。你为雕梁画栋而赞叹,你为小镇的安宁、远离尘嚣而流连而艳羡。你怀着猎奇的心来,然后泛着水乡黄酒的清冽,心满意足地拍着肚皮离去。这里的一切,这里的悲欢喜乐,在你,只是扮演着你导演的喜剧中跑龙套的角色而已,迎合着你所设想的有关于这里的一切。如画的江南,只是一幅美丽的画---精心编排而投其所好。
千岁悠悠,多少悲欢,尽船来船往中。

2003.02.
.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

Put your OWN COOL signature here!
 相关帖子 我要回复↙ ↗回到正文
【原创文学】寻梦江南 The End gemonv   (12821 bytes , 360reads )
景色总有好看的和不好看的, mean   (30 bytes , 172reads )